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四)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教案

    • 资源ID:108265       资源大小:241.6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四)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教案

    1、任务(四)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任务情境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复习的重心所在。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应该较好地掌握了把握思想感情的路径及答题要求,但是随着高考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复习就要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找准突破口,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情感美。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客还江东韩翃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

    2、注飞。注鹧鸪:鸟名。异物记曰:“其志怀南,不北徂也。”本草纲目记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鉴赏本诗是首送别诗。首联两句,通过“不落”“数日”写出了友人归家的速度之快。颔联两句,通过对“池畔花”“鸭栏”“桥边雨”“鸦柳”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春景图,同时,运用“斗”“藏”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写出了友人愉快的心情。颈联两句,写出了友人在室内穿着新衣,然后在邻居家喝醉的情形,突出了居家之乐、人情之美。尾联两句,“把手闲歌香橘下”中的“闲”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归乡生活的美好祝愿;“空山”一句,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送走友人后,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不能归乡的惆怅。(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友人还

    3、乡的欢愉之情的?请根据前三联简要概括。答:答案归家之速;美景衬托;居家之乐;人情之美。(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友人欢愉生活的期待和祝愿;暗喻诗人归乡不得的怅惘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注苏轼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注元素:杨元素,名绘,苏轼的同乡和故友。鉴赏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为飘泊而“多病多愁”,一开始便是错误。词一开头,就点明离别,并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分携如昨。”“分携”犹言分手,写出了临别时依依、

    4、难舍难分的感情。说是“如昨”像昨天那样,那是因为苏轼出判杭州时,杨绘任御史中丞,二人曾在汴京相别。回忆旧日分离,则是为了强化当前别情,所以很自然地引发了人生感慨:“人生到处萍飘泊。”是就宦游踪迹不定而发的。接着便推出当前送别之事:“偶然相聚还离索。”故人相聚匆匆,更使别情难堪。“离索”虽然是指当前的离别,却蕴蓄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也与开头的“分携”相照应。紧接着,词人又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抒写了更深一层的感慨:“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苏轼在熙宁六年、七年诗作中屡屡言“病”,可见当时健康情况不佳确是事实,但这里说“多病多愁”,毋宁说是道出了一种不得志的情绪,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以及在地方官任上沉

    5、沦多年,无疑都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至于“须信从来错”,是词人以夸大的过激的言辞来表现一种牢骚的情绪。由于杨绘是在党争中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词人能敞开心扉,放言无忌。下片劝慰友人,天涯沦落人,不妨放怀一笑。开头两句写别筵情景:“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樽前对饮,并用天涯沦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当然,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果真如当年白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只是夸大其辞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怀念往往纠缠在一起,篇末三句转到抒发归隐故乡的意愿,是合乎心理逻辑的:“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6、。”从当年兄弟相约早退到写作此词时,已经过去了十四个年头,“犹”“长”二字便写出了一种长久的期待与内心的渴望。词人把“峨嵋”作为故乡及其美景的代表,从反面运用了“化鹤归辽”的神话故事,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归隐的夙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这首赠别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牵动了故乡情结。全词所表现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怀,但取境阔大,声调嘹亮,故情虽抑郁而不萎靡,构成独特之情味。(1)请根据上片,简要概括词人“愁”的原因。答:答案与友人别离;漂泊不定;身体多病;离群索居。(2)下片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尊前一笑”

    7、展现了词人面对离愁的豁达;“天涯”“伤沦落”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漂泊之悲;“同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故山”“负平生约”暗含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以及不能归乡的无奈;“长羡归飞鹤”显露了词人向往归隐的心意。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8、忘机:忘却俗念。鉴赏诗人来到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代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在岸边的柳荫下歇息,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

    9、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对于糊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来说,蓦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1)诗句中虽未出现“渡”,实则每联都与“渡”有关,请简要分析。答:答案首联写渡江美景,颔联写急渡情形,颈联写船渡惊鸟,尾联写人们难以理解渡水忘机的范蠡。

    10、(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答案对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赞许(欣赏、羡慕等);自己也像范蠡一样淡泊遗世却不为人理解的落寞;诗人失意后的无奈;暗指范蠡归隐是因与越王勾践不能共安乐;也暗含对越王勾践的不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鉴赏谢逸一生屡试不第,终身为布衣,长期居住在农村,以诗文自娱,过着潇洒自得的生活。他的词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清丽。本词描写的是一位独来独往、自由自在的渔翁,隐蕴着词人对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词

