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试卷单元检测试卷(三三)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 ,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 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 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 史记事,事为春秋 ,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 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 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
2、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 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 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 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 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 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 所修。 左传 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 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 子
3、吗?所以, 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 “世道衰微, 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 作 春秋 。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其人, 距孔子百多年, 近圣人之居, 史料当丰, 传闻即真, 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 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 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 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 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 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
4、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 春秋左氏传 ,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原本的春秋史纲泱 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 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 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 不只是好古, 世衰道微, 礼崩乐坏, 孔子批判, 毫不隐晦。 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 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 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
5、子。(摘编自郭小琲 春秋有大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秋 是一部历史专著, 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 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 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与左传相比, 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 C 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 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 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答案 B 解析 说春秋是“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错。原文第段说的是“单说用 古文写就的春
6、秋左氏传 ,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原本的春 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由此可知,“有历史律动的不朽 巨作,堪称伟大”说的是左传而非春秋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引用司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感慨,是为后文讨论孔子是否为史家做铺垫。 B 作者通过考证孔子生平、春秋 作者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 的观点。 C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 表现其精神追求的大格局。 D作者并不否认称孔子为史家的观点,并从孔子的学识、察考人物、历史观及著述态度等
7、方面予以了佐证。 答案 B 解析 从文中来看,作者通过考证孔子生平、 春秋作者层层深入地论证的是“言孔子为史 家实不足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 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 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 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 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 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 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
8、来。 答案 C 解析 C 项强加因果。作者在第段中说“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第 段也是在探讨 春秋 与孔子不称史家的关系, 第段中“所以, 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的结论是从春秋的角度分析的,和选项“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没有因果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 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 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 这一部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
9、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 巴金。 ”对于巴金 1999 年的这句言说,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 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 春 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 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 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 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 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做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 自己是个作家, 我写作是业余的。 ”陈思和当时就问他: “那么
10、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 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工作, 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 年),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 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 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
11、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人 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 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 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 现在这个成就。 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 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 ”巴金笑了, 说: “我 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 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 他觉得这是空洞
12、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 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 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 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 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 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 考, 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
13、度, 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 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巴金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 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 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 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 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巴金自 1978 年底到 1986 年 8 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 。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 著,对于年过八十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
14、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 拷问, 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 (百度文库)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倾心创作出来的。没有对美 好理想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百度知道) 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 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家 春 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 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B说巴金的写作“不是一种文
15、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 来,文学创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C巴金一生的追求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 工作,推动社会进步。 D 随想录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学术界开始出现一些不 同观点。 答案 D 解析 学术界是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有一些不同观点,而不是对“随想录表 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 ,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 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文章引用李欧梵对巴
16、金的随想录思想价值和成就的评价,代表了近年来学术界不同 观点中的一种,更客观地表现了学术界对巴金的随想录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现实。 C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 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D本文涉及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 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答案 B 解析 A 项“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过于宽泛,文章并没有涉及 那么多内容。C 项目的应是让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巴金,或者说认识“巴金的巴金 和别人眼里的巴金”。D 项“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
17、的巴金”理解过 窄,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更接近于巴金自己的“巴金”。 6 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 不过就写了 随想录 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 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_ 答案 从巴金对他自己文学创作的认识上看,巴金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从来没有觉得 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从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希望做一个对社 会有用的、以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的随想录中对内心的自我拷问和忏悔、对 人的基本品德的回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从 随想录 的创作来看, 巴金用八年的时间, 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倾心创作, 表达
18、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 从 随想录 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在随想录中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新时期的国家 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只要从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巴金想做什么、对自己从事的文学创作的看法 以及对随想录的看法几个方面来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 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儿一点儿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
19、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 ”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 示意台上停下来, “金科, 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 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 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 关系, 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
20、燕国岌岌可危, 便假托刺秦, 携燕国地图、 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 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 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 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赵团长还真想演, 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 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
