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栏杆拍遍教案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许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示例: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
2、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学生展示交流、点评。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A探究“武人”辛弃疾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无用武之地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
3、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B探究 “政人”辛弃疾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认真、执着、干练调动频繁、时弃时用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从文中看来
4、,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辛弃疾的忧民情、复国志。南宋朝廷只图苟安。C探究 “词人”辛弃疾1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色”、“逼向”、“走过了”的意味了。因此,作者说辛弃疾的词是由何而来?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2在作者看来,辛词有怎样显著的风格特征呢?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加以阐述的?对比。豪放派与苏轼相比,是正义的化身,更有思想的爆发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品评“东坡
5、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婉约派与柳、李相比,更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学,有大情大理。三、总结全文1为什么文章不以“辛弃疾传”为题,而要题为“把栏杆拍遍”?文体上以评带传: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内涵上文章以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深刻内涵:“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而“拍遍”的“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
6、的无奈与感伤。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作者说给辛弃疾造像这是最贴切的题目。写法上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善用对比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2作者介绍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