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0 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试卷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路途中,先进的青年知识者大都经历过从乡村到都市或从中国向西方的迁移。 这种迁移既是空间意义上的背井离乡,也是生存方式的重大变异。当个体的生命经验常常与生存环境相分 离时,当自己的言说方式常常与意欲言说的内容相
2、背离时,这些青年知识者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化之根, 并产生强烈的寻根冲动。可以说,正是这种寻根冲动,催生了鲁迅对乡土书写的兴趣。 鲁迅乡土书写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对乡村信仰的关注和重视。他从立人的目标出发,高度评价了 宗教信仰对于民众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乡村宗教与农人赛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 根基,后者是前者的形式。鲁迅小说中对乡村赛会的肯定、赞美和亲切感,无疑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 命经验,是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自觉体认。在他看来,那些依傍土地生活的农民,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由于 有信仰,哪怕其信仰是迷信,也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都是农人生活中的乐事, 是精
3、神向上的体现。所以,鲁迅写祥林嫂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工钱拿去捐门槛,之后就像脱去久久缠身的 枷锁一样,满心的轻松,“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正是有了这份真正的敬畏,那些辗转挣扎在 社会最底层的农人才能在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一丝光明,得到一些慰安。 其次,鲁迅把乡土风景的发现与自己心中的人文理念融合在一起。鲁迅关于风景的思考不是停留在一 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特别关注地方色彩不仅能够生动逼真地传达出故乡风物的特征,而且能够让读 者在这种风物特征中感知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味。譬如小说风波中对故乡傍晚土场上风景的精细描 写,不仅在于再现乡村生活的细节,更是为了生动地显示中国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人日常的
4、生活状态及 其与国民根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鲁迅对当下或记忆中的故乡风景的描写,有一个聚焦 点,即从通常被人认为柔美的江南风景中发现力的美。这正是鲁迅以“惯于北方的眼睛”对于儿时故乡风 景的充满激情且具有创造力的凝视,也是鲁迅精神中的寻根冲动在创作中的显现。 第三,鲁迅通过对乡土颓败的生命感知,写 20 世纪初期中国乡村农民破产颓败、农民生活“朝着无产 的路上恶化”的历史趋势。乡村的凋敝破败,不仅刺激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而且对作家的乡心 也构成沉重的压迫。因为故乡的风物不再,人事日非,导致作家对故乡印象的日渐模糊,而由此产生的焦 虑在本质上乃是作家对自我生命之根日渐萎缩的
5、恐惧。 鲁迅的乡土书写,既有自我之根的触摸,也有民族之根的探寻。自我之根的探寻是个体性的,浸透着 个人的生命秘密;民族之根的探寻是公共性的,体现着一个时代精神反思的使命。鲁迅的贡献在于,他天 才般地将一个文学家的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使其乡土书写充满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既为认识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现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也为“乡土”这一文学母题的发展做出了属 于自己同时也属于民族的独特贡献。 (摘编自谭桂林乡土与寻根论鲁迅对乡村的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出乡村的中国的青年知识者,在迁移中可能遇到背井离乡和生存方式变异的问题。
6、 B.做祭祀、演社戏、办赛会这些看似迷信的活动,在鲁迅看来是农人信仰寄托所在处。 C.鲁迅认为对风景的描写,不但要突出风景的地方色彩还要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意味。 D.鲁迅的乡土书写中,既有对个人生命秘密的探寻,也有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探寻与反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论证寻根冲动下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一些独特的发现。 B.文章从乡村信仰、乡土风景、乡村现状等方面,讨论了鲁迅在乡土书写中的独特之处。 C.文章以风波中故乡傍晚土场风景的描写为例,论证鲁迅对于乡土风景书写的思考。 D.文章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知识者迁移为前提论述了寻根冲动与乡土书
7、写的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个体的生命经验与生存环境的分离所带来的精神困境,使得先进的青年知识者产生了寻根的冲动和行动。 B.鲁迅描写江南故乡风景的柔美时,总能从中发现力之美,可见他迁移北方后不再喜欢江南的柔弱之美。 C.鲁迅小说故乡中乡村颓败、风物不再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因儿时故乡记忆不再而产生的焦虑悲观情 绪。 D.鲁迅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部分来自于他将自我之根与民族之根融合在一起,创作的乡土题材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
8、视野, 各国开启了多轮谈判议程, 从 “京 都时代”(1991-2012 年)、“哥本哈根时代”(2012-2020 年)到“巴黎时代”(2020 年以后),已经达 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京都议定书(1997 年)“巴厘路线图决议”(2007 年)和 巴黎气候协定(2015 年)等多个国际机制。与 20 世纪 90 年代相比,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及温室气体排 放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全球气候治理内部体系也正经历着持续演化,中国治理身份也在逐渐发生转变, 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巴厘岛路线图”时期的“谨慎负责的发展中国 家”,再到巴黎时期“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