21、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 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 支持我的工作啊! 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 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 奖金可是两万呢! ”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 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 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 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
22、中取过地图,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 一点儿一点儿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 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 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 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 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 能
23、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 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 还好琴师老练, 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 满了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 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
24、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 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金科是一个耿直刚烈、坚持原则的演员。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 “自尽”,但也显现了他的故步自封。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 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 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答案 A 解析 B 项“显现了他的故步自封”错。C 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有误,小说的语言生 动,充满生活气息。D 项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
25、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 8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 ,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 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6 分) 答:_ 答案 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照应。“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 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之形成照 应。 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也使得后文的按老剧本演戏 更能凸显金科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 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在高潮处起到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9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6、(6 分) 答:_ 答案 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 从人 物形象上看, 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 对现实的无奈, 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引人深思。 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27、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 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 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 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 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28、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 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 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 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鲁人
29、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 应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
30、主语是“鲁 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 C 解析 “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 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31、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 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答案 C
32、解析 “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文:_ 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 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 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
33、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 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 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 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 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 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欢心,于 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 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
34、这是魏国的瑰 宝啊! ”吴起回答说: “从前殷纣的国土, 左边有孟门山, 右边有太行山, 常山在它的北边, 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 于地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 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 君年轻, 国人疑虑不安, 大臣不亲附, 百姓不信任, 正处在这个时候, 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 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 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
35、国公主,却 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 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 军队; 向西讨伐秦国。 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 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 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 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 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插田歌(节选
36、)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解析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 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37、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_ 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_, _” 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 _”。 (3)范仲淹 渔家傲 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 使至塞上 中的“_, _”两句意境相似。 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
38、春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3)大漠孤烟直 长 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 世纪以来,新的 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 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 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 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
39、越 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 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 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 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40、答案 B 解析 根据语境,“这”指代的是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以“这其中尺度的把 握”承接上文,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故排除 C、D 两项。比较 A、B 两项,从内部的逻辑关 系上看,应是理解决定尺度的把握,而不是尺度的把握决定理解。故选 B。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
41、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 B 解析 A 项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 项与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都表示形象化的比喻。 C 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 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故选 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 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 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 分呈现,
42、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 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二是根据语境,“并行不 悖”用在此处不合逻辑,可将“并行不悖”改为“至关重要”等词。据此分析,A 项修改最 恰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 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
43、 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 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 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凌晨 3 点最低。如果打破 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 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 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非常重要,夜间 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答案 (示例)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 第处,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 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
44、的关系,故可得出答案“压力与肥胖有联系”,也可 表述为“压力大会使人变得肥胖”。第处,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 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 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处,从 “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 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 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21给下面的语段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5 个字。(5 分) 西部网 4 月 28 日讯 苏武北海牧
45、羊十九载,高风亮节,两千年来一直为国人所传颂。但 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今年 4 月 27 日, 记者在咸阳武功县 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 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 场景。 答:_ 答案 (示例)武功县拟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场景。 解析 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注意拟写的对象是谁,谁发出的动作,结果如何。该段文字中拟 定的对象是有关苏武的事情, 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武功县, 结果是恢复九街十八巷, 再现“苏 武牧羊”。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
46、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一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位网络“大咖”坐到一起,回答网民的提问。其中问题之 一是:请问在你们眼中,“00 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 网络“大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的说“00 后”群体最需要的是掌握在网 络上学习的技能,有的说“00 后”群体最需要的是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满足,有人说“00 后”群体最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 也有人说“00 后”群体最需要的其实是个人的独 立与自律。 你认为“00 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请从上面的回答中选择一个观点, 联系访谈背景 和对象,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目光向内, 关注当代青少年的前途与使命, 正视自身的现状与 问题,思考自己的现在与未来。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完善人格,更好地学习生活,健康成 长,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生活前瞻性。 本题“写什么”很明确,只要围绕“00 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规定范围 内选定一个观点(观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