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项脊轩志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B.C.D.答案A 解析B项妪:老妇人。C项制:规制。这里指建造的格局和式样。D项志:一种文体名。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顷之,持一象笏至A.他日汝当用之 B.杳不知其所之也C.儿之成,则可待乎 D.怅恨久之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音节助词,不译。A项代词,指象笏。B项动词,到,往。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吾妻来归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答案A 解析A项古今义都是“修补”。B项古义:旧时指女子出嫁。今义:还给,归还;返回。C项古义: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今义:把头发扎起来。D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雨泽下注客逾庖而宴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借书满架忧劳可以兴国火尚足以明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A./B./C./D./答案D 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
3、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2)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_”,接着作者“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答案(1)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
4、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曰,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两次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D
5、.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答案C解析抚:爱护,照顾。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表现出母亲和祖母对孩子关怀备至的一项是()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A. B.C. D.答案C解析是老妪的做法,是祖母对“我”的期待。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写了叔伯们分家后的杂乱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败落的悲叹之情。B.回忆了老妪述说亡母关心子女和祖母渴望孙儿读书有成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深切怀念。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以感情
6、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D.作者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往事“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答案D解析选文没有写“多可喜”之事。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文:_(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译文:_答案(1)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说:“我们家的读书人很久没有取得功名,这孩子将来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呀!”(2)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
7、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
8、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
9、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B.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为: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B.
10、“正德”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八年”是年号纪年法。C.“讳”即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含有敬意。D.“学官”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补”是因为政绩卓著而破格提升的意思。答案D 解析“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12.下列说法与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两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感情的笔墨。B.项脊轩志一文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
11、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D.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答案A 解析文章最后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就是直抒胸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译文:_(2)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译文:_答案(1)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和和气气地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2)因为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参考译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
12、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了年,生下了我。又过了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淑顺。过了一年,又生有功。有功生下来以后,先母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佣人说:“孩子这么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去世。儿女们看见家里有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
13、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的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向南到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了。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和和气气地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母亲)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
14、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每间房里都干干净净。因为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都会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先母故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先母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订下的。一年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欢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