9、,表现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姿态。 (摘编自王宏禹动力与目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身份转变的成因) 材料二材料二: 巴黎气候协定生效并确立了 2020 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巴黎气 候协定生效是气候治理各种内生、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推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近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最 新趋势。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生效时间、生效时间间隔、 缔约方数量等方面的对比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刘航全球气候治理新趋势、新问题及国家低碳战略新部署) 材料三:材料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 近年
10、来, 中国已相继与英国、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 为了展现气候治理的决心承诺和责任担当,更是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同时开展了大 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为了进一步加快巴黎气候协定的落实,在波 恩气候变化大会中,中国围绕大会重点议题积极准备相关提案,积极分享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 化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协调谈判中的诸多分歧,并提出“搭桥方案”,有效推动了谈判进程。 气候治理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即使一个国家不参与 气候治理,也仍然可以享受气候治理所带来的成果,并
11、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享受这一成果。中国提供应对 气候变化公共产品的方式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加森林覆盖率。截至 2017 年底,中 国已提前三年落实巴黎气候协定的部分承诺:碳强度下降了 46,实现了减排 40-45的上限目标; 森林蓄积量增加 21 亿立方米, 提前超额完成了 2020 年的目标; 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3.8, 十分接近 15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还在逐渐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打造绿色金融 体系,推动沿线国家的绿色产业发展;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 物美价廉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
12、展可再生能源和落实减排目标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李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相比,从生效时间间隔、缔约方数量 综合来看有明显进步。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从通过到正式生效均经历较长的时间间隔,可见各国当时 围绕此意见分歧大。 C.巴黎气候协定从通过时间到生效,时间间隔仅为 11 个月,这说明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相 比以前明显提高。 D.巴黎气候协定的缔约方数量少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可见全球气候治理 的认可度呈下降趋势。
13、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视野,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已经给许多国家的生存发展带 来了严峻的挑战。 B.中国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展现了气候治理的决心,在巴黎气候协定从签署生 效到落实中起决定性作用。 C.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从“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的转变,将会带来 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变化。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将近三十年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这与全球政治经济及 温室气体排放形势有关。 6.促使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14、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祭师阿巴 阿来 早上,江边村的云丹把两匹马牵来了。 两匹马和它们的主人站在院子里,散发着热腾腾的腥膻气息。阿巴还在屋子里就闻到了这种气息。二 十多年前,马就从云中村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只有阿巴还固执地养着两匹马。但那两匹马在地震中死了。 他从移民村家具厂仁钦打电话,他说:我要回来,给我准备两匹上山的马。 您要马干什么?您明知道整个瓦约乡都没有一匹马。不要说瓦约乡没有,整个县都没有。再说,地震 后,毁了的道路都没有修复,那条路,人走起来都困难,马怕是上不去了吧。 阿巴跟仁钦要马,好像是在为难他,好像马在地震中死去是
15、他的责任一样。这是震后老百姓一种普遍 的情绪。他们不能责怪地震,不能责怪老天爷。他们责怪干部,责怪政府。阿巴也一样,哪怕政府的干部 是自己的亲外甥。 阿巴在电话里不由分说:给我准备两匹马,我要回去,我要上山。 仁钦在电话里叫苦不迭:瓦约乡哪来的马呀! 阿巴什么也不说,结束了通话。他对身边的人说:这小子骗我!他以为我们不知道瓦约乡现在又有马 了。 他想,再说下去,仁钦会叫苦,会跟他商量别的上山方案。他好像看见仁钦摊开双手,说,我理解你 的心情,但提要求也要合情合理。他从县政府机关下来,这个大学毕业才两年的年轻人,大灾之后就来应 付复杂的人心和局面,应付老百姓各种各样的要求。他总是说,困难是真实的
