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届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ID:131160       资源大小:61.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届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2020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 文科综合文科综合 第一部分选择题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共 140140 分分) ) 本卷共本卷共 353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14014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目要求的。 1. “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 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2、B. 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D. 国家统一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出 现了天下统一的趋势,正式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思想家们才会以整个“天下”作为思考的对象,提出“霸 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主张,故选 D。并非所有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就主张“非 攻”,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统一天下并非只是法家的主张,材料只是以法家作为例子进行举证,其主 旨不在于强调法家思想,排除 B;众多思想家服务于各个诸侯国,并非都是为秦国服务,故无法得出 C 项 结论

    3、,排除。 2.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 70 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 15 万,在京官吏约 3 万余,禁军和 附近驻军约 12 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读书人 1 万,共需粮食 580 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 的人口约 32 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A. 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B.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 70 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可知,唐 朝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数增长较快,这必然导致长安的粮食

    4、紧张,由 此增加了对东南地区的粮食需求,故选 B。材料并未提及长安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 “三冗”局面是北宋时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不是唐朝,排除 C;坊市制度瓦解是在宋朝,盛 唐时期的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故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落实 了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 3.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 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5、B. 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 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 “人人皆可为圣人”突出不迷信传统的权威, 凸显出人的自我意识, B正确; 心学属于儒学的范畴, 并不是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A错误;材料中主张是彰显个人的意识,不是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C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是批判君主专制的统治,D错误。 4.佛郎机是 15 世纪后期至 16 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 以下明清时期历史文献中关于佛朗机的记载 说明 明史外国列传 自是佛郎机得入香山澳(澳门)为市,而其徒又越境商于福建,往来不绝。 葡萄牙 国朝闻录续编 明时只知有佛朗机故夺吕宋(菲律宾)

    6、 西班牙 国朝柔远记 秋八月,佛朗机来广州互市。佛朗机即法兰西,欧罗巴洲大国也。 法兰西 十朝诗乘 千筋重拽佛郎机,破敌全凭一震威 大炮 A. 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B. 国人对西方认识缺乏准确性 C. 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 D. 中国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明史外国列传认为佛朗机是葡萄牙, 国朝闻录续编认为佛朗机是西班牙, 国朝柔远记认 为佛朗机是法兰西,只有十朝诗乘里才记载其它是一种火炮,由此可得出历史记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佛朗机记载的不同,而不是对西方国家的认识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 出国人的心态,只是反映对佛朗机的不同记

    7、载,故 C 错误;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也无法体现是否放 弃,故 D 项错误。 5.有观点认为,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等思想。 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 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 为新文化运动 A. 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 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

    8、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 C选项,排除 A 选项;材料中并 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 B 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 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 D选项。 6.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 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 A. 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 掌握了有利地形 C. 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 贯彻了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

    9、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中“共产党领 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 用,故 D项正确。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故 A项错误。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 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信息的特点,故 B 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 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 C 项错误。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 市制度进行了改

    10、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A. 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 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十一届三中全后到十九大再次对农村、农业政策做出调整,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以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信息,排除 A;材料反映的 只是农村、农业领域的政策调整,无法体现产业结构调整,排除 B;直到 21 世纪初,中国才初步建立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 8.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还规定“如果欺侮人

    11、, 则罚款 25 阿司”。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B. 有鲜明的人文关怀色彩 C. 调整了贵族与平民的关系 D.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 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如果欺侮人, 则罚款 25 阿司” 可知,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关心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 B 正确;材料是十二铜表法的法律规定,无法 体现法律规定的效果,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和平民的信息,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主贵族的信息, 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如果欺侮 人,则

    12、罚款 25 阿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就 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据此可知,伏尔泰 A. 反对英国国教 B. 推崇信仰自由 C. 主张宗教改革 D. 提倡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 就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强调的是多种宗教信仰“大家就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故 B 项符合 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伏尔泰对英国国教的反对,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伏尔泰对宗教信仰的理解,而没有 主张宗教改革,也不能反

    13、映出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故排除 CD 项。 10.18 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就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一方面棉花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另一 方面国内市场有限,难以及时消化主产的棉织品。这一个矛盾 A. 促进了英国棉纺织行业的机械化 B. 加大了英国棉纺织行业对海外市场依赖 C. 促进了英国呢绒业的技术革新 D. 推动英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8 世纪中期以后,即随着工业革命发展,不管是棉花,还是棉织品,英国本土都无法解决,那 么只能依赖于广阔的海外市场去解决这对矛盾,因此这一个矛盾加大了英国棉纺织行业对海外市场依赖, 故选 B。这对矛盾的产生本身就是英国棉纺织

