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 资源ID:149111       资源大小:201.1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12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宋代陆游的 示儿 、 宋代林升的 题临安邸 和清代龚自珍的 己 亥杂诗 ,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感。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他的一生都在呐喊着北伐 抗金的战斗呼声,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但他在年老病后已无法为抗金作斗争,祖国统一也还 是遥遥无期, 示儿就是他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诗的前两句写了自己在临终前没有 了却的愿望,就是还没有看到收复中原、祖国统一,表达了他沉痛且遗憾的心情。后两句作 者由悲愤转为乐观,他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成,并希望祖国统一后,儿子在祭祖时能告诉自 己这个喜讯,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

    2、全诗情感沉郁、悲壮,却又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的热切期望,悲愤中又洋溢着乐观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感。 题临安邸是一首题壁诗,诗人是在当时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后,当政者不思收复 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情形下作 的。 诗的首联“山外青山楼外楼”写了青山无尽、 楼阁连绵望不见头的美好场景, “山、 楼” 两个叠词的运用,描绘出了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和重重叠叠的青山,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 是,国家的大好河山正在被践踏,南宋官员不思收复失地,却在歌舞升平,因此,诗人不由 发出“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表达了对安于现状的统治者的愤怒。

    3、“暖风熏得游人醉” 一句中,“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而“游人”不是 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全诗讽刺了当政 者只图享受奢靡生活,不顾国家危难、不思进取的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不满和忧国忧 民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 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诗人在这种社会情形下,写下了组诗己亥杂诗 , 总共 315 首,本课选取的是其中的一首。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靠的是风雷激荡 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

    4、神,不拘一格,让更多人 才降临世间。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 尖锐猛烈的变革; “万 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 的现实状况。面对这个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诗人痛心疾首,希望朝廷能早日进取。 因此诗人发出呐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真诚地希望社会变革和杰才涌 现,希望上天能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人才,共同挽救狂澜,振兴国家。全诗用“九州”“风 雷”“万马”“天公”等恢弘、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对社会变革和 人才辈出的热切期望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

    5、式认读“乃、熏、亥、恃、擞”,通过观察比 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祭、乃、熏”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借助标题、文中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5对比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找出第一、二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住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2对比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找出第一、二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借助标题、文中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

    6、乃、熏、亥、恃、擞”,会写“祭、乃、熏”等生字。对于五年级学生 来说,课文中的这几个生字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 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 如“恃、 拘”为形声字, 容易读错, 可以通过与声旁的对比进行辨别。 针对形近易错的字,如“熏、哀”,可以分别与其形近字“黑、衰/衷”进行对比识记。对于 “祭”字,则可从字源上认识,加深理解。 2理解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情感。题目具有较强的概括性,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有助 于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联系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有哪些 信息和疑问。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等

    7、进行理解。而对 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上,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关注诗人生活的朝代。对于 资料的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示搜集资料的方向,并提醒学生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学生 在查找资料之后,需要在课堂上留出学生对资料汇报和交流的时间。而资料介入的时机可以 在理解整首诗歌之前,也可以在理解句意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之时。 3朗读教学 根据具体诗歌的内容和节奏,运用不同形式阅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这三首诗 歌虽然表达的爱国情怀一致,感情强烈,但是有明显的层次性,所以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读懂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在阅读中才能读出诗歌想要表 达的情感。 示儿前两

    8、句诗人表达了因为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而产生了遗憾、悲伤沉痛的 心情,后两句又转为乐观激昂,在读时要先读出悲痛沉重的心情,再转向激昂乐观。 题临安 邸 先写了西湖的美好景色, 颔联再转责问, 后两句则是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讥讽。己亥杂诗 诗人先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恶痛绝,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祖国振兴的期望和人才涌出的渴望,要 读出乐观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才能在阅读的时候正确读出情感色彩。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的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学习示儿 。认识本诗中的“乃、祭”,会写“祭、乃”,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