16、,但要求要合情合理。他把 摊开的手握成拳头,或者伸出来攀住某个人的肩膀,来吧,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解决方案。 阿巴打电话的时候就想,不能为难干部,不能为难仁钦,他是乡长,也是自己的外甥。可是,话已经 说出口了。 阿巴在电话里说:机耕道毁了,拖拉机上不去,我要两匹马。 仁钦又把电话打过来,这回他爽快地答应了:好,我给弄两匹马,您回来吧。我也想舅舅了。 离开家具,他跟李老板结清了工钱。 阿巴拍打着身上的木屑,说:谢谢你,你对我一直很好。 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青瓦白 墙。 每户人
17、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那个被地质隐患调查队判定,最终会和 巨大的滑坡体一起坠入岷江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 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孩子的一幅画。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 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但他是村子的祭师,他是非物质文化。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 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有人用鼻尖 蹭磨阿巴的鼻尖。别人的泪水流进了他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
18、味道。 悲伤的味道又苦又咸。悲伤像一股电流,互相在身体中传导,使得阿巴浑身震颤。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李老板把他拉到村饭馆喝了一顿酒。李老板还请老板娘唱个歌。那是一首思乡的歌。李老板听不懂 歌词,但眼睛还是湿了。 老板娘用菜刀割下一绺头发,用红丝带细细扎好。阿巴,这个给我女儿,告诉她妈妈的心死了一半。 说完,总是笑脸迎客的老板娘抱着阿巴的腿,跪在地板上放声大哭。 阿巴紧紧攥住那绺头发,说:唉,我又勾起大家的伤心事了。 阿巴说:放心吧,我要让他们好好的,他们会知道亲人都在想着他们。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 一共十二辆小面包车坐得满满当当。 他们一直把他送
19、到汽车站。 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 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 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 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云中村的全体移民送阿巴归乡。送云中村的祭师回乡。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0、,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写“二十多年前,马就从云中村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与第一段中云丹把两匹马牵来形成对 照,从侧面表现了仁钦买马的辛苦和对舅舅的想念。 B.阿巴听到外甥仁钦在电话中说瓦约乡没有马的事情后, 还是执拗地要仁钦给他准备两匹马; 电话挂断后, 又说仁钦在骗他,足见阿巴是个不讲道理的人。 C.总是笑脸相迎的老板娘,在托阿巴给女儿带一绺头发时,突然跪在地板上放声大哭,这种失态其实是一 种宣泄,表明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让老板娘压抑痛苦。 D.小说前半部分写阿巴给仁钦打电话要马,表明要回云中村的态度;后半部分写阿巴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 户人家中捎带给亡灵的东西,表现灾后人们的内心创伤。
21、8.小说是如何塑造祭师阿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中现在与过去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宋世景,广平人,河南尹翻之第三弟也。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与弟道玙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 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举秀才 ,对策上第,拜国子助教,迁彭城王勰开府法曹行参军。勰爱其才学,雅 相器敬。高祖亦嘉之。迁司徒法曹行参军。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转尚书祠部郎。 彭城王勰毎称之曰:“宋世景精识,尚书仆射才也”。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
22、之。世景既才长从政, 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频为左仆射源怀引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十有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 允。迁徙七镇,别置诸戍,明设亭候 ,以备北虏。怀大相委重。还而荐之于世宗曰:“宋世景文武才略, 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任之以机要,终不减李冲也。”世宗曰:“朕亦闻之。”尚书令、 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共荐世景为国子博士,寻荐为尚书右丞。王显与宋弁有隙, 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远庆先为 苑陵令,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 ,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 日之后,
23、终不相舍。”而远庆行意自若。世景绳之以法,远庆惧,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威,莫不改肃。 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 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尝有一吏,休满 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 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头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坐弟道玙 事除名。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酸感行路,形容毁悴,见者莫不叹愍。岁余, 母丧,遂不胜哀而卒。世景尝撰晋书,竟未得就。 (节选自魏书宋世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坐于厅事
