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共20分)1(12分)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6)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8)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9)青林翠竹,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0)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11)春望中写战火连绵,家信难得的句子是:“ , 。
2、”2(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昆明的雨受戒骆驼祥子等。B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C托尔斯泰是法国著名作家,著有人类群星闪耀时复活战争与和平。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将要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常见且运用广泛。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某位知名作家到学校做讲座之后,校学生会起草了一封感谢信,请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老师: 您好! 谢请您昨天光临我校做了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您的讲座幽默风趣,信息量大。您对科幻作品的分析入木三分,同学们都屏 (Apng Bbng)息敛气,听得(甲) (A全神贯注B
3、恹恹欲睡)。这些年,您笔耕不辍 (AchuBzhu),写作态度(乙) (A,惟妙惟肖B一丝不苟),令人钦佩。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您的教诲。期待您再次莅临指导!此致 敬礼!*中学学生会2018年12月16日(1)为文中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4(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的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
4、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2)请结合诗意谈谈你对“心远”的理解。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乙】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注】句践:即勾践。太宰:职同宰相。夫椒:山名,在苏州市西南。(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曾益其所不能曾: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色: 谓曰谓: 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悉/精兵/以伐越B吴王悉/精兵以/伐越C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6、D吴王/悉精兵以/伐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4)甲文中作者认为国家生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乙文的故事是否印证了甲文的这一观点?联系乙文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20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五月艾香叶剑秀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
7、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
8、,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
9、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
10、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B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C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D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2)本文写到了有关艾草的哪些内容?(3)结合语境,品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
11、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本文第段写到了端午童谣中插艾叶的习俗,请你写一段关于端午“吃粽子”或“看龙舟”的文字。(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7(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陕北这个沙漠可能快要改名成“森林”中国又要干成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了,毛乌素沙漠快要被灭了。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光明日报称
12、,毛乌素沙漠是人造沙漠,它是人类贪欲的儿子,成形不过上千年的历史。其大部在鄂尔多斯草原,并沙蚀陕西、宁夏一些邻近地区。名城古镇陕北榆林,历史上曾被毛乌素沙漠逼得“三迁”。近43000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有名的八大沙漠之一,在现在的鄂尔多斯市域内有35000多平方公里,地理学上也称之为鄂尔多斯沙漠。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据了解,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将毛乌素沙
13、漠的降雨量同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近50个大大小小沙漠的降水量相比较,证明其也是目前世界各地沙漠中降雨量最多的,所以毛乌素沙漠就有了“世界沙漠最强的暴雨中心”称号。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陕西榆林市在沙漠的腹地种植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地,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这里诞生了无数植树英雄,比如榆林定边的石光银,他用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
14、长的沙漠边缘种下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这个“人进沙退”的速度,相当于清末同治年间流沙侵蚀榆林城墙速度的两倍多。陕西全省森林覆盖率有28.8%提高到31%与199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地面积减少189万亩,沙化土地减少30万亩,极重度,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952万余亩。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在沙漠腹地,榆林市共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近些年来,榆林市先后投资上千亿元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沙漠变绿洲这一“不可能”,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变成
15、了现实!(选自央视网新闻)(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乌素沙漠亦称鄂尔多斯沙漠,是中国有名的八大沙漠之一。B毛乌素沙漠治理,对控制水土流失、黄河输沙量都有重要意义。C陕西榆林市治沙成绩显著,已经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D近年来,榆林市先后投资上千亿元全部用于沙漠治理,成效显著。(2)请说出文章第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文中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4)有人认为,只要肯下决心,沙漠一定都能变成绿洲。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的问题。【材料一】金庸小说最初发表在报纸上,自出版单
16、行本以来,总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拥有数亿读者。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漫画、动画、电脑游戏。从上世起五十年代起,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60年来长盛不衰。金庸小说的读者遍布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材料二】【材料三】读金庸的小说,我们感动的不止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不止是一个个奇炫缤纷的武侠世界,不止是一个个顶天立地、快意恩仇的英雄人物,最难得的是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金庸小说的背后,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支撑、这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与其说金庸小说造就的是一个又一个“武侠梦”,毋宁说他的小说造就的是同一个“中国梦”,这也是很多海外人在让
