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 资源ID:149086       资源大小:170.5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9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一课由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三首写景诗组成。其中, 暮江吟 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 的哲理。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 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 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 富的想象。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 脱口而出的真心赞叹,“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 的美妙,充分表达了诗

    2、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 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 之后的题咏,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亲切自然的哲理诗。诗的前两句写游山 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 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 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全诗紧紧扣住 游山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 又重要的哲理:当人

    3、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 雪。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 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 分高下。后两句转而描述梅与雪的不同,“逊”和“输”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从侧 面表现出对方的优点,雪胜在“三分白”,梅胜在“一段香”。诗人的意思不在评判高下, 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 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 第一幅图表现了诗人正伫立江边欣赏“

    4、残 阳铺水中”的画面,第二幅图画的是连绵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第三幅图表现的是枝头的梅 与雪融为一体的景象。这些插图画面简沽,却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 1 通过自主认读、 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暮、 瑟”等生字, 读准多音字“降”;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暮、吟”等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 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瑟瑟、可怜、缘、评章”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3理解诗句意思,读文感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4能

    5、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 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5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诗句对观察所得的生动准确的表达。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记背古诗。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意境,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2了解三首古诗的写作特点。 1字词教学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文中 画出生字词。教学生字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字 规律,联系已学生字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教师作适当

    6、提示。教学“暮、峰、侧、庐”时, 可以结合图片;教学“吟、题、费、输”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侧、峰”时, 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多音字“降”,在诗中表示“服输”,教学时可以先了解它在诗 中的意思,然后通过组词来辨析、识记读音。字形的识记可以随文分散进行。写字教学要引 导学生总结规律: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朗读教学 朗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学好古诗。先读 通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意读的速度不能过快,要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暮江吟时,可以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读一边 想象画面,读出画面美;

    7、 题西林壁 雪梅从描写景物到感悟道理,可以先读好诗人对景 物的观察,理解诗意,再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感悟。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 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地品赏诗境、诗情、诗理。 3理解运用 本课三首古诗语义浅显,简洁明快。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插图并联系上 下文疏通语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初步理解诗意。 品读古诗时, 可以通过换词比较、 动作表演、运用多媒体资源等形式,提供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场景,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 体验,使学生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象诗句描绘的 画面,引导学生在说出诗句表面意思的同时

    8、,悟出深层含义。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相关景物图片等。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句。 3 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抄写生字并组词;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义, 初步疏通诗意。 4多媒体课件。 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学习暮江吟 。会认“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板块一 释题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大家一起

    9、背背好吗?(学 生齐背)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另一首脍炙人 口的诗歌。(课件出示:暮江吟) 2读题、解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字词释义。 (1)强调“吟”的读音。“吟”是什么意思?(要点: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强调“暮”的字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要点: 有太阳落山的意思)“暮”交代的是什么?(要点:交代了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要点:交代了地点) 3介绍作者白居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

    10、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代 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 暮江吟 忆江南 钱塘湖春行等。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暮、瑟、吟”,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写错 的字进行警示。 暮:读 m ,不要读成 m 。草字头下的“曰”写得扁平;中间像“大”,但捺不与撇交 会,书写要舒展,罩住

    11、下部;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瑟: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也不要认半边字,错读成 b 。 吟: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右边是“今”,不要写成“令”。 6指名读这首诗并评价。 7 教师提问启思, 全班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 要点 1:这首诗写的是深秋时节的美景。 要点 2: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中。 8教师结合学生描绘的景象,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板书,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9学生配乐齐读,尝试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诗

    12、人的情感。也可以指名学生朗读、男女生比 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男生前两句,女生后两句)。 板块三 精读诗句,升华情感 1提问过渡: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吗?(学生 回答,教师点拨:可怜)看看课文中的注释,“可怜”是什么意思?(学生齐答:可爱)刚刚我 们知道了“可怜”这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诗中的哪些景物“可 怜”?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残、铺、瑟”等字音。 (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