    11、上片写景,下片在景中插入渔翁,抒发情致。“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这三句的意思是:秋日的河水平整如镜,清澈见底,河面上看不见半点波纹。长满了蓼花的小洲上忽然刮起了西风,蓼花随风摇曳,一眼望去,犹如波浪般起伏不定。河面上,轻烟薄雾弥漫笼罩,一叶小小的扁舟穿行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开篇这三句写景,淡淡着笔,轻轻点染,将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秋景中,“一叶小舟”的出现,为渔翁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而“一叶小舟”又自然和谐地融入了这一派秋景之中,浑然无间,令人叹服。“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舣,使船靠岸。这两句的意思是

    12、:小小的扁舟终于靠岸了,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柳条儿上,还带着粒粒雨珠。这两句紧承上句,呼应“一叶小舟”,写渔翁垂钓归来靠岸泊船时的情景。“双鲤”是渔翁垂钓的成果,但渔翁本人此时仍未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呼之欲出却又难觅其迹的神秘感,为下文渔翁的出场渲染了气氛。“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鲙,通“脍”,指细切的鱼肉。这三句的意思是:船中的渔翁面对并不丰富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吹完笛后,他拿起锋利的刀,将鲤鱼细切成条条红色的鱼丝进行烹煮。下片第一句突兀而出,直叙渔翁的自叹。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

    13、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莎衣,即蓑衣,用莎草做的雨具。这两句的意思是:新酿的米酒味道醇美,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枕着蓑衣沉沉睡去。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衣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全词轻快活泼,画面生动,清秀典雅,极富情致,颇有隐逸之风。关于词中深意,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曰:“古之渔隐,大抵感时愤事,胸中有大不得已者也,岂在渔哉!”于此可见,词中之渔翁,正是词人自己真实的写

    14、照。(1)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先写垂钓之景,秋日小河的景色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词人对秋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后写渔翁垂钓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最后两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衣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2)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答:答案句意是: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这里运用了夸张和视听结

    15、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了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体现出渔翁的悠闲自得,抒发了隐逸之乐。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审题是否读准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要求?是否能抓住题干关键词语作精准理解?读诗是否从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要内容?是否能对题料进行细读、揣摩?是否利用作者、注释等辅助信息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答题是否掌握了答情感题的规范要求?是否掌握了概括情感准确、全面的要求?是否掌握了分析情感的技巧?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相对于表达技巧题,古诗思想感情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感情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有意蕴,还有观

    16、点和理趣;从感情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典中情;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1.审答题方式(1)直接概括:请概括句(联、片、篇)的情感。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情感表述方式直接作答。(2)概括分析: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该诗的感情基调是“怅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先直接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重在后者。2.审答题范围是全诗型还是局部型(一句一联一片等)。审准范围,往往决定了

    17、阅读的范围与答题要点。如果是局部型,则要继续看它在全诗情感表达中的位置与层次。3.审常式变式常式提问是指直接要求答思想感情,变式提问主要体现在“情感”词语的变化上,如:(1)句(联、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请简要分析。(2)句(联、片)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简要分析。(3)请概括“愁”的具体内容。(4)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尽管“情感”用语的方式有不同,但都要求答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如问的“含意”,则要由表及里作答。边练边悟1请按下列要求作审题练习。(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该题答题方式是b(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

    18、提问方式是a(a常式,b变式)。(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该题答题方式是a(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a(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a(a常式,b变式)。(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该题答题方式是b(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b(a常式,b变式)。(4)句的“恨”体现在哪些方面?该题答题方式是a(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b(a常式,b变式)。对于诗歌情感的考查,有时着眼于全诗,有时着眼于某句、某联、某片。无论是回答全诗的情感,还是回答局部的情感,都应注意对所给题料的精细阅读,即带题精读。带题精读需要注意

    19、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关键,理解内容(1)“关键”就是指能或明或暗地点明情感的词句,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显性或隐性词语。显性词语就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如句中的“悲”“喜”等。一般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可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有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可将“情语”直接拿来用,还要结合诗歌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隐性词语主要有三类: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词语;二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三是指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对于这些情语,需要仔细揣摩,如若轻易放过去了

