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3.3飞向太空 学案(含答案)

    • 资源ID:103039       资源大小:481.9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3飞向太空 学案(含答案)

    1、第三节飞向太空知识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2了解人造卫星的轨道和同步卫星的知识3会区别分析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1.了解我国火箭技术及人造卫星和飞船发射等的研究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对比“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的运行规律,提高推理及综合分析能力.一、火箭1火箭的原理利用火药燃烧向后急速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射出2火箭的组成:主要有壳体和燃料两部分3多级火箭:多级火箭是用几个火箭连接而成的火箭组合一般用三级火箭起飞时,第一级火箭的发动机“点火”,推动各级火箭一起前进,当这一级的燃料燃尽后,第二级

    2、火箭开始工作,并自动脱掉第一级火箭的外壳;第二级火箭在第一级火箭基础上进一步加速,以此类推,最终达到所需要的速度二、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1遨游太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环绕地球一圈.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1973年,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实现了人类无法在地面上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1981年4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成功.2003年10月15日,

    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2空间探测器1962年美国的“水手2号”探测器第一次对金星进行了近距离考察.1989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飞行6年到达木星,对木星进行了长达7年的考察.2003年美国的“勇气号”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分别发射成功经过七个多月的旅行后,“勇气号”于2004年1月登陆火星2007年中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2010年中国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2013年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登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2)如果在地面发射卫星的速度大于11.2 km/s,卫星会永远离开地

    4、球()(3)要发射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 km/s.()(4)使火箭向前射出的力是它利用火药燃烧向后急速喷出的气体产生的作用力()一、火箭与人造卫星的发射1人造卫星:人造卫星要进入飞行轨道必须有足够大的速度发射速度大于7.9 km/s可进入绕地球飞行的轨道,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大于或等于11.2 km/s可成为太阳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2三级火箭(1)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要用多级火箭(2)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火箭起飞时,第一级火箭的发动机“点火”,燃料燃尽后,第二级火箭开始工作,并且自动脱掉第一级火箭的外壳,以此类推由于

    5、各级火箭的连接部位需大量附属设备,这些附属设备具有一定的质量,并且级数越多,连接部位的附属设备质量越大,并且所需的技术要求也相当精密,因此,火箭的级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用三级火箭例1(多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初速度v发射后,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若使发射速度增大为2v,则该卫星可能()A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B绕地球运动,轨道变为椭圆C不绕地球运动,成为太阳的人造行星D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答案CD解析以初速度v发射后能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可知发射速度v一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当以2v速度发射时,发射速度一定大于15.8 km/s,已超过了第二宇宙速度11.2

    6、km/s,也可能超过第三宇宙速度16.7 km/s,所以此卫星不再绕地球运行,可能绕太阳运行,或者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故选项C、D正确二、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特点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卫星的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2)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动时,因为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定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3)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可以通过两极上空(极地轨道),也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如图1所示图12地球同步卫星地

    7、球同步卫星位于地球赤道上方,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它跟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广泛应用于通信,又叫同步通信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见下表: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24 h86 400 s角速度一定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高度一定卫星离地面高度hrR6R(为恒量) 3.6104 km速度大小一定v3.07 km/s(为恒量),环绕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a0.23 m/s2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共面例2(多选)“静止”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把广阔视野内的气象数据发回地面,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气象资料设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n倍,下列说法中正确

    8、的是()A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地球半径的(n1)倍B同步卫星运行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的C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是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获得的速度的D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忽略地球的自转效应)答案AB解析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n倍,所以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地球半径的(n1)倍,A正确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v,rnR,第一宇宙速度v,所以同步卫星运行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的,B正确同步卫星与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根据vr知,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是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速度的n倍,C错误根据ma,得a,则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D错误

    9、【考点】同步卫星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题点】同步卫星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针对训练1如图2所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中有静止轨道同步卫星和中地球轨道卫星已知中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在5 00015 000 k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中地球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小于静止轨道同步卫星的线速度B上述两种卫星的运行速度可能大于7.9 km/sC中地球轨道卫星绕地球一圈时间大于24小时D静止轨道同步卫星的周期大于中地球轨道卫星的周期答案D三、“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的比较例3如图3所示,A为地面上的待发射卫星,B为近地圆轨道卫星,C为地球同步卫星三颗卫星质量相同

    10、,三颗卫星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vC,角速度大小分别为A、B、C,周期分别为TA、TB、TC,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A、aB、aC,则()图3AACB BTATCTBCvAvCaB答案A解析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故TATC,AC,由vr及a2r得vCvA,aCaA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根据mm2rmrma,知vBvC,BC,TBaC.故可知vBvCvA,BCA,TBaCaA.选项A正确,B、C、D错误【考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题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同步卫星、近地卫星、赤道上物体的比较1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相同点: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11、都满足mm2rmrma.由上式比较各运动量的大小关系,即r越大,v、a越小,T越大2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相同点:周期和角速度相同不同点:向心力来源不同对于同步卫星,有mam2r对于赤道上物体,有mgm2r因此要通过vr,a2r比较两者的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针对训练2(多选)关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B赤道上的物体和同步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都相等C赤道上的物体和近地卫星的线速度、周期不同D同步卫星的周期大于近地卫星的周期答案CD解析赤道上的物体是由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A项错误;赤道上的物体和同步卫星有相同周期和角速度,但线

    12、速度不同,B项错误;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有相同的中心天体,根据mmr得v,T2,由于r同r近,故v同T近,D项正确;赤道上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三者间的周期关系为T赤T同T近,根据vr可知v赤v同,则线速度关系为v赤v同v近,故C项正确【考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题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1(人造卫星的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在飞船进入离地面343 km的圆形轨道环绕地球飞行时,它的线速度大小()A等于7.9 km/sB介于7.9 km/s和11.2 km

    13、/s之间C小于7.9 km/sD介于7.9 km/s和16.7 km/s之间答案C解析卫星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速度v.由于轨道半径r地球半径R,所以v 7.9 km/s,C正确2(对同步卫星的认识)下列关于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其质量加倍,则轨道半径也要加倍B它在北京上空运行,故可用于我国的电视广播C它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D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答案D解析由同步卫星的轨道固定可知轨道半径与卫星质量无关,A错;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即在赤道上空运行,不能在北京上空运行,B错;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最低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而同步卫星在高

    14、轨道上运行,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错;所谓“同步”就是卫星保持与赤道上某一点相对静止,所以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D对3(对同步卫星的认识)(多选)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成功定点在东经77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关于成功定点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行速度大于7.9 km/sB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C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答案BC解析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是同步卫星,即T24 h由Gmmr,得v,T2.由于同步卫

    15、星的轨道半径r大于地球的半径R,所以“天链一号01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7.9 km/s),A错误由于“天链一号01星”的运行周期T是一定的,所以轨道半径r一定,离地面的高度一定,B正确由于,且T同月,C正确同步卫星与静止在赤道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转动周期T,且赤道上物体的轨道半径小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由a()2r得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D错误【考点】同步卫星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题点】同步卫星规律的理解和应用4(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物体及近地卫星的比较)(多选)如图4所示,同步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向心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图4A. B.()2C. D.答案AD解析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运行速率为v1,向心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轨道半径为R,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为近地卫星对于卫星,其共同特点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m,故 .对于同步卫星和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其共同特点是角速度相等,则a2r,故 .【考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题点】赤道上物体、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运动规律对比


    注意事项

    本文(3.3飞向太空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