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牛顿第二定律,第四章 力与运动,学习目标 1.了解数据采集器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的作用.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确切含义. 3.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理解1 N大小的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处理力与运动的问题.,内容索引,自主预习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重点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自主预习,一、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1.数据采集器: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_ 记录在计算机中. 2.位置传感器记录的实验结果 (1)保持滑块的质量m不变、改变 ,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经分析可得,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
2、之间的关系: . (2)保持拉力F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m,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 经分析可得,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电信号,拉力F,aF,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 ,跟物体的质量成 ,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 . 2.表达式:a ,当物理量的单位都使用国际单位制时,表达式为F . 3.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国际上规定,质量为 的物体获得 的加速度时,所受的合外力为1 N.,正比,反比,相同,ma,1 kg,1 m/s2,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
3、 (2)公式Fma中,各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取.( ) (3)使质量是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 N.( ) (4)公式Fma中,a实际上是作用于物体上每一个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 (5)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答案,重点探究,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导学探究 (1)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多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指合外力.我们用力提一个放在地面上很重的箱子,没有提动,箱子受到的合力F0,故箱子的加速度为零,
4、箱子仍保持不动,所以上述现象与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矛盾.,答案,(2)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离开气球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情况如何? 答案 物体离开气球瞬间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速度方向向上,大小与气球速度相同.,答案,知识深化 1.表达式Fma的理解 (1)单位统一:表达式中F、m、a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必须是国际单位. (2)F的含义:F是合力时,加速度a指的是合加速度,即物体的加速度;F是某个力时,加速度a是该力产生的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的六个性质,例1 (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m与a成反比 B
5、.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当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才受到外力的作用 C.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当合外力停止作用时,加速度随之消失 解析 虽然Fma,但m与a无关,因a是由m和F共同决定的,即a ,且a与F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存在、同时改变;a与F的方向永远相同.综上所述,A、B错误,C、D正确.,答案,解析,合外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力与加速度为因果关系:力是因,加速度是果.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是相同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 2.力与速度无因果关系: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可以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有夹角.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
6、加速运动,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例2 (多选)初始时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减小的方向不变的水平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运动情况为 A.速度不断增大,但增大得越来越慢 B.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不断减小 C.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D.加速度不变,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水平面光滑,说明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物体所受到的水平力即为其合外力.水平力逐渐减小,合外力也逐渐减小,由公式Fma可知:当F逐渐减小时,a也逐渐减小,但速度逐渐增大.,答案,解析,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1.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作出受力和运动的示意图. (3)求
7、合力F或加速度a. (4)根据Fma列方程求解. 2.解题方法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加速度的方向即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建立坐标系时,通常选取加速度的方向作为某一坐标轴的正方向(也就是不分解加速度),将物体所受的力正交分解后,列出方程Fxma,Fy0. 特殊情况下,若物体的受力都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也可将坐 标轴建立在力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列方程求解.,例3 如图1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
8、7角,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小球的质量为1 k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图1,(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答案 7.5 m/s2,方向水平向右 车厢可能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水平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答案,解析,解析 解法一(矢量合成法) 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加速度相同.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小球所受合力为F合mgtan 37.,解法二(正交分解法) 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乙所示,正交分解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得 x方向:FTxma y方向:FTymg0 即FTsin 37ma FT
9、cos 37mg0,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车厢的加速度与小球相同,车厢做的是水平向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水平向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答案,解析,(2)求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答案 12.5 N,解析 解法一(矢量合成法),解法二(正交分解法) 由(1)中所列方程解得悬线对球的拉力大小为,答案,解析,例4 如图2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现用大小为40 N、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的斜向上的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 (1)若水平面光滑,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答案 8 m/s2,图2,解析 水平面光滑时,物体的受
10、力情况如图甲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Fcos 37ma1 解得a18 m/s2,答案,解析,(2)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答案 6 m/s2,解析 水平面不光滑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Fcos 37fma2 FNFsin 37mg fFN 联立解得a26 m/s2.,达标检测,1,2,3,4,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大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大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质量大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小 C.由Fma可知,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对同一物体而言,物体的
11、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而且 在任何情况下,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一致,答案,解析,1,2,3,4,解析 加速度是由合外力和质量共同决定的,故加速度大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一定大,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小,选项A、B错误; 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故C错误;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并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故D选项正确.,2.(合外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物体在与其初速度方向相同的合外力作用下运动,取v0方向为正时,合外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则在0t1这段时间内,1,2,3,4,答案,解析,A.物
12、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也是先减小后增大 B.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也是先增大后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一直在增大 D.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一直在减小,图3,1,2,3,4,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体所受合力F随时间t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由于合外力F方向与速度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直相同,所以速度一直在增大,选项C正确.,3.(水平面上加速度的求解)如图4所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下的推力F作用时
13、,沿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物体加速度的大小.(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1,2,3,4,答案,解析,图4,答案 5 m/s2,1,2,3,4,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在水平方向上:Fcos 37fma ,在竖直方向上:FNmgFsin 37 又因为:fFN 联立得:a5 m/s2,4.(斜面上加速度的求解)如图5所示,一个物体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倾角30,斜面始终静止不动,重力加速度g10 m/s2.,图5,(1)若斜面光滑,求物体下滑过程的加速度有多大?,答案 5 m/s2,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ma1,答案,1,2,3,4,解析,(2)若斜面不光滑,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物体下滑过程的加速度又是多大?,1,2,3,4,答案 2.5 m/s2,解析 物体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 fma2 FNmgcos fFN 联立解得:a2gsin gcos 2.5 m/s2.,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