    13、点:残阳、江水。 (3)“江水”哪里“可怜”?“瑟瑟”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从后面的“红”字猜 测“瑟瑟”肯定是一种颜色。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 1:半江瑟瑟半江红。 要点 2:“瑟瑟”是碧绿色。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柔和的夕阳余晖铺满了整个江面,使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 半呈现红色。 3过渡:诗人漫步在黄昏的江边,面对一派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留连忘返。不 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一轮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4、。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怜、露、似”等字音 (2)这两句诗中哪些景物“可怜”?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露珠、月亮。 (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 1:理解“真珠”“似”两个词的意思。真珠,珍珠。似,好像。 要点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要点 3: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 精巧的弯弓。 5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美景。 6过渡:再读古诗,想一想,假

    15、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 情很郁闷,你觉得自己会安然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杰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 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7梳理学生分享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白居易不仅人气很高,写的诗也很受人追捧,但有得就有失,诗场得意,官场则难免要 失意了。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 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主动请求离开长安,去往杭州做官。 8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思考并概括本诗情感主旨。 (1)过渡:白居易一路策马奔驰,把喧嚣的长

    16、安城远远抛在身后。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 愿地离开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教师点拨:轻松愉快) (2)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概括情感主旨。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傍晚江畔秋 色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悦之情。 9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再读全诗,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10全班背诵。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并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背诵。 暮江吟 傍晚 夕阳斜照江面 江水半绿半红 入夜 露水犹如真珠

    17、 月亮好似弯弓 江上美景 景色迷人 2小结:但凡能够名扬千古的大诗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必杀技。例如李白,活脱脱的一个 月亮达人,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迷倒了多少赏月的眼睛。而白居易则是个法 力高强的色彩达人,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一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原本是白纸黑字的诗句,全在他的魔法笔下散发出了五 彩光芒。我们课后可以试着收集一些白居易的诗,看看他的诗句中还藏着哪些斑斓的色彩。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学习题西林壁 。会认“缘”这个生字,会写“题、侧”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

    18、、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内涵。 板块一 图语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配乐出示庐山风景图片,教师简介庐山,激发学习兴趣。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 称。这里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 林建筑,一起构成闻名世界的庐山胜景。2004 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 质公园。庐山历代题诗极多,最著名的当属李白望庐山瀑布 。 2

    19、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庐山啊?请去过庐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已爬上山顶 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如:在山脚看到的村庄很大,爬上山顶后再看 村庄变小了)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 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 西林壁 ,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课件出示课题:题西林壁) 3读题、解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字词释义。 (1)强调“题”的读音。“题”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组词,比如“题 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释义。(字义:书写,题写) (2)提问启

    20、思:诗歌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西林”。明确题目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4介绍作者苏轼,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题西林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饮湖 上初晴后雨(二首)等。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诵读本诗。 2教师纠错正音,提醒学生注意区分翘舌音、平舌音和前后鼻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2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题、侧、峰、庐、缘”,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 错、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题: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是”末捺拉长,托住右边的“页”。 侧: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三部分均要写窄些,中间“贝”短于左右两边。 峰: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山字旁形小而靠上,右边捺画舒展,末笔为悬针竖。 庐:读 l ,不要读成 h ;两竖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缘: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yu n;字形比较复杂,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可借用 “互”字帮助识记;注意偏旁与右边部件的避让

    22、穿插,右边的第一笔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横不宜过长,右下部略瘦长、紧凑。 5指名学生朗读,大家一起纠错、评价。 板块三 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1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它的意思。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全班朗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教师提示读准“横、成、岭、侧、峰”等字音。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岭:山脉。 侧: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 (3)

    2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课件出示。 诗意: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 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各不相同。 (5)提问启思: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要点:庐山千姿万态,有岭又有峰,从不同的角度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6)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 展示、评价。 (7)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3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 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2

    2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全班朗读,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识、庐、缘、此”等字音。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不识:不能认识,无法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课件出示。 诗意: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5)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要点: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受。 5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诗中的哲理。 (1)为什

