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详细解答)

    • 资源ID:138894       资源大小:430.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详细解答)

    1、以下健身项目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仍较适合健身的是( ) A俯卧撑 B引体向上 C深蹲 D拉弹簧拉力器 2 (3 分)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提出光子的概念 B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 C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D大量电子通过双缝后到达屏上,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 II(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共分,共 1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

    2、全的得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分,有选错的得 0 分)分) 3 (4 分)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大于 82 的原子核都具有放射性 B原子核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C核反应中的减小质量转化成了原子能 D 射线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来的 4 (4 分)如图所示,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用频率为 v 的单色光照射阴极 K 时,能发 生光电效应,并测得遏止电压为 U若用上述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 n2 的激发态的氢原 子,恰能使氢原于跃迁到 n6 的激发态,已知电子的带电荷量为 e,真空中的光速为 c, 普朗克常量为 h,氢原子在能级 n 上的能量 En与基态的能量

    3、E1满足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2 页)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hveU B阴极 K 的极限频率为 v C氢原子基态的能量为 D氢原子的能级从 n3 跃迁到 n2 时发射出光的波长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60 分)分) 5 (8 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时,小车运动时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测出的盘和重物所受 的总重力。在调节木板倾斜角度以平衡摩擦力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 )将 纸带固定在小车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不需要将连接小车与盘的细绳绕在定 滑轮上。 (2)利用图乙所

    4、示的装置实验时,黑板擦可以同时控制两个小车的运动:拾起黑板擦, 两个小车同时开始运动,按下黑板擦,两个小车同时停下来。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 系”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多选) A小车的质量 B盘与重物的质量 C小车运动时间 D小车运动位移 (3)两种方案都采用改变托盘中砝码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方案必须选取单个质量尽量小的砝码,如 5 克/个 B图甲方案可以选取单个质量较大的砝码,如 50 克/个 C图乙方案必须选取单个质量尽量小的砝码,如 5 克/个 第 3 页(共 12 页) D图乙方案可以选取单个质量较大的砝码,如 50 克/个 (4)图乙方案的实验中获得的

    5、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的质量约为 200g。用下面的 图象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可以完成实验的是 。 实验次数 小车 拉力 F/N 位移 x/cm 1 0.1 23.36 0.2 46.51 2 0.2 29.04 0.3 43.63 3 0.3 41.16 0.4 54.80 0.4 36.43 0.5 45.56 6 (8 分) 某同学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电路如图 (a) 所示。 (1)该小组分配到的器材,有电流表 A:量程 00.6A(内阻约 0.125) ,电压表 V: 量程 03V(内阻约 3k) ,两个由相同电阻丝绕制而成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

    6、为 5、 20, 开关和导线若干。 但变阻器阻值标签模糊, 无法识别。 则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图 (b) , 本实验应选择的变阻器是 。 A甲为 5,选择甲 B甲为 20,选择甲 C乙为 5,选择乙 D乙为 20,选择乙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 UI 图线如图(c)所示,由此得电池的电动势 E V, 第 4 页(共 12 页) 内阻 r (保留到小数点后 2 位) 。 (3)该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A电流表内阻不可忽略 B电压表读数不是滑动变阻器上的电压 C电流表读数不是干路电流 D电压表读数不是路端电压 第 5 页(共 12 页) 2020 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考物理一模试

    7、卷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I(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24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3 分)以下健身项目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仍较适合健身的是( ) A俯卧撑 B引体向上 C深蹲 D拉弹簧拉力器 【分析】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不再受到重力作用,依靠克服重力实现健身的运动不 起作用。 【解答】解:A、俯卧撑时,是靠不断克服自身重力,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

    8、,由于太空舱 内处于失重状态,故 A 错误。 B、引体向上,是靠不断克服自身重力,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由于太空舱内处于失重状 态,故 B 错误。 C、深蹲过程中,是靠不断克服自身重力,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由于太空舱内处于失重 状态,故 C 错误。 D、拉弹簧测力计过程中,是手臂的力使弹簧发生形变,实现锻炼身体的作用,弹簧形变 的弹力与失重无关,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理解重力和弹力的概念,明确太空中是一个失重的状态,可解答此题。 2 (3 分)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提出光子的概念 B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 C

