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1

    • 资源ID:131244       资源大小:29.4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1

    1、论述文本阅读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群文通练一 江南文化江南文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 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 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 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 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 梓材

    2、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 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 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 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 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 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 “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

    3、是文化正统的 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 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 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 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 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 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 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

    4、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 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 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 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 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 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 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 结则是乡关之思

    5、、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 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 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 是家国之爱。 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 意识所替换。 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 认同。 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

    6、域才登上政治舞台, 有了江南意识。 答案 C 解析 A 项混淆了“江南认同”和“江南意象”的关系。B 项“转化为”“所替换”错,江 南认同和大汉情结、中原故土怀想是并行不悖的。D 项“顶峰”无中生有,“三国时代有了 江南意识”于文无据,文中说“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 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 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 实。 D文

    7、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 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答案 C 解析 C 项证明的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原移民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 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 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 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 份的自我正当化。 答

    8、案 B 解析 淝水之战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战略时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熊月之 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 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从 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 高于上海。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 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

    9、州。苏州书画 出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苏州的家具、服饰、 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 表彰语便是“小苏州 ”。民国时期学者研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 75%。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1860 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1900 年,上海人口 超过 100 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1947 年,上海人口 430 万,南京 103 万,杭州 61 万,苏 州 39 万, 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 309 万。 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

    10、。 1930 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 88.4%,占华界人口的 85.5%。1950 年 1 月,江 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 88.9%。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 80%以上。 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到 1923 年累 计,上海有华资企业 312 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 106 家。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 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 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 将上海与江南各地

    11、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 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 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 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是从上海来的。 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 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 各地。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无锡被人们干 脆称为“小上海”。 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

    12、会镕化 人的。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为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 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条件,都会变成了上海式。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 更不用说了。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国人,也容易上海化, 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国人。(沧海客上海观察谈 , 新上海1925 年第 1 期) 1934 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 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 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

    13、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产业、人口、资金 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创造与创新的增 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 新速率越大。 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 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 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

    14、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 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 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 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 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 没有参政权。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 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 租界则基本完好。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 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 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

    15、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 进方向的新文化。(选自文汇报2019 年 1 月 25 日) 4第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 答案 表彰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了苏州文化的特点 5第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答:_ 答案 (示例一)论据充分。因为曾觉之的预言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准确地预测到了“上海 明天”的发展趋势。也被后世很多事实证明此观点符合上海发展的客观实际。 (示例二)不够充分。因为异质文化在经过会面、交流、交融,产生新的文化的过程中,难免 会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作者引用时应有所分辨。 6以下事实分析

    16、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 A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出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答案 D 7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素。 C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感。 答案 A 8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 答案 第段,总领全文,从三个维度概括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段从继承、 集聚、扩散、融合、创新五个方面分析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系以及海派文化特点。第 段总结全文,为海派文化下定义。全文结构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专题7 论述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1)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