17、后代学习中国文化时,让他们先从阅读金庸小说开始的原因。在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上,很少有小说能达到金庸小说的水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语典故,无不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深受大家喜爱。B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C金庸小说让我们最感动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D很多海外华人让后代通过阅读金庸小说学习中国文化。(2)根据材料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要概括。(3)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人们喜爱阅读金庸作品的原因。9(5分)名著阅读(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红星照耀
18、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军事壮举”。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及艺术加工得来的情况。 (2)请结合以下文段说说为什么昆虫记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萤,这些能够发出光亮的小动物,这些本该是心中一片光明的小昆虫,在事实上却是一群心理很黑暗的家伙。它们能够随处产卵。有的时候,产在地面上;有的时候,产在草叶上。而且,在它们产下卵以后,就再也不去注意它们了,随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去了。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0分)10(60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爱尔兰著名作家巴克莱在花香满径中指出,
19、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能爱人。 请以“能爱人”为话题,自拟题目,扣题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共20分)1(12分)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
20、行(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富贵不能淫)(9)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0)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11)春望中写战火连绵,家信难得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解答】答案:(1)老骥伏枥(重点字:骥);(2)日暮乡关何处是
21、;(3)长河落日圆;(4)乱花渐欲迷人眼;(5)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鳞);(6)无可奈何花落去;(7)蓬舟吹取三山去(重点字:蓬);(8)贫贱不能移;(9)四时俱备;(10)窥谷忘反(重点字:窥);(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点评】复习时应注意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2(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2、A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昆明的雨受戒骆驼祥子等。B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C托尔斯泰是法国著名作家,著有人类群星闪耀时复活战争与和平。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将要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常见且运用广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有误,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B正确。C有误,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D有误,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故选:B。【点评】做好本
23、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某位知名作家到学校做讲座之后,校学生会起草了一封感谢信,请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老师: 您好! 谢请您昨天光临我校做了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您的讲座幽默风趣,信息量大。您对科幻作品的分析入木三分,同学们都屏B(Apng Bbng)息敛气,听得(甲)A(A全神贯注B恹恹欲睡)。这些年,您笔耕不辍A(AchuBzhu),写作态度(乙)B(A,惟妙惟肖B一丝不苟),令人钦佩。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您的教诲。期待您再次莅临指导!此致 敬礼!*中学学生会2018年12月16日(1)为文中处加点字
24、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人横线,只填序号。(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音的积累,“屏息敛气”的“屏”读作bng,选B;“笔耕不辍”的“辍”读作chu,选A。(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甲处: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恹恹欲睡,形容精神疲乏。从前文的“您的讲座幽默风趣,信息量大”,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老师讲座的喜爱,所以应选择“全神贯注”。乙处:惟妙惟肖,指描摹的非常逼真。一丝不苟,形容做事一点都不马虎。这里用来形容人的写作态度,应选择“一丝不苟”。(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阅读句子,
25、可以看出其中的“在心里”与“由衷”表意重复,可将二者删去其一。注意答题时是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到指定位置。【解答】答案:(1)B;A(2)甲处:A;乙处:B(3)示例1:我们由衷地感谢您的教诲。示例2:我们在心里感谢您的教诲。【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
26、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70分)4(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的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
27、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2)请结合诗意谈谈你对“心远”的理解。【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在于融情入境,借物达理。诗歌中描写的景物都是田园美景,表现出一片宁静的氛围,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却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同时,借助于自然界中夜晚鸟儿回归山林,表现自己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自然崇尚的情怀。【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A有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却没有感到车马的喧嚣,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苦闷”表述错误;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心
28、远地自偏”句意: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远“之一字在这里不是表示距离,应当为“高远“讲。诗人因为心志高远,所以虽然身在闹市,却心境平和,这是一种心情上的自由境界。答案:(1)A(2)参考要点:“心远”可以理解为心境清远,看淡名利,弃绝官场;也可以理解为心志高远,看破官场的庸俗和虚伪,寄情山水田园。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句理解和
29、分析的能力。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做题可用比较法、排除法等。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乙】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王夫
30、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注】句践:即勾践。太宰:职同宰相。夫椒:山名,在苏州市西南。(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色:脸色谓曰谓:对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以:用(任命、任用)(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吴王悉/精兵/以伐越B吴王悉/精兵以/伐越C吴王/悉精兵/以伐越D吴王/悉精兵以/伐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4)甲文中作者认为国家生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乙文
