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7 7 课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 其中最合适的是( ) A.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 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 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2.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功绩的是( ) 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采用科举制选官 焚书坑儒 修建都江堰 A. B. C. D. 3. 战国历史的特点, 一是“乱”, 二是“变”, 以下各项中, 不属于战
2、国历史的是 ( ) A. 商鞅变法 B. 长平之战 C. 楚庄王称霸中原 D. 合纵与连横 4. 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西汉时期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 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 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 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 但其中 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
3、同程度的改 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 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因为) 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 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3)为改变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什么 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参考参考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4、【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 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B 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C 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D 是秦朝灭亡之 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故选 A。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本题难度 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 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灭六国以后,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 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秦
5、始皇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 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 有利条;科举制是隋唐才开始有;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不 属于秦始皇的功绩。修建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排除,所以 ACD 不正确,故 选 B。 3.【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楚庄王称霸中原是在春秋时期的春秋争霸中, 不属于战国时期, 符合题意。故选 C。本题考查战国的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 题的分析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地主阶 级的统治
6、,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故选 B。本题主要考查了封建社会的建立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封建社会的建立的时间。 二、材料题 【答案】 (1)分封制;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富国强兵;秦孝公 (3)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巩固和维护统治 【解析】 (1)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西周的分封制。当时西周土地辽阔, 单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通过西周的分封制, 西 周王朝更加巩固。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 356 年商鞅 推行变法。 (3)本题考查郡县制。为改变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在地方方面接受李 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建立郡 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认为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 是巩固和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