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词两首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在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后,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少人弹冠相庆,认为曹文轩此次获奖,令公众对儿童文学有了深刻的思考。近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的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经历行业并购之后,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局面并没有好转。关店潮已经来临,惨淡经营中的加盟商与品牌商的关系格外紧张。大学新区的喷泉、花坛、亭台、雕塑等园林式景观设计,与整座城
2、市的氛围水乳交融,体现了城市管理者与建筑设计方高瞻远瞩的眼光。“阿尔法围棋”确实赢了,但这不是一个平等的比赛,因为“阿尔法围棋”肯定研究过李世石的棋谱,对李世石知己知彼。A B C D答案B解析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此处形容“评论”正确。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不合语境。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使用正确。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使用正确。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不合语境,句子强调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应为“浑然一体”。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
3、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不能与“对”搭配,应为“了如指掌”。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橘子洲是一个长沙城西湘江中的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B毛泽东面对湘江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深感肩上责任重大。C词中的“同学少年”是指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好友。D改革的道路不管有多么漫长,不管有多少雄关险隘,我们都要有“迈步从头越”的气势和胆识。答案A解析语序不当,“一个”应调至“狭长”的前面。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
4、祝福。B虽然我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但是我有激情,有智慧,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夸奖。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答案C解析A项“令郎”用来表达对对方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此语境很明显不是面对“下级”“晚辈”,故使用不当。D项应该用口语。4结合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写出对“意气”内涵的理解。例句:“意气风发”这意气,是一种青年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也是一种敢于担当社
5、会责任的勇气。答:答案(示例)这意气,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也是一种敢说敢做敢承担的锐气。这意气,是一种经天纬地天下无双的才气,也是一种睥睨一切无所畏惧的英气。这意气,是一种纵横天下笑傲王侯的傲气,也是一种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霸气。这意气,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气,也是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气。这意气,归根结底,是一种壮志满怀、信心百倍、豪情万丈的青春气,也是一种改天换地、再造乾坤、百折不挠的英雄气。5学习本文后,我班准备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不少于50个字
6、。答: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二、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6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
7、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B这首词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C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远而近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D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答案C解析C项“由远而近”应为“由近而远”。7词中为什么要写到“魏武”?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他的那首观沧海,作者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代英雄伟业都已经成为往事,一种新的美好的制度已经诞生。“换了人间”是对新中国的称颂,这一有力的结尾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