    9、、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能够背诵和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 人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感。 板块一 主题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同时播放朗读音频。 2介绍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以此揭示本单元主题“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 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10、 3过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像艾青一样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在他们 的笔下,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饱含真挚爱国之情的作品,本节课就让我们穿回到南宋时期, 去学习这样一首爱国诗,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步板书诗歌题目)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示:告诉;告之。 示儿:写给儿子看的诗。 5 过渡: 诗人会写什么给自己的儿子呢?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 首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对诗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中停顿的地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11、/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吿乃翁。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祭、乃”,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 示。 祭:注意左上部分不要写作“夕”。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与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 7 全班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回答和指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同时, 强调“元、但、同、祭、乃”这几个字的意思。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 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

    12、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 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8在诗歌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大意进行概括,从而明确陆游在弥 留之际给儿子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 陆游在这首诗中告诉儿子:很遗憾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希望等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 那一天到来时,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思 1过渡:在大家的合作下,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歌的大意,并在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我们 知道了陆游写给自己儿子的是什么。那么,陆游为什么会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这样一首诗?他 又为什么总惦记着“北定中原”呢?大家看看是否能够从这首诗中找到答案呢? 2学生从诗歌中去找答案。 3指名

    13、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如果单纯从诗歌内容去找,是无法找到答案的结论。 4开展探讨活动,出示探讨任务。 当注释和课文中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办? 5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归纳方法,或者是结合本课提出的问题,想到新的办法。 6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 7全班交流,各组交流自己总结或找到的方法。 8出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需要找哪些资料? (1)陆游为什么会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这样一首诗? (2)陆游为什么总惦记着“北定中原”? 9 引导学生抓住“北定中原”的意思去想象陆游所处时代中原的状态, 通过陆游临终也 要交代儿子等到国家统一时,家祭一定要告诉他的行为,

    14、去思考这件事情对于陆游的意义, 从而让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产生兴趣,最终明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从 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入手。 10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陆游的个人经历,鼓励其他学生 进行补充。 11对学生分享的资料进行梳理,出示相关资料。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 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乾道 二年, 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虽然频遇挫折, 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由此可见其“国”重于“家”, “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这也促使他临终“示儿”。 12在

    15、了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体会陆游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1)过渡: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陆游在这首诗中也说到了 “悲”,他的“悲”有哪些含义呢? (2)引导学生结合陆游出师北伐的政治主张和北伐计划被毁之后他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 去思考。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悲伤: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悲壮: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 悲欢: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4)抓住“万事皆空”和“悲”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情感和家 庭悲欢的伟大情怀,明确“悲”的情感来源是诗人的民族之情和国家之爱。 (5)抓住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 和“告乃翁”的矛盾冲突, 引导学生感

    16、受陆游对收复中原、 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的伟大情感。 13指名学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朗读,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14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顺、读出感情,并进行背诵。 15全班齐读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 示儿 抱恨终生 自知人无万事空 心悲不见九州同 念念不忘 期盼王师定中原 嘱咐无忘告乃翁 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2总结:陆游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表达了他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 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而诗人从 20 岁到 80 岁,一 直在盼望“北定中原”,表

    17、达这种情感的诗作也比比皆是,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书愤等,大家课后可以找出这些诗歌来读一读,再次体会诗人浓 浓的爱国之情。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学习题临安邸 。认识本诗中的“熏”,会写“熏、杭”,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深沉、强烈爱国的情感。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了陆游的示儿 ,感受了陆游在临终时还在盼望祖国统一 的浓浓爱国情,也不禁为陆游不能亲眼见到祖国统一心生遗憾。那么,此时此刻,造成陆游 这种遗

    18、憾的南宋王师又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题临安邸 中看一看吧。(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对诗歌题目进行理解,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题:题写。 临安:南宋的都城。 邸:旅店。 题临安邸: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3指名学生分享查找的本课的写作背景资料,教师进行引导,并对学生分享的资料进行 梳理。 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 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 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 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政治上腐

