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第 1111 课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 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刘邦最终打败项 羽,在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虽然取得了
2、最后的胜利,建立 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 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第 11 课:西汉的建立 和“文景之治”。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一一. .西汉的建立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 202 年,_建立汉朝,定都_,史称西汉。 二休养生息政策二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由于秦朝末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_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 祖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 2具体措施有: (1)下令“ ” ,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 (3)鼓励农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 政策,减
3、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 役和兵役。 三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 1措施: (1)他们注重 ,提倡以农为本。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_。 (3)重视“ ”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4)他们还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2.结果: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 。 【当堂达标】【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汉高祖刘邦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 兵皆罢回家 B 三十税一 C 以德化民 D 裁减官员 2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 期”。不属东汉“王朝周期”的选项是
4、( ) A. 文景之治 B. 外戚宦官专权 C. 光武中兴 D. 黄巾起义 3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 A 提倡节俭 B 发展农业生产 C 以德化民 D 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首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5下列哪一措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 ( ) A 让士兵还乡务农,免除若干年徭役 B 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 减轻刑罚,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 把田租定为“什五税一” 6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 ) A “文景之治” B 百家争鸣 C 秦始皇统一六国 D 汉武帝的大一统 7经典诵读是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
5、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 秦西汉 B 西汉东汉 C 东汉三国 D 三国东晋 8“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这里被称作“高祖”的是( ) A 陈胜 B 吴广 C 刘邦 D 项羽 9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 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以身作则 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发展生产 A B C D 10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 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 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政府
6、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注重农业的发展 重视“以德化民” 推行儒家学说 A B C D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劝诫百官关心农 桑,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太宗统治时期, 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 重视发展农业, 减轻农民的赋役; 注意“戒 奢从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节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开元年间,出现了政 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以上两则材料摘编自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描述了汉唐时期出现的三个盛世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有哪些?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 (3)汉唐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C 6.A 7.A 8.C 9.D 10.C 11.(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 (3)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