    20、,就会影响对情感的判断。疑难词语(句子)。一定要理解透彻,不能跳读,也不能瞎蒙,要结合语境,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进行推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它不是今天的“烟花”意,而是指春天的繁盛。(2)理清所给材料的结构层次。言简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考生鉴赏诗歌,除了字斟句酌外,还应注重划分结构层次。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一般两句(一联),是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有时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当然,有时也可以时空的转换为依据,划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作者的情感往往不同。例如:分别时,常常难

    21、离难分,依依不舍;分别后,往往孤独寂寞,遥寄相思。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有这种层次切分意识。(3)体悟要深入。要能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注释、背景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答题时,还要善于把读懂的内容转化为情感,如诗中写到登高所见之美景,则情感可能是对登临所见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2.整体观照,前后关联对于局部型情感题,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尤为重要。有时就句读句,是不会真正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前后关联,这样才能将其所表达的真正情感找出来。为此,一要分析诗歌中各句各联的情感逻辑联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2、;二是综合利用标题、典故、注释、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尤其要把标题与诗句关联起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意识。3.多管齐下,准确定“调”(1)准确定“调”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调”定准了,后面的许多任务都好完成了。准确“定”调,须多管齐下:显隐性语定基调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办法。(上面有论述)景物色彩定基调a.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b.冷暖

    23、色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人物举止定基调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用典褒贬定基调古诗少不了用典。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从中可以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如2016年全国卷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

    24、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无处施展,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2)找出情由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这些原因,一般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有时注释中也会有所暗示。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中间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

    25、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鉴赏人言赵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从诗意推断,这首诗当是他晚年之作。诗中“一枝”,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即终老山林之意,“高栖”的“栖”字正与“鹪鹩”关合,可为佐证。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诗人真正甘

    26、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让我们先对中间两联略加品味。因为,这是律诗的核心内容之所在。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孕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

    27、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渺无边。试看,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8、(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为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君子的象征,诗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落言筌,方为上乘”的妙谛。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诗人为什么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

    29、烛”,他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酒”,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诗人连看都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黄昏到月夜,已经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以安然终老山林的。答:答案(1)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合在一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从这些景物的悲苦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忧伤、孤单、落寞的。(2)原因:秋暮,人暮。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

    30、这首词,找出有关人物行为举止方面的词语,分析其中的情感,并指出情感产生的原因。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说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鉴赏这首词上片写景,暗含春愁;下片抒情,直写闺怨。“春风”二句撷取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此时的“春风”“春雨”绝不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雨”,而是将要入夏时节的疾风吹雨。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花朵既无,粗陋的枝

    31、残留雨中,犹自被风雨纠缠,恰如愁绪“无计可消除”,令人憔悴却仍绵绵不休。“小池”二句,“小”言池塘小,“渌”言池水清澈,“寒”则是说小池令人生寒,古诗有云“莲(怜)子清如水”,以清水暗示自己思君之心单纯殷切,而年华流逝君不归,则心思渐冷。“寒”或有两指,一是暮春时节风雨交加之寒;一是思君不归之寒,感时伤怀,如是而已。如此观之,“欲生漪”亦是一言池塘波起,一言内心波起。这等时候,再没有晴日能够救人于愁苦之中了,但风雨终止,晴日露面,却已然西斜欲落,时间之不可挽留如是,反使人愈发悲伤。雨后初晴,卷帘观望,是闺中常做之事。但卷帘所见却是“燕双归”,“双燕”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往往以“双燕”反衬人之孤

    32、单,燕子尚能双栖双飞,而自己却只能鸳枕独宿。闺房之怨,正在两者对比之中显现。但词中的女主人公却似乎并不想让别人知晓自己的愁绪,讳莫如深,简直有些“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的味道。只是这愁绪由来已久,此番又触景生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到底是有些形于颜色,对之只能无奈。辗转反侧之下,女主人公或许觉着做些其他的事情能够多少消解一下此时的愁绪,便重新对着早时的残局,这棋局正是关键的几步,她迟迟未落子,却是在寻思些什么呢?这步棋该如何走?还是想着若是他在,两人对弈该有多好?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答:答案(1)最后两句,“