24、/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 人密语/ B.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 人密语/ C.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 人密语/ D.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 人密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秀才,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这里指优秀人才,与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B.亭候,本指监
25、视敌人的岗亭。后用以代指食禄于乡、亭的爵位名称,文中即为此意。 C.下车,古代可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任职。 D.休满,指官员休假结束。官员的休假也称“休沐”,当时有“每五日休沐”的规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景才学渊博,引起多人重视。他闭门苦读,广泛涉猎,尤其精通经书的义理;族兄宋弁很看重他,彭 城王勰也赏识他的才学,就连高祖也赞美他。 B.世景明晓刑理,多被委以重任。台中的疑难案件,右仆射高肇常常托付他办理;左仆射源怀也多次推荐 他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处理官员升降赏罚一事。 C.世景整顿吏治,声威震动一方。他在担任荥阳
26、太守时,竟然将收受贿礼、百姓深以为害的郑远庆绳之以 法,当地一时吏治肃然,官僚不敢再为非作歹。 D.世景兄弟友爱,世人为之感动。他虽因弟弟道玙的事情受连累被除名,但弟弟死后,哭声哀切,伤心过 度,以致形容枯槁,看见的人无不叹息怜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 (2)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日之后,终不相舍。” (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汉高庙闲眺 韦庄 独寻仙境上高原,云雨深藏古帝坛。 天畔晚峰青簇簇,槛前春树碧团团。 参差郭外楼台小,
27、断续风中鼓角残。 一带远光何处水,钓舟闲系夕阳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立足于汉高庙这一特定的历史古迹,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感怀。 B.“高原”写出了汉高庙的位置,“仙境”“云雨”则渲染了汉高庙幽静冷清的氛围。 C.诗歌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视觉描绘郭外楼台,下句从听觉摹写鼓角残声。 D.尾联运用移步换景法,写诗人闲坐于夕阳下的钓舟中,以此抒发自己的闲适舒缓之情。15.请从“清词丽 句”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 ,
28、”两句,描绘了山间早晚晴阴烟云变化之景。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从万物和人生永恒的角度来宽解友人,表现了诗 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扇子的用途最初不是扇风,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仪仗 扇”。到了西汉,扇子用以纳凉消暑在民间渐成风尚。 伴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渐形成,( )。杜牧有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而在扇面上作画,宋代盛况空前。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29、,南宋都城临安的夜 市,就有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题材以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文名句为主。在我国戏曲史上,有 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扇子有关,如红楼梦包公案等;有许多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 扇檀香扇等。如今,扇子还是戏曲、舞蹈等演出的道具。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扇 子的制作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民间普及的有竹扇、蒲扇、草扇、葵扇等,五花八门。其中苏州檀香扇、 杭州绫绢扇、广东新会火画扇、四川自贡竹丝扇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扇。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 友选用的缘故,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俯拾即是的扇谜。“合起像把尺,展开如半月”“有风我不 动,一动我有风”这些谜语朴素自然、富
30、有生活情趣。小小一把扇,蕴藏着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文化神 韵。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最有特色的当为唐宋时期的“扇诗”和“扇画” B.其中唐宋时期的“扇画”和“扇诗”最有特色 C.“扇诗”和“扇画”是唐宋时期最有特色的 D.“扇画”和“扇诗”的特色在唐宋时期最有代表性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扇子被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的缘故,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俯拾即是的扇谜。 B.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的缘故,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扇谜。 C.由于扇子被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
31、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扇谜。 D.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俯拾即是的扇谜。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这些谜语朴素自然”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 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B.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锡火锅、大铜钱、烟袋嘴反正家里边一丢了东西,就说有二伯偷去了。 C.“你和润生是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 D.仙草又忍不住说了孩子落草时有百灵子叫的事, 嘉轩背抄着手在脚地上踱步, 沉吟着: “百灵百灵 白灵白灵就是灵灵儿
