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届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ID:131157       资源大小:126.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届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荆、荆、襄、宜四地七校 20202020 届高三届高三 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 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 时期 A. 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 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 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 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具

    2、有高度相似性,这说 明该时期跨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显现,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两地手工业的制作工艺 水平;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大一统倾向;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地的手工业,并未体现农业文 明的发展情况。故正确答案为 C选项。 2.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 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 A. 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 B. 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 C. 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 D. 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3、】依据材料中“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究其原因: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 私人。”信息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 因此 A 选项正确。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 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A选项。 3.据宋史向敏中传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 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 A. 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 B. 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 C. 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 D. 士大夫阶

    4、层流动日益封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信息结 合所学可知,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趋向世俗化,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 错误,不能仅依据人们婚姻观念的世俗化就得出宋代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的约束,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 项错误,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宋初理学尚未产生;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士大夫阶层的 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故正确 答案为 C 选项。 4.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广泛接受它,研制出许多

    5、不同类型的酥油茶,明代汉族地 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 明当时 A. 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 B. 北方茶文化影响力日益超过南方 C. 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普遍 D. 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后来逐渐被蒙古族和汉族等人民接受, 汉族的饮食生活得到丰富,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是在元朝,但这不 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南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跨 区域长途贸易的内容。故

    6、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5.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 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 A. 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 B. 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 C. 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 D. 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体现了地主阶级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即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该言论对士大夫具有诱 导作用,因此 A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信息不符

    7、;C 选项错 误,该言论仍主张只向西方学习科技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并未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选项错误, 该言论主张引进西学维护“中体”,两者并非互不关联。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6.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 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 海宇乂安, 仍合满、 汉、 蒙、 回、 藏五族完全领土, 为一大中华民国, ”, 由材料可知 A. 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B. 清帝退位避免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C. 清帝退位宣告清王朝的结束 D. 清帝退位新共和政体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

    8、料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信息结合所学 可知,这说明了清帝逊位诏书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转移,一定程度遏制了民族分离主义,维护国 家统一,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12 年 3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表明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清王朝结束的内容;D 选项错误,清帝退位之 前新的共和政体已经产生。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7.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 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9、样样宽裕的平 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 A. 以综合平衡为基本原则 B. 以计划体制推动经济建设 C. 参考英美国家的经济水平 D. 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编制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 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非计划体制; C 选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一五”计划的编制参考英美国家的发展水平

    10、。 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8.如图为 19782012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 A.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 B. 农村农业人口的逐步减少 C. 农村扶贫标准的逐步提高 D. 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 1978 年到 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对民生的重视,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有 力推进脱贫工作,并非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无 法体

    11、现农村农业人口的减少;C 选项错误,农村扶贫标准的逐步提高使更多低收入人口被纳入扶贫范围,这 不是贫困人口数量不断较少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D选项。 9.公元前 399 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 501 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 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 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 A. 民主自由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B. 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C. 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D. 雅典法律没能保证苏格拉底权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抽签的方式”、“自愿报名”、“两轮投票”、“多

    12、数票”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 陪审团成立和审判中的程序公正。但最终结果却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结果是不公正的。这说明程序公 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表述不准确,雅典民主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但 并非必然;C 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司法审判过程体现了公平公正性,符合规定,并非缺乏严格程序;D 选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不是雅典法律。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10.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 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 映 A. 各国民族主义

    13、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 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 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 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 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 了重要作用,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 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

    14、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 A选项。 11.对于苏维埃政府,福特曾表示,“除非这个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变得更为符合他的口味,否则他是不会 拿出一个螺丝帽或螺丝钉的”。后来福特对苏联的态度有所转变。1925 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货车有 1/3 出口到了苏联,1927 年,苏联农民使用的货车中有 85%是福特制造的,福特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 减缓大萧条压力的需要 B. 应对苏联工业化的要求 C. 苏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D.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921 年起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允许外

    15、国资本家到苏俄开设工厂, 这适应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求,是福特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主要原因,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于 1929 年,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尚未出现大萧条;B 选项错误,这一转变 主要是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是满足苏联方面的需要;C 选项错误,此时期苏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 未走向缓和。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2.孟德斯鸠的第一部哲理小说波斯人的信札发表后,在巴黎城引发了轰动效应。伏尔泰、狄德罗和卢 梭紧随其后创作了老实人 、 拉摩的侄儿和爱弥尔等哲理小说,在巴黎贵族社交圈和市民社会都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被公众广泛阅读和接受。启蒙思想家多

