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试卷单元检测试卷(二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 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近代”“英国人民”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判断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 订的南京条约 ,故 A 项正确。 2在近代,仁记洋行(下图)是天津最有名的英商实业,它进驻天津应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
2、条约签订后 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黄埔条约签订后 答案 C 解析 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因此答案为 C 项。 3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 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 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反映出( ) A普通民众缺乏国家民族的意识 B普通民众早已习惯于隔岸观火 C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 D清政府与民众没有相同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国人对外国侵略的冷漠,说明当时国人并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是对中国的 侵略战争, 民族意识不是很强, A
3、 正确; 鸦片战争是近代最早的西方侵略中国的战争, 故“早 已习惯于隔岸观火”表述错误,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 战”,排除 C;在外来侵略面前,政府和民众是有相同的利益的,排除 D。 4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 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1851 年 1865 年 苏州府 657.1 万 228.9 万 江宁府 452.9 万 108.7 万 镇江府 247.5 万 51.9 万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A 解析 表格显示 18511865 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以南京为中心
4、,活动 于苏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的递减,故 A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局限于北京地区, 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位于黄海和辽东半岛地区,故 C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于 京津地区,故 D 项错误。 5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 182 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 起家身 份 进士 武进士 举人 武举 贡生 生员 末弁 无功名 合计 人数 8 1 10 3 7 31 5 117 182 晋升身 份 大学士 总督巡 抚 布政、 按察使 布政 使 提督、 总兵 提督 同品 中等文武官员以 下及未授职 合计 人数 2 25 17 5 37 10 86 182 A.阶层
5、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往常的科举,说明阶层流动方式有 悖传统,故 A 正确;“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 现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故 D 错误。 故选 A。 6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 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实现了
6、社会的公正 答案 C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显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农民所想要的结 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正确;该制度违背历史潮流,A 错误;B 与材料主旨相反; D 项公正说法绝对。 7“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 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该状况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取得了(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协办定关税权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之间进行侵略权益的分享,一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其他列强们也自动 获得,这属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内容,选 B 是符合题意。 81894 年 11 月纽约世界报谴
7、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 兽。”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1894 年 11 月”“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可知,是 指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批评,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都发生于 20 世纪,故排除。 91900 年 6 月,上海字林西报发表消息称东南各省督抚照会各国领事,表示无论北省 有何举动, 东南各省必当保护各国官商, 而各国不得调动
8、军队到东南各省。 这表明当时( ) A民主革命风潮波及南方各省 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列强势力范围大致划定 D地方可以越过中央进行外交 答案 B 解析 题干所提的时间信息“1900 年 6 月”,这时八国联军已经开始侵华,民主革命风潮已 经出现,但是并没有波及南方各省,故 A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强的势力范围在此前 早已划定,故 C 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信息直接反映了地方官员与外国领事之间的外交活 动,题干中的“表明”需要透过这一现象看到本质问题,故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 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两段
9、历史的分界点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此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广泛传播,B 正确;A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始;C 是思想启蒙运动;D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1下表是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各地兵变统计表。该表说明( )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时间 兵变次数 民国元年 28 民国五年 24 民国九年 19 民国二年 4 民国六年 17 民国十年 11 民国三年 13 民国七年 8 民国十一年 45 民国四年 3 民国八年 7 合计 179 A.辛亥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稳定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0、C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D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不断 答案 A 解析 表格中的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各地兵变不断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稳 定,故选 A。 12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中写道:在山东威海卫,“人民对北京的政治,丝毫不感兴趣,总 统上升到皇帝这事,一点也打不动他们”。这说明( ) A民众无视已有的民主权利 B政治变革保持了社会稳定 C辛亥革命脱离了中国实际 D辛亥革命失败存在必然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下层民众对政治变革的冷漠,这是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社会动员的 结果,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深入地改造中国社会而走向失败的必然性,故 D 项正确。 13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 “省
11、城各学校之学生, 各执小旗, 书讨卖国贼等字, 奔走呼号 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章宗祥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 领捉拿 19 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各校一齐罢课,以救在狱之学生。”该日记写于 ( ) A1919 年 5 月 B1927 年 4 月 C1937 年 7 月 D1945 年 5 月 答案 A 解析 依据“驻日公使章宗祥将青岛私卖于日本”“各校一齐罢课, 以救在狱之学生”可知, 该日记写的是发生在 1919 年 5 月 4 日的五四运动,A 项正确。 14.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 “苏俄”“工
12、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人民解放战争蓬勃开展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很少 有军人与妇女参与,故 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期间 展开的, 与漫画中的“苏俄”“学生”等信息不符, 故 C 项错误; 1946 年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与“苏俄”和“学生”等没有太大关系,故 D 项错误。 15某学者认为“在这十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市,一在广州,可是两方 所能控制的区域都极为有
13、限。”下列事件中,发生在“这十年期间”的有( )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国民革命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北京的中央政府指的是北洋政府,组建于 1912 年;在广州的是 广州国民政府,组建于 1925 年;辛亥革命爆发于这两个政府组建之前,所以发生在“这十年 期间”的事件不可能有辛亥革命,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 16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判断,1934 年中国共产 党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 B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C日本侵占东北,中国
