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XX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资源ID:102659       资源大小:161.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XX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2.文献通考载:“宋代

    2、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至于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材料表明A. 宋代完全沿袭了唐代官制B. 宋代实行官称与职掌分离便于控制C. 三省六部制已不存在D. 宋代官制更完备,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宋代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可知其官称沿用了唐制;由“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可知AC错误,宋代官员的职掌与官称是分离的,所以B对,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官制。3.黄宗羲说

    3、:“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A. 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B. 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 反对实行分封制D. 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根据关键信息“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解读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限制膨胀的君权以及防

    4、止地方割据之害角度,黄宗羲主张恢复“方镇”,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的表述均不是对题干材料的准确解读,不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4.“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 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 重血统向重

    5、才能转化D. 君权相权不断协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亚夫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的趋势,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故A排除。皇帝选官重视军功,过于片面,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能说明君权相权不断协调,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特点5.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类似政策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这一规定A

    6、. 协调了奴隶主和奴隶间的矛盾B. 有利于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巩固C. 明确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D. 标志着成文法取代习惯法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类似政策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可知,古希腊古罗马立法反对债务奴隶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规定有利于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巩固。故答案为B项;债务奴隶制涉及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排除A项;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取代习惯法地位,时间不符,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

    7、;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了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民主自由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伯利克里时代,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了陪审法庭的审判。”民主制度的鼎盛时期依旧限制思想自由。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雅典城邦法律观点,并非是伯利克里个人态度,排除D项。7.刘成等在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

    8、欧洲里说:“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以下说法不符合“保守主义的政治”的是A. 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B. 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与政权C. 贵族控制议会D.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发展的经济同行”,此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工业资产阶级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是保守主义政治,故B项正确;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AD项;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

    9、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保守主义的政治8.“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A. 法国革命者的象征B. 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C. 法兰西民族的象征D. 法国贵族的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可知,玛丽安是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故答案为B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

    10、材料涉及的时间是部分法国历史时期,无法得出C项说法,排除;D项说法与“战斗的玛丽安”形象不符,排除。9.“没有中世纪痕迹,国家理念开始就有现代文明的机制”,指的是哪个国家的状况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中世纪的痕迹,国家理念开始就有现代文明的机制”,与美国是“没有童年的国度”相似。故答案为B项;英国、法国和德国历史悠久,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传承,排除ACD三项。10.有一材料写道:“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非)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占今官家(皇帝)之局。”材料中的。大酋”是指A. 英国国王B. 法国皇帝C. 德

    11、国皇帝D. 美国总统【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大酋”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并不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大酋”是指美国总统,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世袭的,不是选举的,排除。11.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写道:“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据此可知潘恩认为A. 美国从英国分离是无足轻重的时期B. 政治民主改革的意义远大于独立本身C. 独立后邦联政府建立具有世界意义D.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对世界产生重大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

    12、足轻重的事情”可知,潘安强调美国独立应注重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即政治民主改革的意义远大于独立本身。故答案为B项;美国独立意义重大,A项曲解题意,排除; 美国独立后,邦联制弊端严重,不具有世界意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意义,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2.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

    13、是指A. 孝、廉的选官标准B. 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 科举考试的办法D.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改察举之制”可知材料是关于汉代察举制改革张衡上疏强调察举制推行至今二百年“必先孝行”反对改变这一选官的标准。他认为孝、廉是“本”章句是“末”。因此选A。考点:察举制点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

    14、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13.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A. 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 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 “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 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据题干信息,迁移所知识,美国规定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席,目的是保证议员的专业能力,故选D项。A、C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说法错误。

    15、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4.到1783年,美国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多美元的纸币,由于没有足够的硬币与物资保证,最后几乎一文不值。1784年,大约370万英镑的货物输入美国,而美国输出品价值仅75万英镑。由于可信用的货币稀缺,某些地方又恢复了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美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新生政权缺少经济管理经验B. 中央政府缺乏管理经济的强制权力C. 对外贸易交往中竞争力较差D. 州与州之间缺乏经济交往的协调力【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时间“1783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政府松散无力,而地方政