    16、用哲理小说形式创作,主要在于这类作品 A. 最能体现启蒙文学的理性光辉 B. 有效利用文学力量宣传启蒙思想 C. 促进法国启蒙文学的大众化传播 D. 是当时法国广泛使用的公共文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多用哲理小说形式创作,主要在于哲理小说包含着启 蒙主义的理性色彩,能够有效地利用文学的力量宣传启蒙思想,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 将哲理小说与其他启蒙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其最能体现启蒙文学的理性光辉;C、D选项是这类作品被 公众广泛阅读和接受的结果,不是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17、中国茶叶享誉世界,茶叶贸易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产 生重要影响。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 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发展茶业。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征重税方式,造成了 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 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 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 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

    18、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 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 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材料二 随着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 势,中国社会各阶层试图全面整顿华茶。 时务报 、 湘报 、 农学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 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进入 20 世纪之后,为了培养掌握先进茶叶技术的人才,湖 北、四川等地率先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 迎来了

    19、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 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 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 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 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 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当时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以取消差别税。 最终,华茶外销急转直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茶叶发展

    20、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振兴华茶所做出的努力,并说明对此的认识。 【答案】(1)不同之处:生产方式不同:印度采取机械化生产,中国采取手工生产;运输方式不同:印度采 取现代运输方式,中国采取人力挑运;经营方式不同:印度采用现代公司制,中国采用旧式商铺经营。 衰落原因:英国征收重税,造成不平等竞争;印度茶叶的竞争;中国茶业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中国在 国家茶叶贸易中缺乏话语权 (2)努力:利用近代媒体力量;政府派人考察;创办茶叶学堂、讲习所、培养茶叶技术人才;引进制茶机器, 创办茶叶公司;创立茶叶检验所,进行质量检验;颁布减

    21、税条文 认识:民国时期各阶层力图以自己的努力来发展中国茶叶,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华茶贸易颓势,促 进了中国茶叶生产、销售的近代化,为中国茶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种茶的实际、国力衰弱,主权不独立不完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华茶贸易颓势,也无法真 正实现中国茶叶的近代化。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力图在国际贸易中有更大的话语权,是 实现中国茶叶复兴的关键 【解析】 【详解】(1)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中“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 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 然后再通过河

    22、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 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信息结合所学可从生产方 式、运输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指出中印茶叶发展的不同之处。 原因:依据材料一中“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发展茶业。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征重税 方式, 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 “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 产量小, 品质难以统一 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英国征收重税、 印度茶叶的竞争、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国家茶叶贸易中缺乏话语权等方面分析中国茶叶在

    23、英国市场 走向衰落的原因。 (2)努力:依据材料二中“时务报 、 湘报 、 农学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 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为了培养掌握先进茶叶技术的人才,湖北、四川等地率先创办茶业 学堂、讲习所。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 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等信 息结合所学概括得出我国为振兴华茶所做出的努力。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华茶贸易颓势、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销售的近代 化,为中国茶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华茶贸易颓势

    24、、不能真正实现中国茶叶的近代化、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对实现中国茶叶复兴的关键作用等方面说明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比如有些人对于这个 主义的观念,是以坚甲利兵去霸据地球,或是以尚武精神去增加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类的解释都是 很危险的,因为他们都是帝国主义的最好滋养料。反过来说,亦有人以己国对于文化的贡献,视为国家荣 誉的标准者,于是他们便能以藏兵毁甲为发达国家个性的第一个步骤了。 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 和平。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

    25、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他的重要工具是 战争。所以这两个现代文化势力的竞争,即不啻是战争与和平的竞争。使国际主义而能战胜帝国主义,那 么,和平的梦想即可实现,人类的自救亦将更有希望了。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1926 年首次出版)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国家主义演变成帝国主义,就会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反之,国家主义发展为国际 主义,人类的前途将充满希望。 论证: (1)19 世纪中后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引入到社会领域,部分西方人过分解读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 “物竞天择、适

    26、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将国家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认为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侵略与扩张 是合理的,然而,却造成了亚非拉美洲地区的动荡和落后。 (2)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扩张,抢夺殖民地,造成了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导致一战爆发,严重威胁了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 (3)国际主义的发展,表现在政治方面,例如海牙和平会议,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表现在社会方面,例 如诺贝尔基金的成立。虽然在政治及社会上的国际运动尚在萌芽阶段,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希望。 结论:20 世纪初,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作者亦看到了