    19、败无能, 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 寻欢作乐。 在这种情况下, 林升写了这首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对诗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3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5生字学习。 (1)出示本课生字“熏、杭”,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书写指导。 熏:第二笔横与四点底宽度相当,中间的竖是一笔写成。 杭:“木”捺变点,避开“亢”的撇。 (2)将“熏”与“黑”进行对比呈现,利用“熏”的会意字的造字法

    20、来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本字:上面有火烟冒出,中间是烟囱,两点表示烟苔,下面是火焰。 演变:下部变为“黑”字,有熏黑之意。 6自由朗读诗歌,要求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 7全班交流,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翻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引导。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思 1过渡:现在我们对这首诗的大意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 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吗?请大家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2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答案,与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21、教师适时指导。 (1)出示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与学生一起体会。 学生朗读这句诗,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对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 学生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适时对画面描述的准确性和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进行 指导。 过渡: 多么美的景色, 多么其乐融融的一幅画面啊。 面对美景, 高歌一曲或跳一支舞, 本是很应景的一件事,但是诗人却发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样的质问,为什么呢? 提示学生联系本课写作背景来思考。 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答案。引导学生了解在国土被侵占之后,达官贵人不是在商讨收 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理解诗人愤怒质问的原因。 (2)出示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

    22、直把杭州作汴州”,与学生一起体会。 引导学生结合“醉”的意思和生活中人喝醉的状态来想象此时此刻达官贵人烂醉如泥, 如同行尸走肉的状态。 过渡:暖洋洋的春风把这些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 的眼中,眼前的杭州已经不是杭州,而是“汴州”。那么汴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出示汴州的相关资料。同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时 要主动查询资料。 汴州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曾经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 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 100 万, 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就把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 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金人入侵之后,北宋统治

    23、者和权贵们弃城而逃,南渡后定都临 安。 通过汴州作为宋人故都的意义来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 的情感。 杭州本来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可是,权贵们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可 见, 他们早已经忘记了故都汴州, 忘记了被金人占领的半壁江山, 由此可见作者的愤怒之情。 通过最后一句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的含义,除了是 烂醉如泥的“醉”,还有醉生梦死的“醉”。 小结: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仅不卧薪尝胆,试图收复中原,还 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作者要愤怒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4过渡:面对王公贵族们的醉生梦死,诗人发出了自己的质问,

    24、如果是你,你想对他们 说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6通过自由朗读、男女分组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板块四 课文总结,情感升华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本诗的主题。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国家难收失地 虚假繁荣 无穷隐忧 2过渡: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了出 来,在朝堂积极斡旋者如陆游,愤慨成诗如林升;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 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 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3出示满江红这首诗的内容和朗读音频,让学

    25、生在朗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慷慨壮烈 之情。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1学习己亥杂诗 。认识本诗中的“亥、恃、擞”,会写“亥、恃、哀、拘”,并能 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期望社会变革和人才辈出的爱国之情。 板块一 复习导入,了解作者 1对比示儿 题临安邸的异同,引导学生对已学习的内容回顾。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梳理总结。 相同:作者都是南宋诗人;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 示儿是写给儿子的,表达的是没有见到祖国统一的遗憾和对统一事业必成的坚 定信念

    26、; 题临安邸表达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无限愤慨。 3过渡:这两首诗都是在朝代灭亡,国力衰微的背景下写作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 诗也是这样的背景,不过,它写作的背景是距今仅一百多年的清朝。 4板书课题“己亥杂诗”,并提醒学生注意“己”和“已”的区别。 5指名学生读诗题,并解释诗题的意思,检查预习情况。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的意思是农历的 干支纪年(1839)写的组诗。 6抓住“1839”这个时间点,介绍当时的背景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840 年,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这正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 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

    27、对内大肆打压,内有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外有帝 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现状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这一年作者 48 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 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总共 315 首。 7指名学生分享预习查找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 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 岁辞官 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

