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资源ID:102392       资源大小:441.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A题组基础能力测试(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 神权政治B. 分权政治C. 血缘政治D. 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表明周朝分封诸侯时,主要的分封原则是按血缘关系,主要的分封对像是亲族,体现了周朝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神权色彩,排除A项;分权政治不是周朝政治的本质,只是表现之一,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开始于秦

    2、朝,排除D项。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3、中,B项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

    4、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故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 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A. 赢政功绩极大 B. 皇权至高无上 C. 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 实行礼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秦朝确立后,皇帝的自称、专用物品等显示出的是皇权独尊的意图,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5.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面关于“中央集权”阐释正确的是A. 指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B. 地方没有任何的自主权C. 全国权力集中

    5、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D. 高度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指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项正确;A项是强调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之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需要服从中央,排除B项;高度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错误。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

    6、察体系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信息可知是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排除A;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与材料“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7.假如你是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

    7、,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枢密院出兵D. 交尚书省执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下来应该交门下省审议,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8.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8、 放宽了录取标准【答案】A【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寒门子弟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员素养的提高,故BC项排除;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项排除。9.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

    9、 因俗而治加强竹理 D.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题干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B项不是行省的目的;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加”;D项是结果不是意图。【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正确解读“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通过行省制度化解险峻地势,结合行省的目的和特点进行选择。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

    10、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1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 抑制土地兼并

    11、B. 发展资本主义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加强户籍的管理,是强化社会控制的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户籍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问题,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没有资本主义,排除B项;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只是进行户籍管理的一种手段方式,并不能有效的调和阶级矛盾,C项错误。12.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取代了相权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强化了君权始终由高官任职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

    12、汉武帝设置的中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并未取代相权,故项错误。为了加强君权,中朝、内阁、军机处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故项正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明成祖时形成内阁,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使决策权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项正确。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近臣构成,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清朝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选B。1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

    13、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 权力稳固B. 机构健全C. 保密性弱D. 精干高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数据显示军机处的人员总体数量较少,体现了军机处的特点之一是精干高效,D项正确;人员的数量不能体现权力的稳固,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出军机处的机构设置情况,故不能体现机构是否健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机处的保密性情况,C项错误。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

    1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 英国B. 法国C. 日

    15、本D. 德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南部海滨,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选A。其它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传教士传教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

    16、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通商战争B. 夷匪犯境C. 中英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排除ABD;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

    17、争,故选C。18.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只涉及到广州一个地方的情况,不能体现整个全国的对外贸易都是下降的,故也得不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这一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垄断地位被打破,其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选B;鸦

    18、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是增长的,而不是缩减,故C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所以可以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不可能出现“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说法违背史实。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9.下表为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军力对照表,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最有可能出现在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此对照表是中外双方海军的对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战役,就是中日双方海军的较量,故C项正确;ABD项没有海战,故排除。20.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

    19、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A.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B.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C.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D.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和战争结果可知,材料过于夸大了中国实力,低估了日本实力,对甲午战争前盲目乐观,故A正确,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排除B;材料反映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盲目乐观,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

    20、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甲午战争战争惨败的史实分析解答。21.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A. 鸦片战争期间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D. 义和团运动期间【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中的“台北”、“新竹”可以知道,地点是在台湾,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21、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鸦片战争期在台湾比较少,不符合“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义和团没有涉及台湾,排除BD。22.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长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反清灭洋 B. 反清复明 C. 杀尽洋人 D. 扶清灭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一概鬼子都杀尽”反映了义和团的灭洋目标,“大清一统庆升平”说明其并不反对清朝统治,排除A和

    22、B,C和D互相比较,D项更全面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两个意思,即扶清和灭洋,答案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主旨,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材料和应用材料的能力。2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A.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B. 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 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D. 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美国没有爆发义和团,这是这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A。义和团

    23、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但是西方与中国并没有在近代彼此隔绝,这一理解不符合事实,排除B。材料表现的是美国作家的个人观点,并不能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所以选项的表述是片面的,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肯定,表明了义和团运动反侵略具有正义的特征,D正确。24.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协定关税”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协定关税”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获得。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

    24、中获得。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25.下列有关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态度是积极的其主战场地位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丧失领土,作用极小A. B. C. D. 【答案】C【解析】国民党正面战场是织了淞沪会战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态度也是积极的,并且淞沪会战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但主战场地位并未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尽管丧失领土,但作用极大,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26.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在

    25、自传中,曾描写了一次战役的情景:“1940年8月,我以精锐之师,半月内毁灭(坏)了敌人所谓的大动脉之正太路。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县城外,几年来一碉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这场战役是A. 太原会战B. 徐州会战C. 武汉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八路军”“ 1940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百团大战,由八路军主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故D项正确;太原会战是在1937年,徐州会战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故排除ABC三项。27.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 民主人士的从

