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敬业与乐业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干事业要专心致志,将全副精力集中到事业上,如果见异思迁,心无旁骛,那么最终只会一事无成,空自叹息。他最大的优点是总能从长篇大论中快速地断章取义,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年轻人要想在本职工作中大有作为,就要敬业乐业,这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窍门和捷径。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做到言行相顾,两人的言行一致起来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可是她这样强聒不舍,根本没有一个人在听她说,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我们说话一定要做到理至易明,这样别人才会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A B C D答案D解析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
2、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是褒义词,此处使用错误。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是贬义词,此处使用错误。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应用在一个人身上,此处使用错误。强聒不舍:极力唠叨个没完。强,勉强,硬(做)。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使用正确。理至易明:道理最容易明白。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
3、业如果把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到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D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对于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规模也比较小,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答案C解析A项“不但还”连接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句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B项不合逻辑,“决策”应改为“酝酿”。D项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
4、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答案A解析B项作为广播稿,“没有一点异议”会让听者理解为“没有一点意义”。C项“不甚感激”应为“不胜感激”:“璧还”应改为“归还”。D项“有幸”是谦称,此处运用不当,应删去。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很多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
5、准备就可能失败。说话先有准备,_;_,就不会遭遇困难;行为先有定夺,_;_,就不会行不通。就不会出毛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理由站不住做人的道理先有定则A BC D答案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第三个空,前句说“行为”,若与句中“理由”搭配,也不恰当,故排除A、D两项;句中“做人的道理”与后面“遭遇困难”衔接,也不恰当,故排除C项。5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与示例相同,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人的思维情感与看似没有生命的山水有时是相连的,尼亚加拉瀑布,我对你作种种猜测:是不是像高山断崖间悬空的匹练,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怀疑来自九天?答:_答案(示例)是不是像静谧幽深的山林里垂
6、落的珠帘,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疑惑发自冰泉?是不是像悠然飘忽变幻的月里嫦娥的披肩,落霞与孤鹜齐飞,让人恍如来自仙境?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的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
7、,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
8、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6本段的中心话题是_,中心论点是_。答案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7请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答:_答案(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8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_,除了运用
9、举例论证外,本段还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答案引出话题道理论证、对比论证9说说本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答:_答案多用口语,注重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
10、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
11、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
12、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10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为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B浮躁是人们喧嚣的本质,杂乱吵闹则是其表面现象。C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
13、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表现。D因为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所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答案A解析“所有人”扩大范围,原文是“几乎所有人”。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社会风气谈起,然后引出自己要论述的观点。这种论证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现实性。B第2段先论述浮躁的本质,然后客观分析了造成浮躁的原因。在论证上是对第1段内容的深层剖析。C文中最后三段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这样论述的主要作用是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引起读者的兴趣。D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顾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答案C解析理解片面。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是一种引证法,用名人名言作论据主要是增强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及可信度,进而说服读者。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为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答案D解析原文说“亦属常人能力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