    28、国热情,被 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指名学生对诗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对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进行教读。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提 示。如“恃”为翘舌音,“拘”为一声,“擞”与声旁“数”的读音区别。 3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5生字学习。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亥、恃、哀、拘”,指名学生认读,进行书写指导。 亥: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长,第二个撇稍短。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29、。 哀:撇捺要写的舒展,宽度超过第二笔的横。 (2)对于易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哀(哀伤)衰(衰落) 拘(拘束)狗(小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停顿恰当。 7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对诗歌大意进行理解。 8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成果,教师适时指导。 (1)结合注释明确“生气”“恃”“万马齐喑”的含义。 (2)出示“九州”一词的来源,明确“九州”的含义。 “九州”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 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 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3)借助工具书和前后语境明确“究”“可”“抖擞”“不拘一格”“重”“降”的意 思,通过字义

    30、明确“重”“降”这两个字在本课中的读音。 (4)将词语的意思连缀,形成诗歌的大意。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思 1过渡:通过合作,我们大体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 想象,说说你能够看到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汇报交流,全班讨论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引导。 (1)出示诗歌第 1、2 句。 抓住“万马”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一万匹马在大草原上奔腾和万马齐鸣的热闹场面, 然后再想象如果这些马都没有声音、死气沉沉的场景。通过两种场景的对比,让

    31、学生明白诗 人说“可哀”的原因。 结合万马安静沉默,没有声音、死气沉沉的场面,引导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万马齐 喑”指的不是马,而是用来比喻那个时代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查找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清朝末年的社会羸弱的现状 图片,体会当时是怎样的死气沉沉。 指名学生分享看到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从而引出龚自珍的心情“哀”。 过渡: 面对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诗人感到了“哀”, 但他又深爱着国家和人民, 因此,又亟待它变好,于是他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那么,这“风雷” 是什么呢?“九州生气”又是怎样的局面呢? 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 通过“九州生气”是与

    32、死气沉沉相反的局面, 明确“九州生气” 指的是怎样的局面; 通过要改变这个局面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确“风雷”的含义。 九州生气: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 风雷:巨大的社会变革。 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2)出示第 3、4 句。 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诗并思考:诗人劝了谁?劝的是什么?怎样劝的? 指名学生回答。 请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朗读这两句诗,要求读出劝说的语气。 过渡:我们前面说到诗人看到了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因此希望有一场如风雷一 般的社会改革来改变这个现状,那么,诗人希望变革的方法是什么呢?请找出诗句的原句回 答。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明确为“不拘一格

    33、降人材”。 抓住“不拘一格”,让课前查找了清朝录取人的制度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料。 清朝选择人才的方式是八股科举考试。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 在固定的格式中,甚至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还要求严格对仗,这种考试制度禁锢着人们 的思想。 通过清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来引导学生明确诗人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各个 方面的人才。 通过思考决定人才选拔制度的人是谁,来引导学生明确第 3 句中说的“天公”实际上 指的应该是当权者,即皇帝。 (3)让学生在对词句深层次理解了之后,结合背景,再重新对诗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 中国要有生气,就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

    34、令人可 悲。我奉劝当权者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选拔有用的人才。 4 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希望社会变革和人才辈出的 强烈愿望。 5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愿望来齐读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 己亥杂诗 理想九州生气 现实万马齐喑 办法 重抖擞 降人材 渴望变革 呼唤人才 2过渡:作者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 意象来表达,这属于“创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让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这首己亥杂诗 。(课件出示诗歌原文) 3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写法

    35、。 4小结:学习了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终 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权贵们的无比愤慨,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的深深 同情,那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佳作,在教学过 程中,应该淡化教师的讲解,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主,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生自主 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时有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作品意象 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创设情景,感悟诗歌思想感情。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时点拨学生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朗读停 顿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同时也是为之后的背诵奠定基础。结合作 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阅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同时也是增强这项能力在语文板 块方面的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