31、的故事是否印证了甲文的这一观点?联系乙文文本说说你的理由。【分析】参考译文:【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
32、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越兵趁势攻击,在姑苏大败吴兵。吴王脚拇指被越军击伤,军队退却七里。吴王此时伤重而死。临死前吴王阖庐命立太子夫差为王,对夫差说“你能忘记句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吴王夫差元年(前495),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吴国坚持军事训练,一直有报复越国之志。二年(前494),吴王出动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终于报了姑苏失败之仇。【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33、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句意: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色:脸色;句意:对夫差说。谓:对说;句意: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益:用(任命、任用)。(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句子译文为:吴王出动全部精兵伐越。据此可划分节奏为:吴王/悉精兵/以伐越。ABD有误,应为:吴王/悉精兵/以伐越;C正确;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34、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句意: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重点词有:习,练习,学习。战,战术。射,骑射。以为,把当作。句意:(夫差)学习战术、骑射,经常把向越国报仇作为自己的志向。(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中作者认为国家生存需要具备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的故事,印证了甲文
35、“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的观点。答案:(1)同“增”,增加 脸色 对说 用(任命、任用)(2)C(3)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夫差)学习战术、骑射,经常把向越国报仇作为自己的志向。(4)示例:甲文:条件: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的故事印证了甲文的观点。夫差在国内有伯嚭等大臣辅佐,国内有越国强敌环伺,他励精图治,最终大败越国,为父亲报仇。【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36、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6(20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五月艾香叶剑秀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37、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
38、。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
39、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
40、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B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C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D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2)本文写到了有关艾草的哪些内容?(3)结合语境,品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41、这句话的理解。(5)“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本文第段写到了端午童谣中插艾叶的习俗,请你写一段关于端午“吃粽子”或“看龙舟”的文字。(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分析】这篇文章赞颂的对象是五月的艾草,介绍了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五月的艾草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诗歌中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喜爱艾草是一种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与信息的比对。A有误,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出自孟子;B有误,根据
42、文章第五段中的“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一句可知,艾草是因为其药用价值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C正确;D有误,标题为“五月艾草”,不仅是强调了艾草生长的季七,还因为“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表达作者对故土地和母亲的眷恋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文章开篇引出抒情的对象,接着第二段主要写了艾草破土而出,争先恐后生长的情态;第三段为过流段,第四段介绍传统医学中艾草的药用价值;第五段写了艾草与寻常人家生活密切相关,成了人们居家必备之物;第六段则介绍端午插艾草
43、的习俗;第七段介绍古人赋予艾草独特的浪漫情怀;后两段则总结抒情,总结全文。去除总起与总结段的内容,将中间段落内容分点表述出来即可。(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比如此句,运用了多个叠词“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既写出艾草生长繁盛之态,又让句子具有韵味与节奏感。除此外,这个句子中“挤挤扛扛,争相”赋予艾草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也突出了它们生长的繁盛,富有生机。(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第六段内容,可知艾草与五月的端午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
44、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所以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再根据文章第二至五,七段的内容,可知艾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巨有极大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刻的象征义,可见人们对艾草的喜爱,对故土的喜爱,所以说是“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5)本题考查作文片段的写作。根据题意,从端午时“吃粽子”或“看龙舟”的习俗任选其一,适当借鉴第段,能写出端午“吃粽子”或“看龙舟”的特点,不少于80字即可。答案:(1)C(2)文中写了艾草破土而出,恣情生长的情态;艾草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为人们除病去灾;艾草与寻常人家生活密切相关;端午插艾草的习俗延续至今;古人赋予艾
45、草独特的浪漫情怀。(3)示例:此处作者使用了连续的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丛丛、一簇簇”的叠词渲染了艾草遍地,繁盛茂密的样子。“挤挤扛扛,争相拔节”又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艾草生机勃勃的情态。(4)示例:在作者笔下,艾草这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类造福,与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了中国的独特习俗和文化符号。看到艾草,闻到艾香,自然就想起亲人和故乡,想起儿时熟悉亲切的一切。所以,作者喜爱、想念艾草,实际也是表达了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5)示例:今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我和同学早早地就出发去看龙舟赛。当我们来到集美龙舟池畔。哇!到处彩旗飘飘、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我们远远地就看到穿各色衣服的运动员、瘦瘦长长而又形态逼真的龙舟。我们迫不及待往比赛现场跑去。 现在正在进行男子大学生组的比赛,(还有来自台湾的朋友)随着一声令响。五条颜色各异的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这时候鼓点声、哨子声、加油声响成一片。只看见队员们整齐划一的奋力划桨,扬起一片片拼搏的水花。几条“蛟龙”在水中你追我赶,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