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阳一中2019年春期高二年级期中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60分)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A. 河北B. 山东C. 河南D. 湖北【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西周初年”“中国一词”“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能够称之为“中央之城”的也就只能是周王室的政治中心了。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仅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河北、山东、湖北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
2、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2.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 伦理政治的建构B. 宗法观念的淡化C. 神权政治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追孝”“ 享孝”祖先、孝顺父母、祖父母等字眼体现的是伦理政治,所以这反映出周代伦理政治的建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观念的强化而非淡化,选项B不
3、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伦理政治而非神权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周代还不存在君主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春秋战国时期
4、,分封制走向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点睛: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不同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聒而不舍”。导致上述差异的主
5、要原因是A. 个人性格差异B. 个人职业不同C. 个人品德参差D. 生活环境差别【答案】D【解析】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而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反映出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即由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转变为儒家的宽厚仁慈治天下。故答案为A项。多年不赦到多次
6、大赦,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赦免制度的变化不等同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汉朝时期外儒内法政策中“内法”的含义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6.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事势推迁”反映了秦朝政治制度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
7、主旨是说明时代的趋势要求,不是强化君主个人独裁,故A选项错误;秦朝没有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故C选项错误;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且材料主旨不在于此,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事势推迁所必至”,学生通过高中文言文的训练和学习应该具备分析这个关键信息的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 加强了专制皇权D. 能够防止官
8、僚队伍的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遣职位低的官员去巡视职位高的地方官,并把他们的行为向中央汇报,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职位低的官员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巡行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D项,能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说法以偏概全,排除。8.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
9、级【答案】D【解析】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A错误,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B;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故答案选D。9.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 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 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
10、三公九卿的地位,结合所学,“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10.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答案】A【解析】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
11、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A项正确。小说的繁荣在明清时期,与材料宋金时期不符,排除B项;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C项;“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是官方行为,排除D项。11.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宋代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建筑
12、变小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所以在建筑方面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待色而是强调建筑规模变小的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
13、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13.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
14、;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A. 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 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 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 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来看,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作为平民对待,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排除D项。14.“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
15、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B. 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C. 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D. 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答案为B项。A项,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而非截然对立,排除;D项,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山脉,排除。15.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
16、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的思想,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16.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
17、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A. 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B. 木兰秋弥主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C. 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D. 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从材料“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中可以看出清朝木兰秋狝有特殊的政治军事目的,故C项正确
18、;该做法是乾隆之后逐渐废止,故A错误;B、D项与实际不符。点睛:材料“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7.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万物皆在我心”,主张内心反省,和材料六祖慧能的思想异曲同工。18.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
19、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 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 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万事万物来达到“贯通明理”的目的,这与自然科学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来。19.顾炎武认:“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A.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 顾
20、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D.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顾炎武思想的理解。D项是错误的;顾炎武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他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选D。20.五四运动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对孔子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最有可能是李贽的主张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答案】B【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李贽,反对孔子作为圣人标准,B正确;A是孟子思想;C是归纳顾炎武思想
21、;D是朱熹思想。21.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A. 商品经济发展B. 造纸术的改进C. 科举制的盛行D. 印刷术的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22.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出现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
22、这种书法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描述符合隶书字体的特点。仔细观察图片发现,A是篆书,排除;B是隶书,C是楷书,D是草书。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篆书、楷书、草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23.“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
23、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断可知,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选A;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上不符合庚子前,排除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
24、”范畴,排除D。2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A. 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 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 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利权的丧失是由于战争的失败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而非政府管理不善,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列强压制民族工业,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外商人勾结,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商人利用外国庇护规避国内不合理的秩序,故体现出民族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故D选项正确。25.据
25、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A. 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B. 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C. 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D. 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答案】C【解析】据材料“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商业资本参与了近代工业的投资,体现了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性质
26、的工业发展,不是商业,故B选项错误;从材料的数据比例看,不能说明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故D选项错误。故选C。26.汪靖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64.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 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使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时期的工业发展
27、不是清政府主导推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是加强而非放松对华资本输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7.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B.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C. 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D. 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排除。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是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的原因,排除B。C项表述错误,第
