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ID:133981       资源大小:583.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 试卷类型:试卷类型:A A 高三语文高三语文 2020.012020.01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

    2、无效, 3.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 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 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 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

    3、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 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 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 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 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 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 意主动践行时,回

    4、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 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 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 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 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 事

    5、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 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 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

    6、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 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 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 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 材料三

    7、: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 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 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 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 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

    8、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 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 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 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9、确的一项是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 荡不安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 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 的存在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 国

    10、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 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 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 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

    11、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 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 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 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你认为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5.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 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答案】1. D 2. A 3. A 4.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 而强化国家认同

    12、;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5. 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 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坚持“一国两 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 项,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

    13、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 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 项,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 同没有保持平衡。 C 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 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 中, A 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

    14、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 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 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A 项,提到“巩固和强化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15、错,原文中提到“民族 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和个性化解读能力以及分析论证方式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回答“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材料一提到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二提到文化 认同是中介认同形式,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它从属于国家认同。材料三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 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认同,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才能得到实现。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

    16、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 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可知,香港 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 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 根据“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 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17、 提升民族自豪感;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 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 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 1 米 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 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

    18、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 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 建设可爱的中国 c.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 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晚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 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

    19、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 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 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 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 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 30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 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

    20、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 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 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 委买了 12 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 ,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 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 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 叛徒出卖,在藏身

    21、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 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 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 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 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 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

    22、绝忏 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 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 2017 年中国精短美文帯选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 过体面的生活。 B. 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 内在精

    23、神。 C.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 者厉行节俭。 D. 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 的镇定自若。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 及流传之广。 B. 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 贵品质。 C. 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 显

    24、了文章深度。 D. 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 取材丰富, 层次清晰, 主题突出, 体现了“形散神聚” 的待点。 8.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9.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 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9. 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 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

    25、。重温作品。重读清贫 ,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 的认识。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 本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思想 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D 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错,应该是更认识到他“清贫的高贵”。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

    26、人 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 要求,如本题“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 考查“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B项,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岀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而不是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 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 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

    27、内容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高贵的清贫”。首先,先解释“清贫”和“高贵”的意思。“清贫”的 意思是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是指精神上的富有。再结合文本,“清贫”指的是方志敏,他生活贫困, 并不富裕,“高贵”指的是方志敏精神的高贵,他为天下谋幸福,为中国的建设做出牺牲,拒绝名利的诱 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方 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 它人

    28、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 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 性格特征。为了了解方志敏,作者“来到方志敏的故乡”实地探访,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 历史,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后来作者又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包括“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 照片”,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最后作者重读方志敏的作品读清贫 ,对方志敏清 正廉洁的精神品质进一步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29、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史艾賢诗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 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 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 , 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 ,而列传则宋公祁 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 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 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

    30、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 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 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 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 难,无所顾避。 ( 文忠 集 附录二 先公事迹 ,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 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 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

    31、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 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 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 ,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 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 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

    32、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 ,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街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巡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11.

    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 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 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 会元。 C.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 昌黎先生 集 范文正公集 。 D. 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 者的悼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

    34、;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 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 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 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 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 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 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 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

    35、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14.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 (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 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 (2)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 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 。 14.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36、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 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句中,“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排除 BD,“吊”是前面小句的谓语,不能 和前面的小句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录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意思完整,故排除 C。整个 句子的翻译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 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

    37、育,到现在都 16 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 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

    38、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39、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谗谤,谗毁诽谤;顾,顾全;尤务,更加追求; 第二句得分点:顾念,考虑;谓,认为;寄,托付。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及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 地拓宽阅读面,了解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 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 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的是对欧阳修

    40、的评论, 采用的是议论,丙文大多在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采用的是抒情手法;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 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 浓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1、”。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 。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 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 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 忘食,只是致力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骈文,号时文,欧阳修已经超出他们很远了。 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中乡试,第二年考中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名声在当 时很响亮。欧阳修生平写文章擅长关注天下,不曾看不起他人。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 ,而列传 则由宋祁所

    42、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到皇帝跟前,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人才能 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时间很久,怎么能掩盖 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生平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己任。 现在的湖州孙言觉当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置他的罪。当时胡侍 讲在太学向欧阳修求学,欧阳修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他保全孙言觉,于是孙言觉得以免罪。福州处 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 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政

    43、治,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 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亲 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司徒弗把持朝政,每当具体大臣上衣事情时,又不可行 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跟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时,欧阳修于是来来回回争辩, 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文言叹词) !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 66 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 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 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

    44、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 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报复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 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 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 16 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 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 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叹词) ,先生您安息吧(叹 词) 。 (丙)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

    45、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 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 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一旦写成文章,明 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如同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好像明快 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 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

    46、, 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 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 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宋 史刘敞(字原甫)传 :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5. 下列对

    47、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 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 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16. 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B 16. 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 情万丈。“文章太守,

    48、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 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B项“凄婉感伤”错。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

    49、,但婉而不柔,深 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先仔细研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诗 歌的语言,表达技巧,选取意象等角度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本词分析“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 豪放之词的先路”。赏析时,抓住两个词语“豪放”。本词 “豪放”表现为,“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 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手 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 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 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过片三句写作者自己。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 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后缀以“一饮千钟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