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4.1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 资源ID:112459       资源大小:152.4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4.1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1、烛之武退秦师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并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3、,明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吾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请填写下表。答案2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烛之武在壮年时,不被重用,到年老时却被委以重任,他心存不满,但迫于国君的压力,勉强应允。B烛之武劝秦君,越国离秦很远,如果以越国作为秦国的边邑,那是相当困难的。C晋大夫子犯请求攻打郑国,可见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D烛之武在危急时刻,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史实的引用,表面上是为秦打算,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答案D解析A项,“迫于

    4、国君的压力,勉强应允”理解有误,有“自己从内心爱着自己国家”的因素。B项,两处“越国”不是指国家,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项,应为请求攻打秦军,说“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在文中没有依据。3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A BC D答案B解析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是晋军驻扎的位置。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氾南(s) 夜缒而出(zhu)佚之狐(y)B共其乏困(n) 若不阙秦(qu)许君焦、瑕(

    5、xi)C秦伯说(yu) 杞子(q)杨孙戍之(sh)D逢孙(fn) 微夫人之力(f)失其所与,不知(zh)答案C解析A项,“氾”读fn。B项,“共”读n。D项,“逢”读p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无能为也已 B郑既知亡矣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B解析A项,“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了;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像B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C唯君图之 唯:只,只是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答案D解析A项,如:及,赶上。B项,是:代词,这。C项,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6、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C解析C项,有益:古今意义相同,有益处。A项,夫人:古义为那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B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带的包裹。D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5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答案D解析省略的主语应为“秦伯”。二、精段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夜缒而出,见秦伯

    7、,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 厌:嫌弃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8、扩张D与郑人盟 盟:结盟答案A解析厌:满足。7下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B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C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公、侯、王、伯、子、男六级。D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结为“秦晋之好”。后来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答案C解析可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答案C解析文中并没有“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这样的分析,只是说“邻之厚,君之薄也”。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答案(1)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6 -


    注意事项

    本文(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4.1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