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140182       资源大小:265.2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1、第 1 页,共 16 页 2020 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45.0 分) 1. 在我国全民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居家隔离 B. 开窗通风 C. 喷药消毒 D. 佩戴口罩 2. 下列化学用语中对数字“3”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3:、360、 :3 2、 A. 中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B. 中表示分子的个数 C. 中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 中表示核外电子数 3. 下列有关广告词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矿泉水广告词-呈弱碱性,含

    2、钾、钙、钠、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元素 B. 某食品广告词-纯绿色,无化学物质,不含化学添加剂 C. 某化妆品广告词-我们专注自然护肤,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D. 某美容仪广告词-我们能将水分子变小 4. 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羊毛衫 B. 不锈钢 C. 蚕丝被 D. 尼龙绳 5. 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 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 顺序是( ) A. 甲乙丁丙 B. 丙丁乙甲 C. 丙乙丁甲 D. 乙丁丙甲 6.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学会归纳和发现具有规律性的知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则灭火就需要破坏这三个条件 B.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但一定都含有碳元素 C. 合金通常比原来的成分金属有更优的性能,但组成合金的除了金属也可能有非 金属 D.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7. 化学实验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 振荡没有加2的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气泡产生 B.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 氢气在空气中燃绕产生淡蓝色火焰,一段时间后发生爆炸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

    4、是( ) A.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 探究分之间有间隔 第 2 页,共 16 页 C. 将河水转化为纯净水 D. 验证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 9. 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制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及操作 A (3)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23) 加入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24) 加入过量2溶液,过滤, 蒸发结晶 D 2() 通入灼热的 CuO A. A B. B C. C D. D 10. 维生素2的化学式为2844,下列关于维生素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 含有 3个元素 C. 相对分子质量是 39

    5、6g D. H、O元素的质量比为 44:1 11. 如图为3的溶解度曲线,点 a、b在溶解度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对应溶液的质量分数是45.8% B. 将 b 点对应溶液降温到30,溶液的浓度不变 C. 欲使3溶液的状态从 b 点转化为 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降温 D. 某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其温度应大于30 12.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20 30 20 15 反应后质量/ 0 x y 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 4

    6、:1 B. + = 75 C. 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 x 的取值范围:0 30 13. 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农业 第 3 页,共 16 页 人体缺乏维生素 A 会引起夜盲症 人体缺碘或碘过量均会起甲状腺病变 农药有毒,应禁止施用农药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C.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环境 通过活性炭吸附可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糖类、油脂和水都是基本营养素 赤潮和水华, 是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象 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A. A B. B C. C D. D 14. 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工业上由钛铁矿(主要成份是钛酸亚铁3)制钛

    7、的 一种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钛酸亚铁中 Ti元素的化合价是+3 B. “氯化”过程中加入焦炭的目的是为了产生 CO进行后续反应 C. 由4 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D. 把钛厂、氯碱厂和甲醇厂组成产业链对环保有好处 15.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B. 用胃舒平主要成分 Al ()3治疗胃酸过多时胃液 pH 的情况 C. 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铜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D. 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第 4 页,共 16 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5.0 分) 16. “宏

    8、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1)如图 1 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Y是 _, =_,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_(写离子符号)。 (2)如图 2 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 题。 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填粒子名称),变化和变化的本质 区别是_。 上述变化过程中共有_种元素,共有_种物质。 17. 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基本视角, 如图是硫元素的 部分物质价类图。 (1)图中 Z的化学式为_; (2)治理含Y和CO的烟道气, 可以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X

    9、和某无毒的气体, 则治理烟道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3)煤的燃烧会排放 Y,在空气中形成酸雨,而2也会造成酸雨,反应原理是: 32+ 2 = 23+ ,该反应前后_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4)2与 Y 混合产生黄色固体,反应方程式为_。 (5)已知某酸脱去一分子的水,所剩下的部分称为该酸的酸酐,例如2就是碳酸 23的酸酐,则如图 6种物质中属于酸酐的是_(写化学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0 分) 18. 小文在整理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废液缸中液体颜色呈蓝色,缸底有固体。小文想探 究废液缸中有些什么物质, 老师告诉他废液缸中的物质是一个还原反应和一个中和 反应的残留

    10、物,于是小文做了如下探究: 第 5 页,共 16 页 请回答: (1)操作 A是_,“蓝色溶液 B”的溶质是_。 (2)“蓝色溶液 A”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3)废液缸中一定含有的物质为_。 (4)若“蓝色溶液 A“只含一种溶质,则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原“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为_ (写一个即可)。 19. 某校初三学生去西樵山春游,带回了几块石灰石样品。为了检测样品中碳酸钙的含 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进行测定(假 设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得数据如表: 甲 乙 丙 丁 均匀研磨后的石灰石样品质量 () 10.

