-
简介:第三节第三节防灾减灾防灾减灾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理解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及内容。2.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常识。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2工作内容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
-
简介:课时课时22台风与寒潮台风与寒潮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一、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
-
简介:第二节第二节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
-
简介:第二节第二节土壤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4.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做法。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
简介:课时课时2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1.认识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2.了解沙丘的类型与成因。3.认识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一、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3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
-
简介:第一节第一节植被植被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上主要的植被类型。2.识别主要的植被。3.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
-
简介:第一节第一节气象灾害气象灾害课时课时11洪涝与干旱洪涝与干旱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
-
简介:第二节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地貌的观察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的过程。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
-
简介:第一节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课时课时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地貌。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3.了解主要喀斯特地貌及河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
-
简介:课时课时22大气运动大气运动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学习目标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4.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一、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