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长:90分钟 分值:100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 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 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 开始出现分封制D. 阶级矛盾变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答案为A项
2、;小康取代大同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开始出现分封制是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2.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
3、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
4、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3.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 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 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 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D. 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故D项正确。汉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没有封国的拱卫,是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封分同姓宗室建立王国,以图长治久安,事实证明分封有悖初衷,出现“七国之乱”,它也反证了郡县制的合理性,因此柳宗元
5、说 “秦制之得明矣 ”的观点是正确的,故A项错误。西汉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并非延续西周的分封制,故B项排除。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只在汉代实行,并不被后代继承,故C项排除。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
6、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
7、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5.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B.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C.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D.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地方与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故答案为A项;是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排除B项;材料强调其积极作用,与C说法不符,排除;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民主政体,排除D项。
8、6.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不是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清政府A. 近代外交经验缺乏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不懂得国际公法D. 政治制度落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不是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以国家利益为主导,故重视条约内容,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故极注重形式
9、,本质上体现了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后,故D项正确。外交经验缺乏是政治制度落后的表象,故排除A项。B项,“不了解世界形势”体现了中国对世界了解的缺乏,并非两国本质上的区别,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与外交思想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无直接联系,故排除C项。7.“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一条款应出自A. 北京条约B. 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依据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列强要求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国主义的组织。根据所
10、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规定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都没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 强调信念一致B. 强化公仆意识C. 充实人民语言D. 彰显平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
11、化,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B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语言,而是为了体现平等,故排除C项,故选D。9.“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A. 第一次确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B. 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C. 已经注意到对中国国情的分析D. 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
12、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知,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说明中共二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故C项正确;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共二大召开在1922年,此时中共刚刚成立,还没有成熟,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要掌握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结合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
13、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
14、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11.有学生在查阅日本投降资料时,找到一份报纸,(中央社东京一日路透电):日本帝国大本营遵麦克阿瑟元帅之训令,通令国内外之各日军司令向盟军司令无条件投降。中国方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 盟军的
15、援助是抗战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方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时间信息,无法推断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结论,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2.9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该会战是
16、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武汉会战【答案】D【解析】依据“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十多万人,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结合所学武汉会战的作用分析解答。13.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A. 跃进
17、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根据“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是在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B、C项;强渡长江是在战略决战以后,故排除D项。故选A。14.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B. 宣告国民党政权大陆统治被推翻C. 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D. 标志
18、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故B项符合题意。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错误。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5.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D.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19、【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C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国两制”的内涵,故排除B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拓展香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D项。16.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
20、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可知,台湾问题与中美外交问题关联。故答案为B项;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是在1984年,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和平共
21、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3年底,排除D项。【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7.“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答案】A【解析】从材料“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
22、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中可以分析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A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18.“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论联合政府C. 共同纲领D.
23、 上海公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49年的共同纲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表于1912年,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符,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符,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上海公报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定位】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的诞生共同纲领19.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
24、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C.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可知,古代雅典公民参政机会均等是相对和务实的。这有利于减轻普通民众负担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其合理性,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0.罗马法被近代社
25、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A. 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B. 自然法中人人平等原则C. 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D.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答案】C【解析】【详解】“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主要是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与法治精神”,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不是自然法,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排除D。21.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
26、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A.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C.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D.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C项排除。B项,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
27、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A. 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B. 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C. 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D. 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答案】A【解析】【详解】“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色彩,德国之所以出现专制,是由于专制力量较强,“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具有民主色彩,而法国最终形成了民主政体,说明专制力量受到了打击,材料反
28、映了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故A正确;法德意识形态,都体现了资本主义这色彩,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排除B;德国政体没有共和主义思想,排除C;材料看不出两国代议制的形式区别,排除D。23.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
29、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D项正确。24.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 马丁路德B. 俾斯麦C. 加尔文D. 歌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
30、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25.(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
31、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6.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
32、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项正确;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27.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
33、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A. 林肯时期B. 罗斯福时期C. 尼克松时期D. 杜鲁门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知,美国总统认为,美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确立世界霸权。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杜鲁门时期。故答案为D项;林肯时期,实力不够,排除A项;罗斯福时期,实力不够,排除B项;尼克松时期,实力相对衰落,排除C项。【点睛】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
34、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28.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
35、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
36、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29.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 两极格局的瓦解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 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长时间影响着世界局势,德国也因为战后美苏对峙而分裂为西德和东德。所谓“2+4”会谈即东德、西德同美国为首的美、法、英资本
37、主义国家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谈判,推动两德统一。这一会谈正是战后两极格局的体现。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排除B。题干中表述的会议正是推动两德合并的会议,故两德已完成合并的表述错误,排除C。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0.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A. 实现了经济的持
38、续增长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日本向世界组织的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ABD项本身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二.非选择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
39、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
40、略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意义。【答案】(1)内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2)特点:中西结合;律法人道化;法律体系完善。原因:内忧外患;西方法律思
41、想的影响;清末新政。【建议:再加一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例内容、儒法结合、严刑酷法、经济立法等方面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2)特点,根据材料二“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制定新法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结合、人道化、体系完善等方
42、面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忧外患、西方影响、新政、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原因。(3)意义,根据材料三“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体系、法治建设、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
43、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这方面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的薄弱环节。(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亚与世界发展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
44、、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2)据据村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有利地位”的原因。【答案】(1)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2)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
45、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联合国”可知,其特点是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根据材料“(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2)东亚雅尔塔体系。(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可知,其特点是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根据材料“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可知,其特点是大国主导;根据材料“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可知,其特点是两分天下;根据材料“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可知,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2)原因:根据材料“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可知,其原因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根据材料“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可知,其原因是国内危机加深;根据材料“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知,其原因是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格局和中国实力等角度来补充分析,即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