    11、0 10.0 10.0 10.0 盐酸的质量() 20.0 30.0 45.0 50.0 剩余固体的质量() 6.0 4.0 1.0 1.0 试问答: (1)10.0样品与45.0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是否有剩余_ (填“是”或 “否”);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 (2)计算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画出10.0样品与50.0盐酸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盐酸的关系图。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0 分) 第 6 页,共 16 页 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选用 A 装置作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为_。 (2)实验

    12、室制取氧气,为了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为_。 (3)用 G 装置做磷在氧气中燃烧试验,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并振荡,冷却后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其原因是 _。 (4)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对2的性质进行探究,试验步骤如下: 步骤 1: 如图甲、 乙、 丙三个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容积均为 250mL, 分别收集满2, 图中 a 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用于测定烧瓶内压力的变化,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 85mL液体。 步骤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 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13、 步骤3: 利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定烧瓶内从开始加入液体至振荡结束后的气压变化, 得到如图 2 所示的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 1、2、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 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烧瓶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曲线 1 中 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_,导致 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 是_。 结合上述曲线 2、3 分析,除去2气体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选用石灰水,原 因是_。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学习了解碱盐的知识后, 到实验室做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小华实验:取223溶液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 现象; 小红实验:取 2mL稀盐酸于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滴入少

    14、量23溶液,马上观 察到有气泡产生。两人实验所用的23溶液、稀盐酸均相同,却观察到不同的 实验成象,他们为查明原因,进行了以下探究。 第 7 页,共 16 页 【查阅资料】 盐酸和23溶液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即: 反应 1:23+ = + 3(先)反应 2:3+ = + 2 + 2 (后) 3溶液与石灰水混合会变浑浊 (3)2可溶于水 【提出问题】小华实验没有观察到气体产生,是否只发生了“反应 1”呢? 【思考分析】要证明只发生了“反应 1”,需要证明3的存在,若只发生了 “反应 1”,则小华实验后的溶液中除了有3和 NaCl,还可能有过量的 23,而23对3的检验是有干扰的,设计实验时要考虑排

    15、除这个物 质的干扰。 【预计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预期 实验目的及反应方程式 步骤 1: 取少量小华实验后 的溶液于试管中, _ 如果溶液中有23,则 _ 验证是否含有23, 反应方程式为 _ 步骤 2 _ 如果小华实验后的溶液中有 3,则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3的存在,反 应方程式为 _ 【交流反思】小红实验与小华实验有不同现象的原因是_。 第 8 页,共 16 页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居家隔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喷药消毒,消毒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佩戴口罩没有新物质生

    16、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居家隔离、开窗 通风、佩戴口罩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 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B 【解析】解:A、中数字“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错误; B、中数字“3”表示分子的个数,正确; C、中数字“3”表示元素的化合价,错误; D、中数字“3”表示最外层电子数,错误; 故选:B。 本题考

    17、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 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 原子、 离子还是化合价, 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 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 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3.【答案】A 【解析】解:.洁净矿泉水中含钾、钙、钠、镁等多种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故 正确; B.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故错误; C.产品中物质均为化学成分,不存在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故错误;

    18、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分子是不能变小的,故错误; 故选:A。 A.根据矿泉水中含钾、钙、钠、镁等多种元素是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进行分析; B.根据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进行分析; C.根据产品中物质均为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的定义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 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4.【答案】D 【解析】解:A、羊毛衫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蚕丝被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尼龙绳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是合成

    19、纤维的一种,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 第 9 页,共 16 页 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5.【答案】D 【解析】解:只有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才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说明甲很不活泼,丁盐 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说明乙可以制取出丁,排 在丁的前面,丁比丙活泼,所以乙丁丙甲。 故选:D。 以游离态存在说明化学性质稳定,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

    20、说明乙比丁活 泼,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说明丁比丙活泼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金属活动性的比较方法, 只有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排在后面的金属 来 6.【答案】A 【解析】解:.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 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灭火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 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但一定都含有碳元 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合金通常比原来的成分金属有更优的性能,但组成合金的除了金属也可能有非金属, 如生铁中含有铁和碳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 所以它们的

    21、化学性质相同, 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措施来分析; B.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合金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金刚石与石墨的组成以及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 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7.【答案】B 【解析】解:A、振荡没有加2的过氧化氢溶液,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 法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在空气

    22、中燃绕产生淡蓝色火焰,一段时间后不会产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加2的过氧化氢溶液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 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答案】D 第 10 页,共 16 页 【解析】 解: A、 图中实验, 溶剂的量不同, 不能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

