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
2、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 耧车B 曲辕犁C 耦犁D 翻车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3据下表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A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B 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 起到了抑制土
3、地兼并的作用B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C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515世纪“欧洲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B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D 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6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命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C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D 工业革命的进行7“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4、。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 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B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C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8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英国和中国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9“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
5、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C 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D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10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 鸦片战争之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甲午战争之后D 辛亥革命之后11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A 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B 民族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 军阀割据混战12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6、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B C D 1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松绑
7、”反映的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B 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靠近港澳,华侨多靠近沿海,交通便利资源比较丰富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A B C D 16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B 革命派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 辛亥革命加
8、快了中西融合D 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7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如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 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B 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C 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D 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18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A 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 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C 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 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19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
9、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 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B 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C 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D 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20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B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21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10、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_思想。”( )A 战时共产主义B 新经济政策C 国家工业化D 农业集体化22“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拼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2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
11、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 推行“新经济体制”B 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C 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D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24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原因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25北京时间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75级她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
12、织是( )A 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 世界贸易组织D 亚太经合组织2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起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 冷战秩序的建立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C “新经济”的出现D “福利国家”政策27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A 主张经济全球化B 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
13、张C 抵制加入欧共体D 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28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以下属于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的是( )A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B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C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D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29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交通工具的变革通讯技术的创新垄断组织的形成关贸总协定的创立A B C D 30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B 亚太经
14、合组织发挥了作用C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D 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到20世纪中期,在极“左
15、”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
16、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哪些重大举措?(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的怎样的变化?(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3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
17、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材料二 某位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犹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
18、经典精神的召唤(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行动。(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 答 案1B【解析】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所以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A;耦犁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耕作工具,排除C;翻车是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的灌溉工具,排除D。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
19、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分工细,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效率低下”问题,排除;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走向市场;D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成本往往比较高,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3D【解析】单从题干中的数字对比无法看出南北之间的平衡,故A项错误。此处仅为粮食亩产量和耕地面积,无法推测出北方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
20、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晋时期南北趋向平衡、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南宋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秦汉至隋唐,南方地区粮食亩产水平逐步提高、耕地面积逐步扩大,体现了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4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推行之前,东汉魏晋以来由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盛行,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依附于庄园主的庇护(宗主督护制),贫富悬殊。均田制将国家土地授予无地农民,重新编入国家户籍,抑
21、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均田制并不反对土地私有,农民占有的永业田等私有土地仍可进行买卖,故B项错误;均田制授予的土地来自国家,故C项错误;所谓均田制,其主要内容就是规定了授田的操作方法,故D项错误。点睛: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太绝对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另外,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土地,不涉及地主的土地。5D【解析】15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这些都促进了欧洲人的发财梦变为现实,故答案是D。AC项说法不全面;B不符合历史事实。点睛:注意题干的意思,“欧洲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22、具备了一定的可能性(条件)。6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这种“新”的命名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新掠夺的土地上命名的,是殖民扩张的结果,故C项正确。选项ABD不能从地名命名中体现。7B【解析】材料意思为工业革命后一些身份低微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由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殖民问题,故D错误。8C【解析】工业革命后世界日益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开展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的欧美国家,一部分是落后的广大亚非拉
23、国家。亚非拉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因此有了所谓“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概念,故答案为C。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9B【解析】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的主观目的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但他们所创办的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兴起,因此B项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之下清朝官员的自救运动,它的产生是必然的,排除A,洋务运动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其思想观念不是落后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洋务官员创办近代工业的主观目的性,不是随意的,排除D。10C【解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开设工厂的限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