    33、翻身整顿着残棋”,说明主人公棋未下完,联系上文,应是因愁绪而停止;“沉吟应劫迟”,说明主人公心有所思,心不在焉,因而反应迟钝。这两句叙事,写出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心绪烦乱的状态。(2)原因:春去,人别。1.表述规范一般采用下面公式: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情感产生的原因)/情境(情感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详见2020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此部分)2.要点齐全情感题很少只有一个要点的,一般在两到三个之间,答题时不能遗漏。而不能遗漏,当然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整体观照的基础之上。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答题,即注意情感表达的“双向性”。例如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怀古诗的情感,一关乎“古

    34、”,一关乎“今”;闺怨诗的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送别诗的情感,一关乎被送人,一关乎送人者(作者)。另外,有些诗歌中的词语也具有“双向性”。例如“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的坎坷;“落日”既指日落西山,又指国势衰微。因此,对于这些在情感上有“双向性”的诗歌,我们在把握其情感时应该兼而有之,不可偏重其一。3.善于分析情感分析题是常见题型。可是不少考生不会分析,要么分析不全面、丢三落四;要么分析笼统空泛。这里,介绍三个主要利用“抓手”的分析方法。(1)逐字逐句析。就是对所给题料进行逐字逐句的分层分析,既要抓住关键词语,又不遗漏任何一句或一词。必要时逐字逐句地串译也可。边练边悟4阅读

    35、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玉花:喻雪花。鉴赏上片写钓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这句是说展现在眼前的好像不是

    36、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钓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钓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分析。答:答案下片表

    37、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出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2)结合手法析。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叶梦得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

    38、应已老,何事久淹留?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答案“乐圃”两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两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词人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3)结合意象析。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意象固然要从其固有的文化意义出发,但更要从诗歌的具体表现出发,应意识到古诗意象表意的多向性。不要见到“柳”,就是离别;见到“流水”,就是年华流逝。边练边悟6阅

    39、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阳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何心:何来的心。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鉴赏重阳全诗没有一点儿过节的喜悦、快乐气氛,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儿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

    40、,远不只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这两句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诗人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是他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

    41、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这两句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能像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颔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两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句又是一联工整的对仗,也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两句,全诗

    42、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两句,全诗便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乎无懈可击。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是自取灭亡。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住流水,那是自不量力。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一己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

    43、是绝无可能的,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哪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野生的、自然生长的。文天祥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但他强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南宋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了。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

    44、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两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答:答案“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黄花无主更西风”句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

    45、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分析两原则(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感情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了事。类题再练,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重九夜偶成黄景仁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差喜衰

    46、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黄景仁: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住家中。节物:随季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翱游,栖无定所。差喜:幸好。衰亲:老母。鉴赏首联是说,正为秋天的萧瑟倍感凄凉而不知不觉到了重阳节,这个季节的万物相互催逼的景象更让人黯自哀伤。悲秋:很多人到了秋天会产生一种失落的愁绪,心情抑郁,困倦,无精打采。诗人将它描述为“悲秋”。节物相催:季节的物象互相催逼。如秋雨与残荷,寒霜与秋虫,菊花与其他花草的对比等等,让人产生一种相互催逼的印象。颔联是说,虽然有美酒,有菊花,却仍然感到寂寞;虽然没刮风,没下雨,仍然倍觉凄凉。翻: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

    47、反而、却。颈联是说,环绕城郭的水面朦胧飘渺,水畔的行人如同天上急急南归的大雁;让人顾念的是这些身着御寒衣裳南北奔波的旅人,此刻天色已晚,洒在地上的月光如同冷峻的寒霜。水郭:环绕城郭的水面,也表示村落附近的江河湖面。尾联是说,幸好此刻我正陪伴在老母身边,真真切切地聆听老人家的叙说。同样是一盏油灯之下的场景,陪伴老母与异地他乡的孤灯寂寞的滋味大不相同。(1)结合诗歌,概括诗人“黯自伤”的原因。答:答案悲秋;季节的物象互相催遇,万物凋零,睹物伤情;内心的凄凉寂寞;栖无定所,奔波在外;思乡。(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喜悦之情;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喜中有悲。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范成大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四)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教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