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单元试卷(含答案)

    • 资源ID:100169       资源大小:51.1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单元试卷(含答案)

    1、专题检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

    2、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

    3、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

    4、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

    5、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了江南意识。答案C解析

    6、A项混淆了“江南认同”和“江南意象”的关系。B项“转化为”“所替换”错,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中原故土怀想是并行不悖的。D项“顶峰”无中生有,“三国时代有了江南意识”于文无据,文中说“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

    7、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答案C解析C项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移民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战略时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

    9、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年份新增出生人口(万人)总出生人口(万人)总和生育率2017339.92 019.91.972018463.82

    10、 188.62.092019402.82 077.32.042020352.81 935.81.962021160.21 689.11.77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

    11、,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材料三: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

    12、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

    13、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

    14、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答案C解析“趋势很困难”错,原文表述为“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最有效举措”错,原文表述为“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B.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

    15、纳入各国发展框架。C.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D.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答案A解析B项“世界各国”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C项“滞后”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并非是“滞后”。D项“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文中没有依据。6.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6分)答:_答案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农村老龄化

    16、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意思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裘山山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

    17、凉。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

    18、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

    19、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

    20、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

    21、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C.文中“神秘”“喇嘛寺庙”“经幡”“神性”等词语,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D.“都市对我的中

    22、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答案C解析“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这一说法不当。作者主要是对西藏的纯净宁静和博大苍凉的环境产生了独到的感悟。8.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6分)答:_答案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有坚定的信仰;他们有执着的追求;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9.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答:_答案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西藏成为人抵御都市中伤的精神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

    23、文言文,完成1013题。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祖懿文,为杭州盐官县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涛,以文行称,进士起家,为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反成都,攻陷州县,涛尝画守御之计。贼平,以功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累官至太子宾客。绛以父任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累数千言。天禧中,上疏谓宋当以土德王天下。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用天为统,以金为德。诏两制议,皆言:“用土德,则当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则当越五代绍唐。而太祖实受终周室,岂可弗遵传继之序?”绛、行父议皆黜不用。杨亿荐绛文章,召试,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丁母忧,服除,仁宗即位,

    24、迁太常博士。用郑氏经、唐故事议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请以真宗配之。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寻出通判常州。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徙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兵部员外郎。上言:“迩来用物滋侈,赐予过制,禁中须索,去年计为缗钱四十五万。自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余万。 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簿书不存,则无所措置。 臣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使契丹,还,请知邓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

    25、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谢绛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B.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C.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D.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绛上疏/仁宗嘉/

    26、纳之会郭皇后/废绛陈诗白华/引申后事以讽/辞甚切至/答案C解析“之”为代词,指代“建议”,作“嘉纳”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绛”为人名,作“陈”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即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又如陆游“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中的“起家”。B.土,五行之一,“土德”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C.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说法还有“迁”“超迁”进”等。D.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27、。答案C解析“迁”指官职变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绛出身官宦,善写文章。他父亲不仅品行好,而且文章写得好,他也曾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提拔。B.谢绛关心时局,积极谏言。他为官任上,所到之处常能就实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将看法呈报皇上。C.谢绛实事求是,敢于革新。他发现宫廷越来越奢侈,赏赐过度,有司无措,他主张根据现实采取正确态度。D.谢绛兴修水利,仁政惠民。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实,建成了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答案D解析“建成了六门堰”错,原文为“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没有修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8、成现代汉语。(10分)(1)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译文:_(2)臣以谓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译文:_答案(1)近来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德时期的账簿。(2)我以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参考译文谢绛,字希深,他的祖先是阳夏人。到他的祖父谢懿文,做杭州盐官县令,葬在富阳,于是后裔成为富阳人。他的父亲谢涛,以文学、品行著称,从进士起家,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在成都造反,攻陷州县,谢涛曾筹划守御的计策。叛军被平息后,他因功升观察推官,代理华阳知县,屡次升迁做

    29、到太子宾客。谢绛因父亲的庇荫任秘书省校书郎,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甲科,授任太常寺奉礼郎、汝阴知县。善于议论,喜谈时事,曾上疏论说四民失业的事,累计数千言。天禧中,上疏说宋朝应当以五行中的土德来统治天下。当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求以天为统,以金作为宋朝的品德象征。皇上下诏两制院讨论,两制院都说:“用土德,则我朝应越过唐朝继承隋朝;用金德,则应越过五代继承唐朝。而太祖实际上是承受后周的政权,怎么可以不遵循传继的顺序呢?”谢绛、董行父的建议都被废黜不采用。杨亿推荐谢绛的文章,谢绛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升任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遇上母亲去世离职,服丧完毕,宋仁宗即位,升他为太常博士。他根据郑玄注的礼经和唐

    30、代旧例认为宣祖皇帝不是受命正式做过皇帝的祖先,不适宜与感生帝一起受祭祀,请求用真宗皇帝来配它。翰林学士承旨李维认为他的建议是错的。不久谢绛就被调出朝廷,降为常州通判。天圣年间,全国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发生,黄河在滑州决口,谢绛上疏,宋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时正好郭皇后被废,谢绛陈说诗经白华,引申后的故事来讽谏,言辞非常恳切。调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兵部员外郎。上奏说:“近来用东西越来越奢侈,赏赐别人的东西超过制度,宫中需要的费用,去年共计是四十五万缗钱。自今春到四月,则已达到二十余万。近来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德时期的账簿。账簿没有保存下来,就不知怎么办。我以

    31、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出使契丹,回朝后,请求任邓州知州。离州城一百二十里,有个美阳堰,引湍水灌溉官田。水来得远,水量又小,百姓沾不到利;在堰边筑新土做防堤,俗称为墩,大小墩又有几十个,一年坏多次,每次墩坏总要调百姓筑。奸人储蓄筑墩用的柴草,为了制造急用柴草的时机,往往偷决河堰堤墩,百姓深受其苦。谢绛考察出历史上召信臣所建六门堰的遗迹,在距城三里的地方,曾堵蓄河水注入钳庐陂,灌溉粮田多达三万顷。谢绛请求重新修复此工程,说它可以免除州内人民每年的徭役,将水给予百姓,但未修成他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3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闲望吴融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注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答案

    33、A解析“语言清丽典雅”错,“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15.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蛱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地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两句表明自

    34、己忧君忧民的仁人情操。(3)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相同。答案(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会自然地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_,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_,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_,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

    35、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的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_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B.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C.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D.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答案B解析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金玉良言: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

    36、忠告或教诲。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B.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C.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

    37、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答案C解析根据文意,此句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然后根据前后文的衔接关系可作出判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D.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

    38、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答案D解析A项主语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C项根据语境,“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_,心态上的年轻确是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_,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_,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答案(示例)年龄上的青春是留不住的但心态决不能染上秋霜(沾上暮气或死气沉沉)年轻

    39、心态犹如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不超过25个字。(5分)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可能方是正解。核心观点:_答案要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化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危机。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懂得故乡。你有没有想过,在你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请以“心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散文。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单元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