    9、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第 6 页(共 12 页) D大量电子通过双缝后到达屏上,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比如:德布罗 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解答】解: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量子理论的观点,提出了 能量子的概念,故 A 不正确; B、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故 B 不正确; C、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等思想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 的猜想,故 C 正确; D、大量电子通过双缝后到达屏上,一定可以出现干涉条纹,因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故

    10、 D 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粒二象性,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 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 II(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共分,共 1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分,有选错的得 0 分)分) 3 (4 分)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大于 82 的原子核都具有放射性 B原子核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C核反应中的减小质量

    11、转化成了原子能 D 射线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来的 【分析】 (1) 射线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 合在一起而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 射线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 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即 粒子。 射线是原子核在发生 衰变和 衰 变时产生的能量以 光子的形式释放。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是原子核自身决定的; (2)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3)核反应的过程中质量数及电荷数均守恒;但由于不同的核子平均质量不同,所以产 生了质量亏损;从而产生了核能; (4) 衰变产生的电子不是核外电子跑出来的,而是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产生 的。 【解

    12、答】解:A、在自然界中,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原子核都具有放射性,故 A 错误; 第 7 页(共 12 页) B、结合能是所有分子之间的能量,不能反映原子核的稳定性;只有比结合能大才能说明 原子核稳定,故 B 错误; C、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不是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概念根本不同, 当发生质量亏损时,质量只是以光子形式发射出去,故 C 错误; D、 根据 衰变的特点可知, 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从而放出电子的 过程,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核能,射线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4 (4 分)如图所示,在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中,用频率为 v

    13、的单色光照射阴极 K 时,能发 生光电效应,并测得遏止电压为 U若用上述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 n2 的激发态的氢原 子,恰能使氢原于跃迁到 n6 的激发态,已知电子的带电荷量为 e,真空中的光速为 c, 普朗克常量为 h,氢原子在能级 n 上的能量 En与基态的能量 E1满足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hveU B阴极 K 的极限频率为 v C氢原子基态的能量为 D氢原子的能级从 n3 跃迁到 n2 时发射出光的波长为 【分析】 (1)根据遏止电压,结合动能定理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根据光电效应方 程求出阴极 K 的逸出功和极限频率; (2)根据吸收的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

    14、级差,求出氢原子处于基态的能量; (3)根据算出氢原子的能级从 n3 跃迁到 n2 时的能力差,根据 算 出发射出光的波长。 【解答】解: 第 8 页(共 12 页) AB、由题知,遏止电压为 Uc,根据动能定理有:eU0Ekm,得最大初动能为 Ekm eU,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有:EkmhvW0,解得阴极 K 的逸出功为 W0hv EkmhveU,极限频率为 v0v,故 A 错误、B 正确; C、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 n2 的激发态的氢原子,恰能使氢原于跃迁到 n6 的激发态, 根据,可知 n2 的能量为 E2,n6 的能量为 E6, 因为 hvE6E2E1, 所以,故 C 正确; D、氢

    15、原子的能级从 n3 跃迁到 n2 时, E3,E2, EE3E2(hv)hv, ,故 D 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电效应和能级跃迁的综合运用,知道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 系,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知道能级跃迁辐射或吸收的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60 分)分) 5 (8 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时,小车运动时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测出的盘和重物所受 的总重力。在调节木板倾斜角度以平衡摩擦力时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 )将 纸带固定在小车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

    16、位孔,不需要将连接小车与盘的细绳绕在定 滑轮上。 (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实验时,黑板擦可以同时控制两个小车的运动:拾起黑板擦, 两个小车同时开始运动,按下黑板擦,两个小车同时停下来。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 系”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BD (多选) 第 9 页(共 12 页) A小车的质量 B盘与重物的质量 C小车运动时间 D小车运动位移 (3)两种方案都采用改变托盘中砝码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A图甲方案必须选取单个质量尽量小的砝码,如 5 克/个 B图甲方案可以选取单个质量较大的砝码,如 50 克/个 C图乙方案必须选取单个质量尽量小的砝码,如 5 克/个 D图乙