    16、府各行其是,材料反映的情况正是中央政府缺乏管理经济的强制权力,故B正确;ACD都是美国当时经济出现题干中现象的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ACD排除。15.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

    17、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说明首相可以间接控制帝国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D项;首相没有权力直接解散帝国议会,排除A项;皇帝拥有实权,排除B项;联邦议会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6.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18、”。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A. 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B. 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C. 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D. 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是英国的侵略造成中国挨打,而不是中国方面造成的,且材料所说的“悲剧”,不是指中国落后挨打,而是指正义的一方要挨打,故A项错误;材料“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B项却说成“为了维护商业特权”,获得与维护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C项没有概括完整这段材料,故C项错误;“陈腐”“道义”“现代”“特权”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

    19、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 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

    20、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18.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将中国近代史看作“冲击反应”模式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侵略革命”模式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早期启蒙”模式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A. 和B. 和C. 和D. 和【答案】A【解析】【详解】“冲击反应”模式强调外因影响类型,“侵略革命”模式强调因果关联类

    21、型;“早期启蒙”模式则强调内因影响类型,和视角对立,故答案为A项;BCD不符合要求,排除。19.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二月革命的成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题意,保留;俄国二月革命的成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题意无关,排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纲领,与题意无关,排除;中国的改

    22、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符合题意,保留。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A. 罗曼诺夫王朝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工兵代表苏维埃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月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917年的4月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时期,表面上看两个政权并存但实际上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曼诺夫

    23、王朝已经被推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兵代表苏维埃并不掌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十月革命之后才有的政权,选项D在时间上不合适,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1.“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A. 洋务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抗日战争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24、,它涉及到的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条件,第一是民族危亡,第二是要有希望和勇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应当是抗日战。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国共合作给我们的,救国点燃了新的希望,中国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故C项符合条件。洋务运动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没有燃起新的希望,五四运动不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故排除ABD项。点睛:选项必须要同时满足材料提供的两个条件,民族存亡和新的希望。典型的事例有中国的抗日战争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罗斯福新政点燃了希望。22.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

    25、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了,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故排除A而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不是列强的主要意图和结果,排除C;这一变化是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起不到打击列强在华势力的作用,是义

    26、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3.“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该诗最早可能创作于A. 1921年B. 1927年C. 1935年D. 1945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铁壁合围难突破”可知是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材料“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

    27、注”“舵手一易齐桨橹”可知红军长征期间的湘江战役和遵义会议,故可知该诗最早可能创作于1935年,故C项正确。1921年中共成立,尚未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排除A。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共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与材料信息“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不符,排除B。1945年中共领导核心处于延安,与材料“红都”“湘江”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信息“铁壁合围难突破” “红都”“湘江”等,结合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24.敌机飞临南京为拉贝日记的南京卷,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在南京撰写的日记,同时还附有拉贝保存的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其详实说明。该史料

    28、可用于研究A.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始末B. 中国局部抗战的事迹C. 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D. 国共联合抗战的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体现了日本在中国制造屠城事件-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故答案选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于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排除A;题干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中国局部抗战,排除B;题干没有提及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点睛:根据题干的叙述可知约翰拉贝日记和照片都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比较强,可以进行史料研究。25.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

    29、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早产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空想性B.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坚定性C. 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D. 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暴露,这就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历史的错误,也不是早产儿,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相反。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掌握的程度和

    30、驳斥错误观点的能力。很显然,此观点错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认为其是历史的误会和早产儿,用我们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方面的条件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则不难驳斥这一观点。26.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

    31、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D。点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27.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A.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B. 推进俄国民主进程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32、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都推进了俄国民主革命进程,B正确;A是二月革命任务;C和D是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8.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A【解析】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

