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 资源ID:121642       资源大小:1.56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1、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

    2、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解决思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生物圈)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循环(2)联系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

    3、与分解等过程。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3)物质循环和能

    4、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提示碳在甲、乙、丙之

    5、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呼吸作用,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命题点一碳循环的过程分析1(2018山东实验中学调研)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过程实现的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D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答案B解析图中、分别为大

    6、气中的CO2库、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直接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故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过程(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项正确;图中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D项错误。2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

    7、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填“大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答案(1)D低于(2)呼吸作用大于(3)无机环境取消“DA”解析(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A、D之间是双向箭头,A、B死的有机物可被C利用,说明A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是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

    8、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无机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取

    9、消“DA”。科学思维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定方法(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CO2库,即C为大气中的CO2库,A是生产者。(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命题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

    10、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图1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D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项正确;图2中的和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

    11、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4(2018西安一中期末考试)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A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

    12、息()(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提示生物或无机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提示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提示具有双

    13、向传递的特点。命题点一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1(2018海南,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解析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2(2018银川一中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

    14、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科学思维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1)涉及声音、颜色、

    15、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命题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

    16、、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

    17、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生命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

    18、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3类型(1)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归纳整合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

    19、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5.设计和制作生态缸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20、能力()(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

    21、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填“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y值。(2)x的大小可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值越大说明该稳定性越弱。(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TS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命题点一生态系统内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

    22、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答案D解析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项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

    23、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错误。2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所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命题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3

    24、(2019甘肃西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具有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B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就越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因其生存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25、,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其恢复力稳定性就很低,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4(2018北京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练)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

    26、,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科学思维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命题点三生态缸的制作和分析5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观赏性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图是一个简易生态瓶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27、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_(填“能”或“不能”)进行碳、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原因是_。(2)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_。(3)若要在该生态瓶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答案(1)能该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实现各元素的循环利用(2)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3)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解析(1)由于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实现碳、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2)由于小生态

    28、瓶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所以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添加小动物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4抵抗力稳定

    29、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5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的原因是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

    30、、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重温高考演练模拟1(2018海南,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

    31、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2(2016天津,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

    32、案D解析碳循环发生范围为“生物圈”,并非一个小生态系统,A错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统计所有的同种昆虫,不能只统计成虫,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比值,C错误;图示信息表明乙为甲的天敌,则乙数量增多,甲数量会减少,因此,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将减少,D正确。3(2015全国,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

    33、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4(2014江苏,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是由于水体中含有的N、P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

    34、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每个营养级约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C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5(2017海南,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

    35、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自我调节能力 (3)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2018大庆实验中学高三训练)切叶蚁切割收

    36、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物理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分解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循环,而不能促进能量循环,A错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

    37、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甲、乙、丙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表示光合作用,大力增强过程可吸收较多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流向乙的碳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一部分的碳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

    38、可以加强过程,即植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D错误。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答案A解析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9、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4(2019珠海质检)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答案A解析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的,A错误;流经该

    40、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正确;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调节,CO2的消耗量往往较低,释放量往往较高,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则自我调节能力上升,D正确。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是来自无机环境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A项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

    41、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C项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项正确。6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由“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可知,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

    42、理信息,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C项正确;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会相互制约,使两者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兔子和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7(2018河北高三5月模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答案C解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过信息传递,保持数量的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组成生物体

    43、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B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项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项正确。8(2018兰州高三第二次诊断)下列生物学的相关观点中,错误的是()A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相互选择C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D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必然互为选择因素,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C正确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