    17、方案可以选取单个质量较大的砝码,如 50 克/个 (4)图乙方案的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的质量约为 200g。用下面的 图象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可以完成实验的是 C 。 实验次数 小车 拉力 F/N 位移 x/cm 1 0.1 23.36 0.2 46.51 2 0.2 29.04 0.3 43.63 3 0.3 41.16 0.4 54.80 0.4 36.43 0.5 45.56 第 10 页(共 12 页) 【分析】 (1)要平衡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以及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需要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上; (2)根据控制变量法和 xat2分析解答; (3)甲乙方案中拉

    18、力要小于重力,则其中要求托盘和砝码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4)根据控制变量法和 xat2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利用图甲实验时,测出的盘和重物所受的总重力近似等于小车运动时 所受的拉力,所以实验时需要将纸带固定在小车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来平衡小 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以及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需要保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拉力,即改 变盘与重物的质量;由 xat2可知在运动时间相同时,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则需要 测量小车的位移,故选:BD; (3)甲乙中都采用改变托盘中砝码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但因托盘和砝码有向下 的加速度,则其绳

    19、子的拉力要小于托盘和砝码的重力,会引起实验误差,而减小加速度 值可以减小误差,则都必须选取单个质量尽量小的砝码,如 5 克/个。则 AC 正确、BD 错误;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需要保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拉力,实验 中两个小车的质量相同,拉力不同,位移不同,由 xat2可知在运动时间相同时,加 速度与位移成正比,所以只要知道拉力与位移的关系就知道了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图象 中需要记录两个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故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需要; (2)BD、 (3)AC、 (4)C。 【点评】只要真正掌握了实验原理就能顺利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而实验数据的处理都与 第

    20、 11 页(共 12 页) 实验原理有关,故要加强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6 (8 分) 某同学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电路如图 (a) 所示。 (1)该小组分配到的器材,有电流表 A:量程 00.6A(内阻约 0.125) ,电压表 V: 量程 03V(内阻约 3k) ,两个由相同电阻丝绕制而成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为 5、 20, 开关和导线若干。 但变阻器阻值标签模糊, 无法识别。 则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图 (b) , 本实验应选择的变阻器是 C 。 A甲为 5,选择甲 B甲为 20,选择甲 C乙为 5,选择乙 D乙为 20,选择乙 (2) 根据实验数据,

    21、 画出 UI 图线如图 (c) 所示, 由此得电池的电动势 E 1.35 V, 内阻 r 1.34 (保留到小数点后 2 位) 。 (3)该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C 。 A电流表内阻不可忽略 B电压表读数不是滑动变阻器上的电压 C电流表读数不是干路电流 D电压表读数不是路端电压 【分析】 (1)由已知条件根据电阻定律判断两个滑动变阻器规格,根据方便原则选择实 第 12 页(共 12 页) 验所用滑动变阻器; (2)在 UI 图象中纵轴截距等于电源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电源内阻; (3)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实验误差。 【解答】解: (1) 两个由相同电阻丝绕制而成的滑动变阻器, 说明电

    22、阻丝电阻率相同、 横截面积相同, 由图可知甲的电阻丝长度大于乙的电阻丝长度,根据电阻定律 R,可知甲的电阻为 20,乙的电阻为 5,由于一节干电池的电阻约为 1,为了便于调节,滑动变阻器应选 阻值较小的乙,故 ABD 错误,C 正确; (2)在 UI 图象中纵轴截距等于电源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电源内阻,由图象可 知,电源电动势: E1.35V; 电源内阻为: r|1.34; (3)根据实验原理图可知,造成实验系统误差的原因是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导致电流表测 得电流偏小,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 (1)C; (2)1.35;1.34; (3)C。 【点评】本题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考查了实验器材 选择、求电源电动势与内阻和误差分析等问题,电源的 UI 图象与纵轴交点坐标值是电 源电动势图象斜率的绝对值是电源内阻。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详细解答))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