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能力水平测试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4昆明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韩毓海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
2、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
3、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
4、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
5、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更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1. 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B. 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C. 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D. 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
6、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解析:“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有误,原文是说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的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秦对中原文明的“武器的批判”。答案:D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B. 墨法思想的很多政治主张会触及六国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阶层的权益,所以不被六国统治阶级接受。C. 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D. 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秦
7、地,是很适合推行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的地方,这是墨法思想虽成于魏却归于秦的主要原因。解析:因果倒置,以偏赅全,混淆主客观。选项句将原文因果关系搞反了,原文只说墨子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并非墨法所有的主张。“难行”“难听”是就“文明发达地区”而言的主观感受,而非墨法主张的客观属性。答案:A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B. 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C. 秦王扫六合,是以朴素务实战胜
8、了骄奢淫逸,表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D. 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解析:有关“预见到”的内容理解有误,荀子观察到的是“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更生的基础”。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4安徽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
9、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注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10、,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
11、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注】鳣(zhn):俗称小黄鱼。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光武高其节 高:高贵B. 不亦厚乎 厚:丰厚C. 诸儒称之 称:称赞D. 诚以负荷之寄 诚:确实解析:高:形容词,意动,认为高尚。答案:A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 何谓无知徐公何能及君也B. 夜无知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 代刘恺为太尉窃为大王不取也D. 则将焉用彼相矣 割鸡焉用牛刀解析:为,动词,担任/动词,认为;A项,何,副词,怎么;B项,者,助词,的人;D项,焉,表疑问,哪里、怎么
12、。答案:C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杨震出身于名门,其八世祖被封为“赤泉侯”,父亲杨宝在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教书为业。B. 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令,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但却被杨震拒绝。C. 杨震任职太常寺之前,太常博士选拔举荐人才大多不根据实际才能,而杨震到任举荐了一批名士。D. 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之兄及皇后兄所荐亲信,但此二人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解析:“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县令”有误,应是:王密已任昌邑县令,是杨震曾经举荐的。答案:B7.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建武中
13、,公车特征,老病不就,卒于家。(4分)译文:(2)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6分)译文:答案:(1)建武年间,官府特地召请,(因为)年纪老身体有病没有赴任,最终死在家里。(“公车”代指官府;特征”指特地征召”;“就”指“赴任”;“于”指“在”,每个1分,共4分)(2)耿宝就亲自前往拜见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乃”指“就”;“候”指“拜见”;“重”指“倚重,看重”;“辟”指“征召”;“唯”指“只是,仅仅”。每个1分,判断句句式1分,共6分)译文: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他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
14、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丞相一职,并被封为平安侯。他的父亲杨宝,熟习欧阳尚书。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后来有冠雀衔三只小黄鱼,飞到讲堂前,人们拿上鱼对他说:“蛇鳣是卿
15、大夫的官服的象征。数目为三的,是三台的规定。先生从此要高升了。”杨震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做官。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征召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
16、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
17、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评论说:孔子说“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那么要你这辅助者做什么”。确实因为担负的责任重,不能用徒有虚名的人来假充,显贵的位置,忧患责任也深重啊。延光年间,杨震为丞相,用公正端方的态度来时待当时邪恶的当权者,以公平道义为先,以自身得失为后,真可以说是心怀王臣的节操,知道自身所任职位的职责啊。(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4保定市第一次模拟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点绛唇县斋愁坐作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注】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