    25、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组内交流。 要点: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 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2)诗人这样多次、 多角度地看庐山, 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说出 最后一句)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要点: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无论从哪个角 度出发,都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 了。 (3)小组交流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体

    26、会蕴含的哲理。教师巡 视、点拨。 要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 的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汇总小组交流意见,学生尝试归纳:诗人用这首诗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看景象要看全面。 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 6 小结: 俗话说,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在日常生活中,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 意见。 7练习背诵。 (1)同桌间

    27、互相练习背诵。 (2)分组竞赛背诵。 (3)师生互动背诵: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 句;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8全班齐声背诵。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并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背诵。 题 西 林 壁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2小结: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 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 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并

    28、用自己的笔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 来。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1学习雪梅 。会认“降、骚”等生字,会写“降、费”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疏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 4通过品读,感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 板块一 图语激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雪景、梅花图片。 2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今天老师带了一些 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出示雪景图片)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 植物,它

    29、就是梅花。(出示梅花图片)所以人们也把梅花称为报春使者。那么,雪和梅花争着 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雪梅 。(课件出示课题) 3介绍作者卢钺,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自号梅坡。诗风平易,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 欢梅花。主要作品有雪梅 春游 柳絮 茉莉等。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诵读本诗。 2教师纠错正音,提醒学生结合注释,注意多音字、通假字、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读 音。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指名学生

    30、展示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降、骚、费、须、逊、输”,指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书写笔顺,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降:诗中读 xi ng,不要读成 ji ng。第七笔是撇折,容易误写成横。 骚: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 费:读 f i,不要读成 f ;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竖、横折、撇、点, 最后一笔不要写成竖弯钩。 须:读 x,不要读成 y ;左边撇起笔依次右移,右边末笔为点。 逊:读 x n,不要读成 sn;半包围结构,先写“孙”,后写走之,第三笔是提,“辶” 捺为平捺,向右伸展托住“孙”。 输: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左窄右宽,右边布局紧凑,撇捺

    31、下面有一短横,不要 忘写。 6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全班一起纠错、评价。 板块三 品味诗句,感悟哲理 1过渡:通过反复朗读,同学们能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吗?诗人想通过这些景物告诉我 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探究。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争、降、骚、阁、费”等字 音。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诗中读 g。 评章:评议。诗中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

    32、,同桌间互相说说自己在这两句中看到的景象。 (4)指名学生说说这两句的诗意,课件出示。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认输、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 写评判的文章。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和雪花互相竞争,都认为自己最具早春的特色,而且 互不认输,请诗人来评判。别出心裁地表现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显得格外生动活泼。 (5)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诗句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全班朗读,读出节奏、韵味、情感。教师提示读准“须、逊、输”等字音。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33、。 逊:不及,比不上。 (3)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课件出示。 诗意: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这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 味。“三分”“一段”形容差得不多。 (4)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4了解作者的写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1)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小组交流讨论。 要点: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通过对比,从“雪比梅白”的视觉体验和“梅比雪香”的嗅 觉体验入手,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自独有的特点。 (2)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 霜,吐露芬

    34、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组内交流。 要点: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 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3)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组内交流。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必然能体 会到不同的美。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应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6拓展积累。 (1)课件出示卢钺雪梅(其二)。学生齐读。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2)教师简要讲解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 却没有诗文相合,也

    35、会非常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 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那景象就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并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背诵。 雪梅 起因 梅雪争春 阁笔评章 结果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难分高下各有所长 2小结:品味诗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夕阳下瑰丽多彩的江面,高低错落的庐山,梅 雪争春的美丽图景。我们感叹诗人的精彩描写,更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神奇的大自然,让 诗人情聚笔端,深情描摹美景的同时也把耐人寻味的哲理蕴含其间。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 找美吧,因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人生导师! 完成教材 1

    36、1 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 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要围绕以学定教的原 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安排 自学环节,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 “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 主学习,自悟自得。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三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课前就有接触。所 以,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

    37、词有升华理解和 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 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 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3引导想象,加强朗读,重视课外延伸。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 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 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由此 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 本作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注意事项

    本文(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