14、共产党撤出东三省 D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失去外援 答案 B 解析 根据“1934 年”可知是红军长征的时间, 党内“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被迫长征,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故 B 正确;A 是 1927 年,C 是 1931 年,D 是 1935 年, 三者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27 年,毛泽东“因军事机会主义而在中共中央里落选”。“军事机会主义”主要 是指毛泽东( ) A将革命的力量转向农村 B进攻长沙遭受重大挫折 C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 D在反“围剿”中指挥不力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1927 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带领部队走向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 围城
15、市的革命道路, 被一些坚持城市中心道路的党内人士认为是“军事机会主义”, 故选 A。 181928 年召开的中共六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国民党的各个派别都 是一样的反革命。这一观点表明( ) A大会仍未肃清“左”倾思想 B中共着力纠正“左”倾思想 C中共认清了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D大会纠正了右倾主义路线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当时仍存在“左”倾思想,故 A 正确,B 错误;这次大会未正确分析民族资 产阶级,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与动力,故 C 错误;这次大会存在着“左”倾思想,不是纠正 右倾主义路线,故 D 错误。 19“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16、首战平型关,威名 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 ) A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B长征时期红军的艰苦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英勇抗战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答案 C 解析 “首战平型关”指的是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所以这段歌词描述 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英勇抗战。故选 C。 20下列三个纪念馆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林则徐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 谢晋元纪念馆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鸦片战争 D抗击日本 答案 B 解析 林则徐、邓世昌和谢晋元均是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故 B 正确。 21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
17、安, 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外国人涌入延安,更多表达的是对中共抗战的一种同情、敬意、支持,说明中共 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 项正确; 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不符合材料主旨, A 项错误;“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国际友人同情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C 项错误。 22 歌词“除军阀, 兄弟联手为统一; 恨独裁, 武装反抗在八一; 抗外侮, 摒弃前嫌共对敌” 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
18、关系。上述歌谣中没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D 解析 “除军阀”指北伐战争,“抗外侮,摒弃前嫌共对敌”指抗日战争,“武装反抗在八 一”是南昌起义,故 A、B、C 与材料相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民解放战争,故选 D。 231947 年 2 月 10 日,下表为上海大公报对 586 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主要说明( ) A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19、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答案 D 解析 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不能说明调查结果如何,故 A 项错误;1947 年 2 月中国内 战已经爆发,而且材料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 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 B 项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 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 C 项错误。 24下图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誓师大会上,指战员们高呼口号“打过长江去”!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避免内战” 答案 B 解析 解题关键是
20、紧扣图中信息:标语“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和“誓师大会上,指战 员们高呼口号打过长江去!”,据此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之前,B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 3 个小题,其中第 25 题 20 分,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8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位于外滩 33 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 19 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 1873 年。 材料二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上海租 地章程 :“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
21、 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这片英人居住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英租界。 材料三 同治元年(1862 年),英领事致上海道函中有: “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xi ,官署)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 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 材料四 比如,对于笞杖这一中国传统刑罚,会审公廨在外国陪审官的影响下,使用就比较 谨慎,从 1878 年 4 月 1 日到 1880 年 7 月 31 日的 28 个月中,仅在 47 个案件中责打人犯。会 审公廨还变通枷号的办法,减轻木枷重量,将示众地点选在可避风雨之处,并允许受刑者回 家吃饭、睡觉,第二天早饭后再重新枷号。这些都是在矛盾中变通、调
22、适的结果。会审公廨 规定适用西方律师辩护制度,无论民事、刑事案件,华人都可以聘请律师辩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栋建筑是英国驻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吗?说明判断理 由。(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驻上海领事试图从清朝获得哪些权利?谈一谈英国人获得此权 利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 分) (3)根据材料四,会审公廨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相比,有哪些进步?(6 分) 答案 (1)不是最早的。 理由:1842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并有可能派驻领事。 (2)权利:划定租界;设置领事法庭(领事裁判权)。 影响: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司法主权;租界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23、;同时也成为了解西方世 界的窗口,(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3)进步:谨慎使用笞杖;变通枷号(减轻木枷重量);适用西方律师辩护制度等。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 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 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 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 “代表新文明之
24、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 于是, 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 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 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 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 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
25、略中 国的态度是什么?(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日 两国的影响。(8 分) 答案 (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 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甜头”: 马关条约签订(或答条约内容)。 影响: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 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为后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
26、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 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 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 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 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 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1949 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
27、党应加入国民党”?(6 分)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4 分)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 分) (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2 分) (5)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 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4 分) 答案 (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 党需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2)南京国民政府。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 主动权。 (5)经验教训:两党关系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重大;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做法: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