24、后,因为马关条约中有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清政府对自己内部民间设厂也就不好再严格限制,同时也是为满足多收商税的需要,故选C项,其余三项A B D时间都与史实不符。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1C【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没有前途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导致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故C项正确。A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D项说明当时政局的动荡,不是根本原因。12A【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共八大的相关认识。根据所学可知是1953年“过渡时期
25、总路线”的内容,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项符合历史事实。故答案选A。13D【解析】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根据题干“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合作化是在过渡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大跃进不符合“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故B项错误;土地改革不符合“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故C项错误。14C【解析】给企业“松绑”就是要增强
26、企业活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和职工都没有积极性。从80年代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给企业“松绑”,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C项正确。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故A项错误。和平赎买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使用的政策,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故B项错误。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1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资
27、源不丰富,不是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靠近港澳,华侨多、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均是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16B【解析】据材料“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得出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28、,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B项正确;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点晴:“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是解题的突破口,强调了中山装设计所反映的价值取向。17A【解析】据材料“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新闻观念”的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故D项错误。18D【解析】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时间为1933年,
29、与表格中“1927-1930年”不符,故A项排除;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主义思潮对美国影响已经逐渐减弱,故B项排除;材料中只给出了离婚率的变化趋势,并没有涉及经济水平的变化,无法得出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故C项排除;1927年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泡沫,此时社会离婚率较高,而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离婚率达到最高,经济危机减弱时,离婚率下降到较低水平,由此可得出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1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所以“蓝鹰运动”只是第
30、一步,不可能是核心,排除A;“蓝鹰运动”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B正确;“蓝鹰运动”并不是国有化,也不是社会保障措施,排除C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蓝鹰运动”【名师点睛】关于罗斯福新政,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高考命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联系自由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史。(2)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高考试题重视考查其本质的不同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3)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从现代史观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认为它本质
31、上是一种现代化的模式,较过去的观点更加正面地评价了罗斯福新政。20A【解析】197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故A正确,B错误;CD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释。【名师点睛】首先,要全面准确材料,不能只就局部信息进行解读,本题CD选项都存在此现象;其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2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
32、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为B。ACD均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2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体现,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B项错误。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说明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他的改革一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改革的大门
33、。但另一方面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这一模式的修修补补。“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指的是他改革的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赫鲁晓夫的改革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因此D符合题意。A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弊端;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24C【解析】1931年美国经济危机,国家经济一片萧条,失业情况严重。而当时的苏联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6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经济发展迟缓。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对经济进行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采取福利制度,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C符合题意。斯大林体制下
34、苏联经济上忽视农业、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提高;政治上忽视民主,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因此A错在“苏联工人自由快活”;B错在“苏联工人生活富足”;D错在“苏联工人当家作主”。25A【解析】世界银行的其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尼泊尔发生地震,世界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贷款以促进其经济恢复发展,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尼泊尔灾后重建并非经济收支不平衡,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管理贸易有关事宜,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不能帮助
35、尼泊尔灾后重建,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的其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主要致力于亚太地区的贸易有关事宜,不能帮助尼泊尔灾后重建,故D项错误。26B【解析】冷战是因政治敌对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商业原则,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签署的关贸总协定正是材料中“按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体现,利于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故B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福利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7C【解析】据材料中“不能牺牲自
36、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等信息可知英国反对全球化,故A项排除;“经互会”再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可以得出英国不想牺牲自己利益去加入欧共体,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加入欧共体并不意味着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要抓住英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及英国的态度分析归纳即可得出英国是抵制假如欧共体。28D【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所以D项是亚太经合组织,故D正确。A项描述的是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可判断其为欧盟,故A错误。“自由贸易
37、、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描述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故C错误。29A【解析】分析题干,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说明从一个国家很容易的到达另一个国家,小项对,而通信技术的创新使信息能得到迅速传播,这也使世界变“小”,对,垄断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只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不会造成“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这种感觉,不对,所以答案为A。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题干提到的世界在空间上变小要正确理解,密切联系近现代世界的巨大变化。30A【解析】当今国际经济体系仍然是近代以来形
38、成的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了不平等国际贸易。B项明显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职能不符合,它只是一个论坛式的组织,它起不到材料反映的作用。C项与史实不符合,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符合。D项是无关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31(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措施:通过强力的行政手段减少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产品过剩问题。(可以摘抄材料中的具体措施,变化: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
39、3)认识: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经济发展要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解析】(1)第一小问的政策,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的举措,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史实可以知道,举措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第一小问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可以得出政策是通过强力的行政手段
40、减少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产品过剩问题。第二小问的变化,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变化是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3)本小问的启示,可从改革的背景、特点、结果等方面分析。从苏俄、中国、美国政治发展模式的调整可以看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经济发展要善于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32(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或者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2)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行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或者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全球化既
41、有促进又有阻碍作用),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解析】(1)通过材料中“经济生活国际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短时期内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可以得出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2)第一小问,由“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由“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带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得出贫富差距在加大。第二小问,结合时间“21世纪初”和限制词“融入经济全球化”可知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根据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在未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通过区域集团化寻求经济的发展,而区域集团化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