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4课时练习七》导学案
-
资源ID:139378
资源大小:910.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4课时练习七》导学案
1、 1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课题:练习七 课型 : 复习课 课时:第 4 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33 页练习七。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 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学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
2、思路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纸片。 教法: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 教 师 复 备 栏 或 学 生 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 33 页练习七的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S B、H C、P D、Q 2、下列各种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2 3、下图是一些国家的国旗,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4 个 B、3 个 C、2 个 D、1 个 4、下列图形中:角、线段、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其中一定是轴对称 图形的
3、有( ) 。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5、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等边三角形 B 、正方形 C 、圆 D、 长方形 6、下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长方形 B、 平行四边形 C、 圆 D、 半圆 ( ) ( ) ( ) (三)1、引入课题: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 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 出示“练习七”第 7 题。 )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 准确的语
4、言进行表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 “练习七”的第 8 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 12 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 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 3 个钟面图。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 6 题。 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 2 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 3 所以应该是第 2 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 13 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 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
5、,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 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 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 14 题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监测达标)。 1、做一做。 (教材“练习七”的第 9 题。 ) 2、拼一拼。 (教材“练习七”的第 10 题。 ) 出示第 121 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 (教材“练习七”的第 11 题。 ) 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 形状。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根据图形填一填。 原图形向上平移了( )个格; 原图形向下平移了( )个格; 原图形向左平移了( )个格; 原图形向右平移了( )个格; 2、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画出向上平移 4 个格的图形,标上。 (2)画出向下平移 5 个格的图形,标上。 (3)画出向左平移 5 个格的图形,标上。 (4)画出向右平移 4 个格的图形,标上。 4 五、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