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 资源ID:149115       资源大小:145.8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1 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 本课包括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两首古诗和长相思这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 细致的描写,有雨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 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 是一首五言律诗, 描绘了初秋薄暮、 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首联中的“新” 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 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 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洗衣女归来,由“莲 动”可知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

    2、的场景,衬托出月夜 山村的清幽宁静。 尾联两句, 由写景转为抒情: 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 令人流连忘返, 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 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闻,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运用反复的修辞 方法, 上阕重复使用“一程”, 突出路途的曲折漫长, 写出了行军的艰辛; 下阕叠用“一更”, 突出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的情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

    3、一幅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 居秋暝图。第二幅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叶静静飘落。第三幅图,在连绵起伏的群 山中,大雪漫天飞舞,军旗随风飘动,无数顶帐篷透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均营造了和诗 词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词意。 1 通过自主认读、 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榆、 畔”等生字, 通过结合具体语境、 组词等方法掌握多音字“更”,通过观察比较、熟字相加、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孙、泊” 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3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2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这几个生字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是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还是需要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如“榆”,可以和与其形近的“愉”进行对比识 记。“畔”为形声字,容易读错,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或运用释义法进行辨别。对于多音 字“更”,可根据语境、利用组词法帮助学生区别识记字音。学习“聒”时,可根据生字构 成部件引导学生猜测字义,进而识记字形。 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时,要强调不要丢掉“榆”字

    5、右边“人”下面的短横;“畔”字 的右边“半”中间不要多加一横;“愁”要写得上大下小;“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 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2理解运用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在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 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的意思,针对不易理解的语句,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可采用多 种方式引导和点拨。 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落实 课后第二题。如, 山居秋暝的颔联和颈联,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 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感受诗人的静态描写;通过描绘出“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 女的欢笑声,

    6、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清泉石上流”“竹 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描写,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及归隐 山林的心愿。 3朗读教学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建议用相对舒 缓的节奏朗读静态描写,用相对明快的节奏朗读动态描写。如读长相思一词的上阕时, 可通过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 征途中的艰辛, 指导学生缓慢而深情地读出“山一程, 水一程” 和“夜深千帐灯”的感觉。学习下阕时,可将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进行对 比,想象与家人相处的温馨与美好,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的思乡柔情。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

    7、集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 2结合拼音和注释预习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弄懂诗词句的意思。 3多媒体课件。 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学习山居秋暝一诗,会写“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孕育了诸多 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提前查阅关于王维的资料了,哪位同学 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指名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居秋暝 ,去

    8、感受他的“诗中有画”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警示“浣”的字音。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并用笔在文中划出停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孙”,指导书写。 6结合注释,理解诗题含义。(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总结) 7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并说说诗人看到的景色具体是怎样的。(教 师可适当补充注解)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8全班交流、

    9、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课件呈现诗句译文,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 直观理解诗句。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凉爽的)夜晚降临使人感到秋天已经来临。 皎洁的月光从松枝间洒下,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深处传来洗衣归来的女子们的笑语喧哗声,莲叶纷披是渔船顺流而下了。 任凭春日的芳菲消歇,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1过渡: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通过解读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秋 季日落时分山中雨后图,那这幅画中有哪些画面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诗 中寻找答案吧。 2课件出示首联,引导学生赏析首联。 句段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 (1)学生齐读,说说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2)分析“空山新雨后”一句。 “空山”是什么意思?有何妙处?(指名回答,教师指导) 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请学生说说“新雨”的含义并总结从“空山新雨后”得到的信息。 总结此句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中的“山居”。 (3)分析“天气晚来秋”一句。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此句与题目的关系:照应“秋暝”。 (4)小结:首联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秋季傍晚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那这山中秋 季傍晚雨后的晚景具体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下文寻找答案。 3课件出示颔联和颈联。 句段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请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指名回 答,教师引导)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在地上;清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 月光,清澈,闪亮。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浣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叶轻轻地摇动,原来是渔 舟顺流而下。 (2)学生找出这两联诗句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明月 松林 清泉 岩石 竹林 浣女 莲叶 渔舟 (3)请学生判断哪句是静态描写,哪句是动态描写。(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静态描写: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同桌间讨论:颔联中的“明月、松、清泉”有

    12、什么作用?(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明月、松、清泉”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格,体现诗人高洁的追求。同时,淙淙流淌的 清泉更加衬托出山中的宁静。 分组合作,探究“喧”“动”的妙处。(推荐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 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渔舟”,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深处,“渔 舟”被莲叶遮蔽。所以在听到竹林深处的喧嚣后才知道“浣女”归来,看到莲叶纷披,才知 道“渔舟”驶来。“喧”“动”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同时带有生活气息,让整个山林生机盎 然。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了。 4课件出示尾联。 句段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思考尾联抒发了诗

    13、人怎样的感叹?(指名回答) 向往山居生活,想要归隐山林的愿望。 (2)小组讨论,尾联与前三联有什么联系。 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风景画,也勾勒了一幅淳朴、和谐的山居生活画 面,引人向往。它也是诗人自己理想生活的寄托,所以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归隐山 林的向往和对山居生活的满意、自得之情。 5学生有情感的自由朗读课文。 6指名范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7自由朗读古诗,读出感情,并尝试结合插图进行背诵。 8全班齐背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本诗。 山居秋暝 地点、时间、天气 景物 明月、松林、岩石 静 山泉、浣女、渔舟 动 抒情:自可留

    14、归隐 清幽宁静 和乐恬淡 2总结: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 鲜的图画。诗中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诗人之所以选取这 些景物,并将其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是为了借景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一 大特色。 完成本诗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学习枫桥夜泊一诗,会写生字“泊、愁、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游子的乡愁。 板块一 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解释课题,教师指导。(同步指导本课生字“泊”的字音、字形和字