    33、进行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B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C不符合史实;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29.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A.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B. 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C. 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D. 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答案】D【解析】柱状图显示国家补贴的数值大于本地财政收入,说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予以大力支持,故D

    34、正确;A中自主性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特点;B中风俗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中基本实现不符合事实。30.毛泽东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A. 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C. 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D.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答案】B【解析】 “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等字眼意在强调政治协商制度其实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政治协商、多党合作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协职能与人大职能并

    35、不重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政治协商制度也不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1.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 “和平统一”方针B. “一个中国”原则C. “政治协商”制度D. “一国两制”构想【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下,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要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

    36、国原则,故选B;ACD不符合“政治基础”,排除。32.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非律宾虎和印尼牛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D. 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答案】C【解析】 由材料“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可知这次会议是指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

    37、家主宰的,由亚非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 它极大地推动了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排除A项;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排除BD两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这次会议的参加国和“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句话,结合所学亚非会议的特点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33.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是A. 综合国力的提升B. 中

    38、美关系的缓和C. 中国重返联合国D. 改革开放的推行【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交高潮的关键因素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最根本的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中美关系缓和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美关系的缓和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34.1969年8月14日,尼克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下表篇讲话。基辛格对此讲话评论说:“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

    39、、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尼克松的这一讲话A. 有利于美苏关系缓和B. 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C. 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D. 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答案】B【解析】由材料“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共产党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大事”,可见尼克松的这一讲话释放了改善中美关系信号,故选B;材料与美苏关系无关,排除A;当时是苏联威胁中国的国防安全,排除C;中苏盟友关系早已破裂,排除D。35.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

    40、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关系,表明当今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以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D

    41、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材料二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参议员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

    42、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35岁以下有37人,占71.43%。这些人有革命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由此固然能够制定出一部足够民主的宪法,但其制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地主、旧式知识分子、乡绅、农民、工人等的利益和要求在约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袁世凯的势力未能参与宪法的制定,因此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便不遗余力地破坏宪法(1914年临时约法即被废除)。以上均摘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为进步吗材料三  1975年宪法把原来宪法的106条压缩为30条,规定全国人民代

    43、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权力机关,通篇强调阶级斗争,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取消了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规定等等。我国宪法历次制定和修订的情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人员的构成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975年宪法到1978年即被废除,根据材料三分析1975年宪法短命的原因。(4)根据材料和以上分析,指出法律要具有生命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

    44、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遵循,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特点:以年轻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同盟会员为主,成员比较单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影响:使得制定出来的约法不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未参与制定约法的各方不仅不遵守约法,甚至破坏,导致宪法短命而亡。(3)原因:违背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等原则;强调阶级斗争不符合国情。(4)条件:从法律的制定者看,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法律的内容看,必须在各方妥协的情况下反映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必须反映自然法的理念和要求;必须反映国情的要求。【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45、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可知其特点是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遵循;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解读其作用,即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2)特点:根据材料“其中同盟会员38人,占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81.67%,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88.1%,35岁以下有37人,占71.43%但其制

    46、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知其特点是以年轻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同盟会员为主,成员比较单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影响:根据材料“但其制定人员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事实上,当时中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地主、旧式知识分子、乡绅、农民、工人等的利益和要求在约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可知其影响是使得制定出来的约法不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根据材料“尤其是袁世凯的势力未能参与宪法的制定,因此他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便不遗余力地破坏宪法(1914年临时约法即被废除)。”可知其影响是制定出来之后未参与制定约法的各方不仅不遵守约法,甚至破坏,导致宪法短命而亡。(3)原因:根据材料“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取消了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规定等”可知,其原因是违背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等原则;根据材料“通篇强调阶级斗争,”可知,其原因是强调阶级斗争不符合国情。(4)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制定者、法律内容、自然法和具体国情等角度分析其条件。即从法律的制定者看,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法律的内容看,必须在各方妥协的情


    注意事项

    本文(山西省朔州市应县XX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