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送董邵南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有所感而激愤B吾知其必有合也有合:有志同道合的人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凭吊D可以出而仕矣仕:做官答案B解析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介词,在/介词,跟。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D项均为表示承接的连词。3下列各项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B连不得志/于有司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D为我/吊望/诸君之墓答案D解析“望诸君”是战国时乐毅的封号,不能点断。4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的对比。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答案D解析D项说法太绝对。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5第一句“燕、赵古称多
3、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统摄全篇的作用,是本文立论的根据。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答:_答案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同时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合”,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答案A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送高阳齐皞下第序韩愈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唯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唯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呜呼!今
5、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
6、,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有改动)注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奚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廷尉的事。世:三十年。齐生:指齐皞,其兄齐映曾为当朝宰相。起:启发。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去:离开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答案A解析去:使离开。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肯定古代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7、 B本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有司就没有录用他。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答案C解析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官员出于避嫌的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译文:_(2)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译文:_答案(1)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
8、自己忠诚。(2)(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11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答:_答案齐生虽身怀利器却不得任用,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哥哥曾在朝廷任丞相,朝中重臣都是他哥哥的老朋友,为避嫌而不敢任用齐生。齐生并不因此而怨天尤人,他认为自己的学业还有待精进。齐生的这种不慨叹命运、不埋怨他人的心态,实在令人赞赏。但齐生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处境,也令人同情。齐生不妨离开京城,到他能施展抱负的地方去。参考译文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
9、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
10、一个不合适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
11、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能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