    27、人类文明陷入困境,然而国际主义的 萌芽,以各国优秀的文化和对和平的追求,作者对人类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评述材料中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得出结论。如可依据材料中“国 家主义之所以能或为善或为恶者,乃是由于他的解释不限于一说之故。”、“国际主义的目的,是在求人 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的成为世界的共产帝国主义的目的则适于国际主义的相反,他是以增加人类 的误解及怨仇为任务的”等信息可知,国家主义演变成帝国主义,就会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家主义发 展为国际主义,人类的前途将充满希望。然后结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世界大战的爆 发、海牙和平会议,

    28、国际联盟、诺贝尔基金会等政治和社会方面国际主义发展的表现相关所学史实进行评 述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材料 咸丰三年(1853 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 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此时,当 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 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大钱的铸造在短期内使清廷有所获利。每一枚当千铜大钱表面可以增值九百六十二 文。铸造这种大钱,除去工本,最起码也就能获利七八倍。然而好景不长,从咸丰四年开始,由于当

    29、五百、 当千大钱的面额过大,导致大钱迅速贬值。咸丰四年七月时,有奏报称当百大钱由于奸商的作梗,大幅贬 值,尽管清廷严厉打击不法商贩,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接着,当五十、当百等大钱也由于受到民众的 抵制流通不畅而减少了铸造的数量。到咸丰五年时,当十铜大钱也遭到了市场的排斥,经过清廷的强制推 行才得以勉强维持,但仍然不能阻止其贬值。 摘编自王业试论咸丰朝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朝币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咸丰朝币制改革。 【答案】(1)内容:发行面额较大的铜钱;减轻铸钱重量;打击不法商贩 (2)评价:咸丰朝币制改革能短期内使清廷有所获利;长期

    30、推行会使大钱迅速贬值;造成了清朝币制混乱, 加重了财政危机;损害了民众的利益。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此时,当十大钱减重 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 铸重为二两。”、“尽管清廷严厉打击不法商贩,但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咸 丰朝币制改革内容。 (2)依据材料中“铸造这种大钱, 除去工本, 最起码也就能获利七八倍。 然而好景不长, 从咸丰四年开始 导致大钱迅速贬值。”、“当五十、当百等大钱也由于受到民众的抵制流通不畅而减少了铸造的数量。” 等信息

    31、结合所学从短期获利、长期推行使大钱贬值、币制混乱、加重财政危机和损害民众利益等方面评价 咸丰朝币制改革。 16.材料 1943 年 12 月 1 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称,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 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 1914 年第一 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 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 立。1945 年 7 月 26 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敦促日本投降,并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

    32、必将 实施,日本主权限于四岛及盟国决定的其它小岛。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对朝鲜以三八线进行了划分。战 后美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根据二战结束前的商定,日本由多国占领,然而,战争 结束后事实上由美国独占,并根据美国的全球利益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 1951 年签订旧金山对 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 ,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 据国际条约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远东政策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对日本,打败并惩治日本到扶植并与日本结盟;对中国,支持中国抗日并收回被占领土 到扶蒋反共、敌视新中

    33、国;对朝鲜,实现朝鲜自由独立到扶植亲美政权、分裂朝鲜。 (2)原因:日本法西斯政权被推翻;美苏远东利益的冲突;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朝鲜无产阶级实力 的壮大。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根据二战结 束前的商定,日本由多国占领,然而,战争结束后事实上由美国独占,并根据美国的全球利益对日本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 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 对朝鲜以三八线进行了划分。战后美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

    34、。”信息结合所学可从其 对日本、中国和朝鲜等方面概括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中“战争结束后事实上由美国独占,并根据美国的全球利益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信息结 合所学从日本法西斯政权被推翻、美苏远东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和朝鲜无产阶级实力的壮 大等方面分析说明美国远东政策变化的原因。 17.材料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 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

    35、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 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 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 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聂荣臻国防思想形成背景和对新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思想:力主发展尖端武器(导弹、原子弹

    36、);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 进行科技攻关。 (2)背景: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中苏关系交恶;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影响:开创立足国情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推动国家军事现代化;推动了尖端武器研发,打破核垄断, 加强国防;提升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扩大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 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提出了自 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 攻关。”、“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 活条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聂荣臻的国防思想。 (2)背景:依据材料中“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 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中苏关系交恶、国民经济 在曲折中发展等方面说明聂荣臻国防思想形成背景。 影响:结合所学从推动国家军事现代化、加强国防、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这一思想对新中 国产生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届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