    23、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 了酚酞溶液中,不能探究分之间有间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小卵石和石英砂、纱布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 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实验设计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段时间后,U 型管液面左端上升,右边下降,可验证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故选 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B、根据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等用品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24、 D、根据 U型管液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 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 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B 【解析】解:A、CaO 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 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23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 蒸发除去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 正确。 C、24能与过量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

    25、新 的杂质(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O和2均能与灼热的 CuO 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 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 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 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 解: .维生素 2

    26、中, 碳、 氢、 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8 12): (1 44): 16 = 336: 44:1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维生素2中 H、O 元素质量比为 (1 44):16 = 11: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

    27、计算进行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1 页,共 16 页 11.【答案】D 【解析】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a点对应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45.8 145.8 100% = 31.4%,故 A错误; B、 将 b点对应溶液降温到30, 溶解度减小, 析出晶体, 溶液的浓度减小, 故 B错误; C、b 是70时的饱和溶液,c是70时的不饱和溶液,所以欲使3溶液的状态从 b 点转化为 c 点,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溶剂,故 C 错误; D、3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1.4%,所以某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其温度应大于30,故 D正确。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

    28、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液的质量 分数;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溶液的浓度、提纯晶体 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 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20 0) = 20,参加 反应的丁的质量为: (15 10) = 5, 则: 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 20: 5 = 4: 1,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 + 30 + 20 + 15 = 0 + + +

    29、 10,则: + = 75,正确; C.甲和丁是反应物,若 20时,则丙或不参与反应,或属于反应物,则只有乙是生成 物,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若反应中丙的质量不变,则 = 30 + 25 = 55;若丙的质量减少,则则 55;若丙 的质量增加,则 55,错误。 故选:D。 该题是一道图表数据结合题,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图表中乙待测出的数据,然后 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谁,因 此可判断反应类型以及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学会去伪存真, 挖掘出有效数据。 然后根据

    30、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 13.【答案】A 【解析】解:.人体缺乏维生素 A会引起夜盲症;人体缺碘或碘过量均会起甲状 腺病变,全部正确,符合题意; B.农药有毒,应合理施用农药;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还释放出氨气,所以铵 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不完全正确,不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但不能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糖 类、油脂和水都是基本营养素,不完全正确,不合题意; D.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象;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不完全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B.根据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1、方法来分析; C.根据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人体所需营养素来分析; D.根据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来分析。 第 12 页,共 16 页 本题适合用排除法来解答,只要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说法,可排除该选项。 14.【答案】D 【解析】解:A、在3中,因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所以钛的化合价 为0 (+2) (2) 3 = +4,故错误; B、 “氯化”过程中加入焦炭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四氯化钛, CO是产生的尾气, 故错误; C、 4在高温下与足量 Mg反应生成金属 Ti和氯化镁,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错误; D、将钛厂、氯碱厂和甲醇厂组成产业链的好处是各种物质可以充分得到利用,减少了

    32、 废物的排放,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根据反应的目的分析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反应类型特点来分析; D、根据流程图的信息来分析。 化学与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也就成了考查热点之一,在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5.【答案】C 【解析】解:A、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至过量,开始是铁 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置换出来的银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减小, 硝酸铜的质量不变,故开始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增大,当硝酸铜与铁反应完毕,硝酸铜的

    33、 质量分数为 0,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铝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不能最终使胃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铜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 硫酸铜,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反应完毕,铜元素的质量不再改变,故选项 说法正确; D、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氯酸钾逐渐分解,则固体质量减小,二 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反应完,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选 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的现象与图象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6.【

    34、答案】Na 7 ; 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2 3 【解析】 解: (1)由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可知, Y是 Na;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可知, = 9 2 = 7, 最外层电子数是 7, 大于 4, 易得到一个电子, 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 ;。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没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变化和变化的本 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共涉及两种原子,宏观上共两种元素,由物质的构成可知, 共有三种物质。 故答案为:(1); 7; ;。 (2)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2,3。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分析 Y,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

    35、数分析 X 的值;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元素、物质的种类。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 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 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第 13 页,共 16 页 17.【答案】3 2+ 2 ; 催化剂 + 22 (或氮) 22 + 2 = 3 + 22 2、 3 【解析】 解: (1)由图示可知, Z是一种氧化物, 其中硫元素显+6价, 因为氧元素显2价, 所以 Z的化学式为3;故填:3; (2)是氧化物,其中硫元素显+4价,所以 Y是二氧化硫,X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是单质硫,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