    14、行业机械化的结果,A 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材料讲的是 棉纺织业,而非呢绒业,排除 C;英国气候条件并不适合棉花的种植,英国不可能费力不讨好地在国内发展 棉花种植业,排除 D。 11.据统计,19241928 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 5%,在小工业中达到 75%;私人企 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 70%,制鞋工业为 70%,食品加工业为 34%,皮革工业为 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 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

    1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百姓的日常 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 A。材料涉及的是“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 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排除;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 不超过 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C;从 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 义并不发达,排除 D。 12.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 1973 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 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这表明 A. 苏攻美守

    16、态势改变 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继续维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3 年欧共体不断发展壮大,这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寻求和西欧合 作,因此 B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美 国意图调整美欧关系,不只是建立平等的关系,该选项表述片面,不能完整地概括题意;D 选项错误,布 雷顿森林体系于 1971年已经结束。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共 160160 分分) )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

    17、题两部分,第 3636- -41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242 题题 第第 46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要作答。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要作答。 ( (一一) )必考题:共必考题:共 135135 分。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 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 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 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 运动的理性思考

    18、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 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 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 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

    19、。晚清中 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 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 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涵:宜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 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 裂阻碍。 (2)特点:受

    20、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 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 来;另一方面,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 浓烈的民族情感”并结合启蒙运动的知识可得出其内涵主要是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 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

    21、共同发展。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及所提及的启蒙运动, 可从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一,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这一角度概括;根据材料“18 世纪上半期, 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得出 启蒙运动的扩展;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 感融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 (2)特点:根据材料“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得出受传统文化与西 学共同影响;根据“为救亡图存”“合族救国”“驱除跶虏”等信息可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从材料中

    22、 不同派别所主张的内涵不同可得出其特点是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根据材料“民国后,孙 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可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 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影响角度分析。同时也可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对全民族抗战的作用进行分析。经济 建设:结合所学可从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15002000 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 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17 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 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

    23、文化 19 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 义规范、岛国位置 20 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 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史论结合)。 【答案】以英国为例。 观点:19 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论证:经济上,1840 年左右,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业生产世界第一,政治 上,19 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发展,使英国成为 19 世纪,著名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根深蒂

    24、固,军事上,英国海军实行双强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思想上,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推行自 由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建立了以英国为 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厂。所有这一切使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霸 主。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 1500-2000 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16 世纪的西班牙,力量源泉是黄 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17 世纪的荷兰,力量源泉是贸易、资本市场、海军;以及 18 世纪的法 国、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任取其中一则信息,如 19 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25、,然后根据“力量源 泉”列举的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等,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分 别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论证说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条件。本题的解答首先是观点明 确,主要是联系史实来论证,做到史论结合。 ( (二二) )选考题:共选考题:共 2525 分。请考生从分。请考生从 2 2 道地理选考题、道地理选考题、3 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 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26、保障国家机器正常 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 ,加强税收工作,建立 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 ,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 14 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 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給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 ,开征契 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 农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 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 立的

    27、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 60 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 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 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 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

    28、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 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 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 ,加强 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采用“多种 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 ,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 14 种 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

    29、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 契税暂行条例 ,开征契税”得出: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实现税收的全国 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 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 作的开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出: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6.【历史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中国“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

    30、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并且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时悍然声言,无论是中立国与协约国间、还是中立国间通商的船只,只要 经过其封锁区域,一概击沉。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 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后来,巴黎和 会中国外交一败涂地,但以战胜国姿态出席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走上 了国际舞台,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并进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 作为救国思想。 摘编自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

    31、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1)原因: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德国的政策行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利益;列强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要求中国参加。 (2)影响: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开展;促 进了五四运动的开展;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 际地位,使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德国宣布实施 无限制潜艇战时悍然声言从维护列强自

    32、身利益出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收回利益、提高国际地位、 德国政策的损害、列强维护自身利益等方面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揭开了中国追讨合法权益,废除不 平等条约的第一步,并进而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弊端、马 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 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 年 6 月

    33、,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 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 “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 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 5 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 元资本、140 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1938 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 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 10 月至 11 月的 40 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 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

    34、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答案】(1)背景: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主义运 动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 (2)意义:抢运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内迁,保住了抗战时期 中国的工业命脉,有利于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20 世纪 20 年

    35、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可见近代列 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根据材料“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可见当时实业 救国思潮的盛行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根据材料“卢作孚由 5 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 140 多艘江海轮船”可见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 水陆交通运输。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或“东方的敦刻尔克”可见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 严和爱国精神。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属于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影响需要从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保住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 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届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