28、二次工业革命,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增强,排除。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符合图示信息,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曲线的发展趋势,图示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末新政的影响。28.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C【解析】
29、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民众观念西化”,故排除ABD项。2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A. 报刊杂志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D.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报刊杂志对传播新思想所起到
30、的重要作用,即材料体现了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播西方思想是以报刊杂志为主而非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科学著作不可能仅仅由大量外来词构成,不符合题意,排除;外来词是西方的文明成果并非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0.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A. 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B. 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C. 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D. 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答案】B【
31、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皆可统称为君”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体现了康有为的公民自治和君民平等的主张。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与民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强调的是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材料中“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限制君权无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32、。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20世纪30年代的“充分西化”,40年代则演变为“现代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A. 并不适合中国国情B.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C. 逐渐趋向于理性化D. 由器物深入到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的过程,学习方式逐渐由半近代化到完全现代化,说明国人学习西方逐渐趋于理性化,C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内容内容的变化是在适合中国的国情,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学习西方内容变化,没有强调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错误;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是
33、学习西方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32.洋务运动期间于18751895年聘用洋员的详细资料(部分)。据此表可推知姓名国籍职位服务单位备注巴思士德国炮术教习武备学堂赠四等宝星尼格路士英国教习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中阵亡阿壁成德国总管轮定远舰甲午海战受伤赏三等第一宝星马吉芬美国炮术教习镇远舰甲午海战受伤返国A. 洋务运动完全依赖于欧美各国B. 欧美国家积极支持中国的洋务运动C. 外援促使中国近代化顺利完成D. 中国军事近代化洋员也做出了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图表中的时间应该是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聘请洋员担任炮术教习等职的现象表明洋员对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故答案为D项。AB项,
34、“完全依赖于欧美各国”、“欧美国家积极支持”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3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A. 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 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 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D. 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是要避免
35、在革命成功后出现像欧美革命后出现的贫富不均的现象,故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B项正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排除A。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4.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图可以用来说明中国A. 自然经济得到巩固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C. 国内市场逐渐活跃D. 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答案】B【解析】【详解】图表中原料品出口越来越大,机制品
36、在加大出口,由此可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故答案为B项。A项,由题中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到,手工制品类的比重越来越小,由此可以判断自然经济正在遭到不断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中的图表主要反映的出口情况,没有关于国内市场的内容,排除;D项,原料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不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原料出口国,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均是此类型,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35.“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
37、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A. 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 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 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 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答案】B【解析】材料“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选B;A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日本,排除D。36.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
38、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施行A. 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 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C. 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 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在自己国家开矿办厂由海关征收“出厂税”,明显加重中国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的相关信息明显体现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平等性,故排除B;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对“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
39、由海关征收出厂税”的准确解读。37.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A. 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B.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建设性影响C. 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近代中国各种
40、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西方扩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最先被西方列强侵略的沿海、沿江城市成为最先近代化的地区,排除。38.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篙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 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 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 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答案】B【解析】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41、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C项与郭嵩焘思想不符;D项只适合冯桂芬不适合郭嵩焘的思想。39.新学伪经考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是西学东渐的开山之作B. 屡遭禁毁实际影响有限C. 其“伪经”系指今文经D. “新学”之“新”并非新旧乃是国号之意【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学伪经考一再遭到禁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的,而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新旧而是指政体的改变,故D
42、项正确,BC项错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逐渐向西方学习,故A项错误。40.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A.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B.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C.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D.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答案】D【解析】据材料“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来培育“新民”的的思想主张,故D选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思想不符合“淬厉其所本有”,故A选项错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不符合“采补其所本无”,故B选项错误;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也不符
43、合“淬厉其所本有”,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时一定要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指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指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据此即可正确判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的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在全国各商人集团中居于前列。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足迹还远至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就与其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义”成为指导规范徽商商业活动的准则,但是要实现微商所要达到的义的追求,需要能够支撑他们义举的资金和财
44、富,而这些资金和财富需要他们通过经商得来,所以在商业活动中徽商坚持义为先、兼重利的观念。同时他们以诚待人,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促进了自身发展。大多数徽商认为“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恪守“以义取利”的原则,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态度,结果“不言利而利自绕”。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商品经济基础比較薄弱、以县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之”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摘编自韩笑明清微商义利观研究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
45、北地区,即曾公开表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天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界,论人教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室,实操我支那民泳在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想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卷难商人是赖。”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分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
46、出现的原因。【答案】(1)价值观:义利并重,以义为上;讲究诚信;以义取利;农本商末。评述:徽商吸收传统思想中“以义为上,诚信为先”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将之作为商活动的指导原则,推动了徽商的发展与壮大;“以义取利”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适应了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徽商仍然保留着农本商末的保守观念,致使商业资金不能济活动中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新特点: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侵略;地位有所提高;群体意识增强;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传入。【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价值观”,从材料中“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可以概括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以义为利,讲究诚信;以义取利,肯定利益,义利相通;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第二小问“简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