    36、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硫和二氧化碳,故填: 2+ 2 ; 催化剂 + 22; (3)在化学反应32+ 2 = 23+ 中,氮元素由+4价变成+5价和+2价,氢元 素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填:(或氮); (4)是二氧化硫,2与二氧化硫混合产生黄色固体-硫,同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2 + 2= 3 + 22;故填:22 + 2= 3 + 22; (5)23脱去一分子的水,所剩下的部分是2;24脱去一分子的水,所剩下的部 分是3,所以2、3属于酸酐;故填:2、3。 (1)根据物质的种类以及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种类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

    37、析; (4)根据物质的种类以及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5)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本题考查硫其化合物性质的综合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中等,正确提取图 象信息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 综合应用能力。 18.【答案】 过滤 硫酸铜、 硫酸 2+ 23= 2 +(3)2 铜、 氧化铜、 氯化铜 ()2+ 2 = 2 + 2 2 + ; 高温 2 + 2 【解析】解:(1)操作 A是过滤,“蓝色溶液 B”的溶质是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 故填:过滤;硫酸铜、硫酸。 (2)“蓝色溶液 A”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铜,说明

    38、溶液中含有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3= 2 +(3)2。 故填:2+ 23= 2 +(3)2。 (3)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后形成蓝色溶液和红色固体,说明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硫 酸铜和水,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铜形成红色固体,废液缸中一定含有的物质为铜、氧化 铜、氯化铜。 故填:铜、氧化铜、氯化铜。 (4)若“蓝色溶液 A“只含一种溶质,则原“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 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 = 2 + 2; 原还原反应可以是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 ; 高温 2 + 2。 故填:()2+ 2 = 2 + 2;2

    39、 + ; 高温 2 + 2。 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铜; 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第 14 页,共 16 页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 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否 90% 【解析】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每 10g 的稀盐酸能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2g。则 10.0样品与45.0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没有剩余; 由丁的数据可知,杂质的质量为1.0,10.0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0 1.0 = 9.0

    40、,碳酸钙质量分数是: 9.0 10.0 100% = 90%。 (2)设45.0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y 3+ 2 = 2+ 2 + 2 100 73 44 9.0 x y 100 9.0 = 73 44 解得: = 6.57 = 3.96 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6.57 45 100% = 14.6%, 答: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是14.6% (3)由上述数据可知,10.0样品与50.0盐酸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盐酸的关系 图为: 故答案为:(1)否; 90%。 (2)14.6%。 (3)见上图。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10.0样品与45.0盐酸充分反应后,盐

    41、酸是否有剩余,分析杂 质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完全反应的认识,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 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0.【答案】23 ; 2 2 + 32 B E或 F 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而且氢氧 化钠溶液也吸收了生成的25,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片被吸附在瓶 口 2 + 2= 23+ 2 2溶于水, 瓶内气体减少, 故压强变小 振荡 由 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 饱和石灰水中含有的氢氧化钙少, 故吸收的2也少; 但 NaOH 的溶解度大,故氢氧化钠溶液中所

    42、含溶质多,吸收的2也更多 【解析】解:(1)装置 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且试管口处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 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故填:23 ; 2 2 + 3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了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第 15 页,共 16 页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 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 故填: B; E或 F; (3)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而且氢氧化钠溶液也吸收了生成的25,使瓶内压强小 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片被吸附在瓶口,因此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故填:磷燃 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 而且氢氧化钠溶

    43、液也吸收了生成的25, 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 所以玻璃片被吸附在瓶口; (4)烧瓶丙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2 + 2= 23+ 2; 曲线 1 变化幅度最小,则是装置甲,BC 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振荡烧瓶使二氧化碳反应的速率加快,气体的体积变小,导致压强变小,所以导致 CD 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振荡; 故填: 2溶于水, 瓶内气体减少, 故压强变小; 振荡; 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饱和石灰水中含有的氢氧化钙少,故吸收的2也少;但 NaOH的溶解度大, 故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多, 吸收的2也更多,所以除去2气 体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选用石灰水;

    44、故填: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饱和石灰水中 含有的氢氧化钙少,故吸收的2也少;但 NaOH 的溶解度大,故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 溶质多,吸收的2也更多。 (1)根据实验装置确定制取气体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实验要求、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制取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 集方法; (3)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压强的变化原因来分析; 根据图象信息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气体的制备,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 21.【答案】加入2溶液 白色沉淀 23+ 2= 2 + 3 取步骤 1 溶液继续加入2溶液至没有沉淀产生,再取上层清液加入石灰水 23+ ()2= 23+ 3 +2 小红的实验相当于是盐酸过量,所以反应 1、2 都发生了,马上就看到了气体产生;小华的实验是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所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h****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