    15、义) 枫桥夜泊:即“(张继)夜泊枫桥”,张继在晚上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3过渡:诗人将船停靠在枫桥边,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 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诗歌,寻找答案吧。 板块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诗歌,检查预习情况。(相机纠正、指导字音) 2出示本课生字“愁、寺”,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书写指导。 愁:“火”的点撇要收一些,“心”略扁。 3诗人在诗中提到“对愁眠”,为何会愁?(讲述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下,在那愁绪无 处释放的不眠之夜,诗人有感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4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

    16、真听,并在课文中划出停顿的地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指名学生范读。(相机指导朗读)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三 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请学生找出诗人的所见、所感和所闻。(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所见、所感: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 所闻:乌啼、钟声。 2 过渡: 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所见和所闻来表现他的“愁”的呢?让我们一起品析诗句 吧! (1)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指名学生说说从这句诗中能得出此时是什么季节,依据什么判断的? 由“霜满天”可知,此时季节为秋季。

    17、读李白的静夜思 ,霜是在地上的,而此诗却说“霜满天”,有何作用?(学生自由 发言,教师引导并总结) 满天的霜让人更觉寒冷。字里行间透露出凉气,其实也是诗人内心悲凉的体现。 此句是动态描写。 (2)品析“江枫渔火对愁眠”。 品析“对愁眠”。(学生发言,教师指导) 即“对愁难眠”,诗人独坐船上,独品愁滋味,彻夜难眠。 请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绘此句呈现的画面。 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诗人独自在船上与愁相对,无法入眠。 此句是静态描写。 (3)课件出示最后两句诗。 句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说说“客船”是什么意思,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诗人独坐船头时,听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诗人听到钟

    18、声时有何感受? 学生汇报。 寂寞、忧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以及诗人卧 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3通过这首诗的描绘,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 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 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想想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名回答) 诗人泊舟枫桥之夜心绪不宁,倍感凄清寂寥怀念之情。 4指导朗读。 (1)请学生带着诗人“愁”的感受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指导。 5学生自行尝试背诵课文。 板块四 课文总结,积累拓

    19、展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枫桥夜泊 所见、所感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寒山寺 客船 所闻乌啼 钟声 凄凉 愁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孤独、寂寞、忧愁的张继。其实,还有很多写 愁的作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抒发愁绪的古诗词,积累经典语句。 完成本诗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1会认“榆、畔、更、聒”,会写生字“榆、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板块一 解题导入,引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并结合注释讲解课题。 长相

    20、思:词牌名,通常表达思念之情。 2介绍创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 随从康熙帝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 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3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长相思这首词,去看看词人是怎样抒发他的思乡之情 的吧。 板块二 初读词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并用笔划出停顿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指名读词,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重

    21、点字音。 更:当表示“改变, 改换”“旧时一夜分成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时,读n,如“更 换、打更”;当表示“更加”“再”时,读 n,如“更加、更上一层楼”。 4指导生字“榆、畔”的书写。 5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尝试理解词句的含义。(指名回答,教师指导难度较大的字词 含义)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外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 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 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品析上阕。 (1)课件出示上阕内容,学生齐读。 句段 1:山一程

    22、,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请学生思考从“山一程,水一程”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教师指导) 叠用,可见路途遥远,说明将士们行军之艰难,离乡之远。 (3)指名回答“身向榆关那畔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了什么情况。 动态描写,说明行进的方向。 (4)请学生说说从“夜深千帐灯”体会到什么。 写景。“千帐灯”说明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声势之浩大。将士们白天艰难行军,艰 苦跋涉,而夜深时却依旧灯火通明。 (5)过渡:为何将士们如此辛苦,而深夜时分却没能入睡?让我们一起赏析下阕,寻找答 案。 2品析下阕。 (1)课件出示下阕内容。 句段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

    23、园无此声。 为何灯还亮着?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同桌间讨论,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指名回 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的声音不断,可见征途气候恶劣。 “聒碎乡心梦不成”说明将士们的睡梦被风雪声无情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 无。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故园无此声”?(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交代“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没有这样连绵不绝的风雪嘈杂声,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 这边塞苦寒之地,怎能与温暖、宁静的故乡相比?况且又是暴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 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 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在温暖的

    24、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分 外思亲念家。这一句直接表达了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念之情。 (2)总结: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遥不可及,而将士们和作者却连梦回家都不得!身 在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在风雪之夜苦 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路途艰难,夜晚思乡之情。 (3)指导朗读。宜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齐读整首词。 板块四 课文总结,回顾拓展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长相思 上阕 叙事 山水漫长 写景 千帐灯 下阕 写景 风雪交加 叙事 思乡 羁旅怀乡

    25、2总结:通过学习长相思 ,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 文。还可以在课下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试着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体会诗人的感情, 并识记写得好的句子。 完成对应的训练。 讲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时,可联系鸟鸣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空”的 含义。也可同步提出疑问:“空山”与下文的提到的“浣女、渔舟”是否矛盾。赏析“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时,可从描写景物的动静、远近、上下等角度出发,让学生领悟 画面的美感。课后总结时,可让学生课下搜集王维的鹿柴 竹里馆进行阅读,感受王维 的“诗中有画”。 讲枫桥夜泊时,指导学生找出诗眼“愁”,通过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品析诗 人听到的乌啼和钟声,感悟诗人的“愁”,还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让学 生明白诗人“愁”的丰富内涵。 长相思一词,要求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可让学 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通过想象,感悟将士和词人山水兼程的情景;通过想象,了解将士 和词人“故园”的美好,进而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


    注意事项

    本文(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