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访古,翦伯赞,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文章写于1961年。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宇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访问归来,翦老写了这篇文章,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游记散文,游踪,访:探访、寻求 古:名胜古迹,内蒙访古,体裁,线索,审题,一段最古的长城,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说出作者的行踪。,2.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3.议论部分在文中的作用,4.赵
2、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任务,阅读,1.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说出作者的行踪。,2.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 这些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塞外风光(1、2),广阔 、肥沃,大青山(3、4、5),山北:波状高原,“少草木,多大沙” 山南:狭长的平原,“草木茂盛,多禽兽”,“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一段最古的长城,塞外风光,广阔、肥沃,大青山,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大青山南麓 (阴山),赵长城
3、遗址,游踪,战略地位 民族关系,修筑原因 地理位置 遗址面貌,赞颂修筑者赵武灵王,筑长城 胡服骑射,介绍资料 (引史料),议论,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大青山南麓?(5、6、7),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重点阅读,阅读“阴山以南可以肯定的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910) 1.引述秦始皇事的主要作用?衬托赵武灵王的才能。 2.概括赵武灵王的二项历史功绩。修筑长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学习外族的长处,同时也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
4、想宣战。,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将赵武灵王和秦始皇比较的? A、秦始皇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而赵国国小,物质和技术条件差。 B、秦始皇仅仅连接了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而赵国则是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 C、秦始皇引起了民怨沸腾,而赵武灵王则没有挨骂。,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雄? 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
5、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在大青山下,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的。(19)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1014),在大青山下,汉代古堡,昭君墓,游踪,建堡历史 古堡分布 建堡目的,意义 位置 多个,和亲好,介绍资料 (引史料),议论,史料,遗址,和平往来未隔断,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入
6、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第3段。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实,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 第8、9段。中心句:“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 和军事堡垒遮断。” 揭示了建堡的两个目的:军事原因;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驿站。,议论,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拜,并向元帝求亲,欲与汉修好。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据说,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传说汉元帝看到昭君有这样的绝色之美又有见识,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 “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的多”。,议论,驳斥错误观点,极力肯定是昭君自愿出塞和亲,取得民族和解和民族友爱的功绩,并深入地阐述了和亲政策的历史进步意义。可见的作者的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