    26、中斡旋 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B项排除。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C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8.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

    27、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 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 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 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反映了清朝的腐朽和黑暗统治,“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金田起义的爆发,因此这一首歌谣反映了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故答案为B;A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9.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

    28、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 金田起义B. 定都天京C. 天京变乱D. 提出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引发的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B项;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项。30.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的人物是A. 林则徐B. 左宗棠C. 刘永福D. 洪仁玕【答案】D【解析

    29、】【详解】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D项正确;林则徐、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但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刘永福是黑旗军的将领,也没有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故排除ABC三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1题10分,32题20分,共3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

    30、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主要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答案】(1)观点:西周分封制。目的:巩固周天子统治;稳定统治秩序。(2)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3)推行行省制度。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解析】【详解】(1)根据

    31、材料中各诸侯国的分布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可根据其含义“封邦建国”来理解,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稳定统治秩序。(2)根据“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可概括出郡县制的在官员任命与管理方面的特点。(3)“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体现的是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其意义可根据所学从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角度概括。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

    32、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答案】(1)

    33、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中说,建文帝“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省并州县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归纳可得,其改革主要是四个方面,宽刑狱,轻赋税,并州县,削宗藩。(2)建文帝改革的意义应紧密结合其措施进行分析,减轻刑罚有助于缓解明初紧张的政治气氛,巩固统治;轻赋税自然刺激了江南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精兵简政有效削减了地方开支,节省财政,削藩虽未成功但一

    34、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权。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建文帝改革内容、意义3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

    35、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套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的长期统治;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2)新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

    36、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中“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由材料一中“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得出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创负深

    37、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2)由材料三中“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由材料三中“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得出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即概括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即可,从民族的解放、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概括。B题组学科能力测试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

    38、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国家还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皇室、皇帝的日常生活说明中国古代政体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也是材料所属的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

    39、明本质A. 朝廷一直压制门阀B. 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C. 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D. 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该地方官员通过诛杀地方的大姓来止息盗贼,维护地方稳定,从本质是说明了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处理好了有利于维护地方的政治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门阀的一直压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对地方还是有影响力的,故B项错误;高宗李治时期还没有明显的地方割据情况,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已经导致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36.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

    40、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是错误的;阁臣拥有的是“票拟”权,而非“批红”权力,故可排除B;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或行政机构,其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所以就出现了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的情况,故选C;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37.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

    41、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A. 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 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 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D. 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答案】C【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琦善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故A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琦善在中英谈判中顾及天朝上国之尊严,BD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故而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可知,材料反映出琦善顾及天朝上国之尊严,故C正确;琦善是在中国皇帝授权的情况下处理英国问题,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琦善越权处理两国外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点睛

    42、: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而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结合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天朝上国心态分析解答。38.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答案】B【解析】由李鸿章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逐步已经放弃了宗藩观念,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外交思想,其大国中心外交观念

    43、逐步削弱,B正确;李鸿章恪守条约、追求平等和谨守约章,表明其已经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C错误;其遵守条约并不意味着其卖国,这也是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一种方式,D错误。39.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B.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B【解析】材料漫画反映了官(提勺)将民(坛)的油水通过政府(漏斗)提到外国(壶),而1907年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这说明清廷成为洋人朝廷,帮助列强统治中国人民,故B正确;

    44、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故A错误;漫画并未涉及清末新政,故C错误;“官府搜刮民脂民膏”说法没有突出清政府与外国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40.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A. 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C. 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D.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时局变动,尤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很多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秩序,导致表格中的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矛盾,不可能平等,排除A项;地方当时并未对抗中央,B项错误

    45、;表格显示的是成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D项错误。41.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下列能代表中共观点的是A. 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毋宁说削弱中国抗衡外侮的力量B. 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C.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D. 名为抗战,实则自坏长城。对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安事变中各派政治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英美是站在维护在华的立场上,担心西安事变引发中国内部的争斗,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故选A项。英美担心的是西安事变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不选B。英美关注的是自

    46、己的利益,国共两党合作不是英美最终目的,不选C。D项是错误观点,其中的“我们国家”不是指英美,不选D。42.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姓名生卒家庭事迹方长裕1900-1937家庭富裕,曾捐建学校国民党空军中尉,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后坠毁翁心瀚1911-1944父亲任国民政府部长国民党中央航校毕业,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执行任务时油尽坠毁周启多1914-1940大户人家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谓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A. 社会上层青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B.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互相支持C.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D. 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抗战事迹,即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群众才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选项A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