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
2、明分封制()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2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3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4春秋战国
3、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5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6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
4、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8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 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 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9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
5、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1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
6、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 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12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D 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1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
7、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14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A 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 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15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
8、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6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17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 吸纳流民,维
9、护社会稳定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18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B 门第望族是主要的依据C 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19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
10、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21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 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 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 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22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 金
11、属货币完全萎缩C 实物交换更加便利D 政府鼓励农业生产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2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 皇权不断加强B 长期处于分裂C 外戚势力衰落D 皇权相对削弱25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
12、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 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 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C 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26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27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
13、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C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28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A 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B 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29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
14、夏候阳算经周牌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 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B 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C 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D 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30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A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 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 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31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
15、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3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33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
16、唐朝时期的长安()A 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B 是对外贸易的中心C 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D 商品交易时间受限34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A 改变了吏部职能B 有利于权力的制约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提高了礼部的地位3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17、税收政策开始转向以货币为主36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 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 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 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37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38“五代十
18、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39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 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 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4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
19、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41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42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 市场上
20、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43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44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45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
21、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 裁汰官吏冗员B 促进科学决策C 推动政务统一D 规范行政流程46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A 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C 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47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48南宋末年,松江“初
22、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
23、,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
24、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
25、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5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
26、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
27、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2019届衡水中学高三开学二调考试历 史 答 案1A【解析】题干强调尊重而不是吸收当地文化,B不选;C在题干中根本没提及,故排除;D题干没提及传播文化,故排除D;西周
28、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选A。2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也没有“重商”。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3A【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
29、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4D【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庄子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故A项不正确;墨子、庄子的思想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而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C不正确,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
30、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5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
31、,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6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7C【解析】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
32、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8C【解析】材料表明,不同的亲属关系见面的礼节是不一样的,说明了礼乐制度与血缘宗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讲礼节与血缘的关系,并不是强调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父子君臣间的关系,也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复杂性,故排除BD两项。9B【解析】虽然东周
33、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破坏,但其形成的礼乐文化仍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以前,故A项错误。“四方”臣服中央的观念,就是四海一家,天下共主,要求地方服从中央,外夷臣服中国。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加强的方向,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世代公卿制度就是世卿世禄制,其在后世为其他选官制度所冲击和替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封建”式管理即“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瓦解,至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从此“封建”式地方管理方式退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流行列。故D项错误。 点睛:西周典章制度比较完备。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
34、周奴隶社会的两大支柱,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支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礼乐制度也走向衰落。10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项。11C【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说
35、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C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西南的四川与重庆,不能体现“普遍性”,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铁器在西南的使用情况,没有与其它工具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冶铁技术,也没有西南与全国的比较信息,故D项错误。12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因为秦在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秦始皇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主要为了控制管理这些富豪、强族。并且秦始皇迁豪富、强族于关中的同时也“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同时关注关中和边境的发展,并没有强调
36、关中的经济优势,应该表述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加速边疆的开发只属于第二处移民的现象,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可知,封建国家已经统一。故D项错误。13B【解析】 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14B【解析】 从材
37、料“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天象有异的情况下能够反躬自省,注意问民疾苦,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B。从材料来看,是宣帝诏书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项说法错误,汉书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后世研究存在重要价值,排除C;材料难以反映“影响巨大”,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15B【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所叙述的,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项错误,材料
38、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C项不是目的是结果;D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16B【解析】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在汉初就已形成,A项错误;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中的吴国原本就是刘姓诸侯王,因此C项说法错误;此项措施缩小了王国的辖区,D项的说法与材料相冲突,可排除;所以本题选B项。17B【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广新的生产技术,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
39、收,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东汉田庄经济18D【解析】根据材料“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可知,东汉时期察举之人主要来源于富裕的家庭,主要原因是家庭富裕的学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较丰富的经历和较好的资源。而来自贫寒之家的人则没有相应的资源与优势,故D项符合题意;东汉没有科举制,排除A项;以门第望族作为主要依据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察举制主要考察才能与品行,它的推行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说是重大倒退,故C项错误。19B【解析】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统治、稳
40、定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国并行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要侧重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0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1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根据材料可
41、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B项。A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因为马的地位有所下降;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比例,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农耕经济的发展22A【解析】从材料“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可以看出此时废除了货币交易,实行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是战乱导致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金属货币完全萎缩的信息,且“完全”表述也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
42、;相较于实物交换,货币可以统一结算,使用起来应该更加便利,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23B【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庄园经济【名
43、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2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要专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权威必须能够震慑全国所有大臣,宦官才能借助皇帝的信任,利用、控制皇帝,用皇帝的权利来达到权倾朝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权相对较弱,排除A,故 D项说法正确。西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25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偏安王朝的政泊
44、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骄文受到文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家没有统一,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祟的原因同样是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故C正确;A和B均不是材料体现信息;D项属于经济因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古文运动26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2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做本题要以时间为线索,空缺的部分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即
45、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属于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属于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属于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经常将图表、图片、表格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既活跃了命题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此类题型做题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是图表、图片、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28D【解析】唐朝时期,儒学著作论语郑氏注在新疆吐鲁番出现,表明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故D项正确;一本儒学著作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