32、娃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血管里并没有所谓的垃圾、 毒素, 。 代谢废物是人体新陈代谢时产生的自然产物, 正常情况下, 会随着血液运输到特定的排泄器官,最终排出体外,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也不会诱发 三高。堵塞血管的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营养物质脂类,血脂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身体对脂类物质的代谢 出了问题。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必要时还要配合药物治疗,防止血 管堵塞。其实, 。对健康人来说,人体本身就有强大的排毒能力。只要肝、肾等器官正常运转,就 不用担心毒素对我们的伤
33、害,也就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方式来排毒。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11 月 8 日,2019 世界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世界物联网操作系统上线启动。世界物联 网研究院连接操作系统研究所所长沈东表示,世界物联网操作系统主要解决物联网连接设备问题,该操作 系统可赋能各个领域,支持社会化组网,可任意按需组网,组网过程实现了所有物联网数据的交互。 四、写作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就辉煌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尤其喜 欢爬山、骑车、赛艇等,直到老年,
34、还坚持不懈,人们称他为“老年运动家”。 建筑学界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在清华求学期间,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 厚兴趣,还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被同学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除了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打乒乓球网 友们纷纷点赞: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育华学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既有所专,而又多 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0 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
35、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9 分) 1.(3 分)A 2.(3 分)A 3.(3 分)D (二)(12 分) 4.(3 分)D 5.(3 分)B 6. (6 分) 积极落实 巴黎气候协定 , 彰显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也给其他国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向世界提供气候治理公共产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借助“一 带一路”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为其他国家参与气候治理,提供经验和帮助。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三)(15 分) 7.(3 分)B 8.(6 分)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
36、人物的身份,如临行前穿上藏袍,移民们向阿巴表达悲伤的动作等,表明了 他是藏族祭师的身份;用个性化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阿巴与外甥干部的交谈,交 谈后阿巴的矛盾心理,表现出他归乡心切和浓重的乡愁;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的状态,如临别时村 人们歌唱的场景,烘托出阿巴回乡履行祭师职责举动的神圣、悲壮。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 分) 能将现在灾民们居住的移民村与消逝的云中村联系起来,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既能表现政府 对地震后灾民的统一安置和干部对灾民的解忧济困,又能表现当下灾民们难以抹去的创伤记忆,使主题内 蕴更刻;能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层面关照祭师阿巴的心
37、灵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19 分) 10.(3 分)C 11.(3 分)B 12.(3 分)B 13.(10 分) (1)(5 分)世景既才干擅长处理政务,(又)加上他向来做事勤勉不懈怠,同时担任几个官署的职务, 都有很突出值得称颂的政绩。 译出大意给 3 分;“长”“夙”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世景)召请(郑远庆)对他说:“我与你亲近,应当宽容。我没来之前(的事情),一概 不追究你,今日以后,你的事我全都不会丢开。” 译出大意给 3 分;“假借”“一”两处
38、,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二)(9 分) 14.(3 分)D 15.(6 分) 通过色彩的搭配与组合,构成明丽的画面选用“晚峰”“春树”“远光”“夕阳”等意象,色彩上 形成对比,使得景物在苍凉中透出几分亮色。使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用“簇簇” “团团”,凸显“青” “碧”色彩的浓重与生机,给人润泽晕染之感。以清新的笔调,进行传神的描绘。运用白描的手法,简 练勾勒,描绘出自然景物的清新秀丽。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6 分) 16.(6 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自其
39、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3 分)A 18.(3 分)C 19.(3 分)B 20.(6 分) 示例: 有的只是人体正常的代谢废物 代谢废物既不会堵塞血管 人体不需要排毒 写出一处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5 分) 关键信息:2019 年 11 月 8 日;世界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世界物联网操作系统上线启动;主要 解决物联网连接设备问题。 每答对 1 点给 1 分;整体句意通畅,字数合乎要求给 1 分。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