18、时。县斋:县衙斋室。8.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5分)答:答案:羁臣远谪的忧愁;(2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3分)9.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2分);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2分);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2014甘肃省河西五市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2)_,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位卑则足羞,_。(韩愈师说)(4)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苏轼赤壁赋)(5)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6)山原旷其盈视,_。(王勃滕王阁序)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人生代代无穷已(3)官盛则近谀(4)侣鱼虾而友糜鹿(5)洎牧以谗诛(6)川泽纡其骇瞩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2014长春市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四家书楼谈歌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
20、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
21、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
22、“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
23、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
24、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小说通过读书人家藏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藏书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更是一件苦事,但却能够提升书的思想价值。B. “
25、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C. 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D. 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E. 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2)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3)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6分)答:(4)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
26、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答:解析:(1)A项,不能提升书的思想价值。C项,聚合卖书情节是对人物的侧面塑造;D项,明、暗线颠倒。(4)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小说结尾与全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作答。观点明确2分,论据充分,言之有理,要点清晰,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答案:(1)E(3分)B(2分)A(1分)(2)喜欢谈论诗书,热爱收藏图书。性情稳重,深谋远虑。忍辱负重。重情义,讲信用。重道义,有文化责任感。(答出3条即可,并作简要分析)(3)前文交代“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呼应后面冯氏揭示的真相“这些年聚会从未
27、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三人到丁宅讨债“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后文“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揭示出郝伯力是知情人,帮助丁氏父子完成计划。小说开篇介绍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父兄去世后,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前面埋下伏笔,后文照应。(找出两处即可)(4)观点一:同意改为“丁家书楼”。小说情节主要是围绕丁家书籍的保存与传世展开的,且书楼收藏的书籍主要是丁家的书;丁家人为藏书付出了钱财、声誉和家庭离
28、散等代价;以“丁家书楼”为题,既可以突出丁老人、丁聚会和冯氏的牺牲精神,也可以突出中国文化传承的艰辛。观点二:不同意改为“丁家书楼”。小说情节是围绕丁、郝、郑、王四家为藏书的保存和传世而付出艰苦努力展开的;除了塑造丁聚会的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三位藏书家郝、郑、王的形象,赞扬了这四家保存与流传藏书的贡献;以“四家书楼”为题可以突出中华文化传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主题。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 2014哈尔滨三中第一次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自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年春节期间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现象明显减少,广大群众对
29、返璞归真的节日表示欢迎。看来,风清气正是众望所归。B. 屡屡发生的“扶人”被讹事件,使得人们面对等待救助的陌生人不敢上前。扶危济困这一中国人曾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如雪泥鸿爪,几乎无迹可寻。这值得全社会的反思。C. 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张虹不畏强手,最终勇夺金牌,铩羽而归。一时间,这个长相甜美的冰城姑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D. 日前,中国移动开通了4G服务,马云等人纷纷抱怨4G资费太贵,网友则认为4G应该有新的资费体系,而中国移动却坚持认为,其资费设置合理,对此,我莫衷一是。解析:A项,返璞归真:去掉外表的修饰,还以本来的面目。B项,雪泥鸿爪:往事遗留下
30、的痕迹。C项,铩羽而归:鸟儿损伤了羽毛回来。比喻遭受失败或不得志后沮丧地回来。D项,莫衷一是: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主语应该是多个人。答案:A13. 2014浙江省六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B. 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C. 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D.
31、 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解析:A.结构混乱。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B.“代之”后加“以”。C.“减轻”改为“降低”。答案:D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2013年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就“黄金大米”事件评论说,“黄金大米”事件暴露出少数_,_,_的问题。卫生部要求相关单位_,_,_,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探索未知领域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32、项目的承担单位对个别的科研项目监管不善科学道德自律失范科研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强化对科研人员法律法规和科研诚信的教育要以此为鉴,深刻汲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A. BC. D解析:前三个句子是事件的教训,后三个句子是具体的要求,然后根据各句之间的相关逻辑,明确问题主要出在个别科研人员身上,便可得出答案。答案:D15. 下面是某校黑板上的一篇报道,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共有七处毛病。读完后进行修改,只修改五处。(5分)星期三,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到自己是一
33、名团员。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找出文中的毛病,进行修改,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如将正确处改错要扣分)_,修改为。_,修改为。_,修改为。_,修改为。_,修改为。答案:“到会的15名与会者”有赘余的毛病,保留“到会的”就应将“与会者”改为“共青团员”或“同学”;保留“与会者”就要去掉“到会的”。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中,“为”这一介宾结构中缺中心语“作贡献”,属于成分残缺,应改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当说话做事前”的
