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课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基础巩固 1.“(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 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楚国的楚庄王、 韩国的桓惠王, 表明分封制存在; 据材料“已破陈, 即县之”“上党郡”可以判断郡县制存在。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2.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 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
2、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答案 D 解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出现并得到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 的经济基础被动摇。故选 D 项。 3.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的瓦解, 吕氏春秋曾记载: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据此判断 “围剿公田”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
3、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的斗争 答案 B 解析 解读图片信息,“围剿公田”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由于铁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公田之外开垦大量荒地,逐步 导致“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步瓦解。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 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 A 解析 B 表述错误, 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 C 与 D 只是客观效果, 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 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
4、是富国强兵,所以 A 正确。 5.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 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 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 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 A 项正确; 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 故 B 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 故 C 项错误; 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是商鞅,故 D 项错误。 能力提升 6.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 仇。”这反映出
5、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 尚武的精神, C 项正确。 7.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 答案 A 解析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 所以每井土地,无论好坏,产量高低,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 孟子说 “周人百
6、亩而彻” 。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 策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而分等征赋。 材料三 公元前 548 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 “量入修赋”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 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土,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划分小块耕地,并规划肥 沃土地上的井田等,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确定赋 税。 (1)根据材料一、二,与西周时期相比,管仲的赋税制度有何变化。如何看待这一 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赋税政策有何一致性。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7、答案 (1)变化: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管仲以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即征收 标准不同。看法:改变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税,既可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 有利于公平、公正,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具有进步性。 (2)一致性:都是适应新情况采用的新税制;征收标准和方法相似。时代特征:反 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析 第(1)问“变化”需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出西周和春秋时管仲赋税征收的标 准,然后对比分析回答其变化,对变化的“看待”应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动 积极性以及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等方面肯定其进步性。第(2)问“一致性” 需从征税标准或内容上思考分析,其“时代特征”要抓住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封建制形成这一社会转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