34、“当”字赘余。如要保留这样的结构,应是“在前”。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搭配不当,与“提高”搭配的,应是“认识”,与“意识”搭配的应为“加强、强化、树立”等。“不把这一点重视好”不合词语搭配的习惯,可改为“不重视这一点”或“对这一点不重视”,如要保留原有句子,则可改为“不把这一点重视起来”。“不尽人意”是“不尽如人意”的误用,“不尽如人意”是不完全符合人的心意的意思,“不尽人意”语意不通。“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对改进”一句中,分号误用,应改为逗号。16. 英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1月24日公布了去年对中英美3国6523名高中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请根据要求写结论和建议。(6
35、分)问卷调查问题回答英国美国中国1.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7.5%57.2%42.2%2.觉得自己优秀否83.2%11.2%32.7%3.学校里有能理解我的老师是52.7%74.4%62.3%4.父母非常了解我是68.0%82%85%(1)结论:调查数据显示英国高中生和美国、中国高中生相比:(3分)(2)给英国高中生的建议:(3分)答案:(1)结论: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不认可自己”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不优秀”);感到没有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或不了解)。(3分)(2)建议: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不妄自菲薄);多主动与师长们沟通(交流)。(3分)五、写
36、作(60分)17. 2014安徽省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期末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60分)(1)请选择以下诗词作品中你最熟悉的一首,写一篇赏析文章。题目自拟。诗题:归园田居(陶渊明)短歌行(曹操)蜀相咏怀古迹(杜甫)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2)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位古代诗人,以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为依据,联想、想象具体的情节情境,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写作指导】短歌行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
37、重典雅,感情充沛。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八句为第一层,写人生有限,需要借酒消愁。然而诗人的忧愁却并不消沉,他愁的是贤才难得,壮志未酬。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次八句为第二层,诗人两次借用诗经成句并加以巧妙的处理,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欢庆。第二部分前八句为第一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第一部分中的两层内容。表面看来,意思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
38、了抒情的浓度。后八句为第二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短歌行实际是一篇很有政治性、说理性的诗篇。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曲折深沉,慷慨悲凉。声声慢赏析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通
39、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寻、觅一重叠,就使我们想到作者似乎心神不定,恍恍惚惚,像是找丢失的东西,更是在找她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要寻找到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良方。这种动作描写就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这“寻寻觅觅”四个字,虽然仅仅是一种动作情态的描写,但是它把外寇的侵扰与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不幸,都笼罩其中了。“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这冷冷清清,一方面是冷落、凄清的残秋和周
40、围的气氛给予作者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一番寻觅之后,词人不是找到了寄托、安慰,而是更加感到冷落、凄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心理描写。面对死别之愁、思乡之愁、国家败亡之愁,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说,这悲惨的心境向谁去诉呢?这三句在写法上,先写动作,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创造出一种惨痛深重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愁苦的基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是写愁。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气候多变对词人的影响,这是第一层铺叙。怎么办呢?如何来解脱这种感受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41、作者想到了要借酒消愁。而结果呢?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表明诗人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这是第二层铺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春天北归的候鸟,自然引起作者对故国、故乡、亲人,过去的一切赏心乐事的追怀想往,这回忆使她伤心。睹物思人,真是人不如雁。这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愁情难遣,伤心绝望,这是第三层铺叙。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身心疲乏,憔悴衰老。“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个感慨深重的反诘
42、句。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这是第四层铺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呼告是词人内心凄苦无以排遣的自然流露,也是她度日如年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可以想见诗人听雨打梧桐,悲从心来,这是第五层铺叙。词写到这里,通过前面五层铺叙,已逐步地把感情引向高潮。至此,她再也不能忍受那满腔愁苦了,不由得悲愤地喊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个反诘句,是作者思绪发展自然产生的一个感情高潮,它是词人愁云弥漫天地、苦情
43、到了极限,人生到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这哀叹让我们久久地沉浸在词人的深愁惨痛之中。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诗人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佳作欣赏】不朽的失眠张晓风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
44、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地。船行似风。江枫如水,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
45、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
46、,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是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