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古代史

    • 资源ID:151646       资源大小:318.2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古代史

    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古代史 知识归纳 1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为巩固周王室的统 治,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父系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 政治权力,维护王室统治的制度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 权的稳定 特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 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邦 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周王与封国 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 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 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 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从而形成

    2、“家国一 体”的社会形态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 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 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 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 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 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其在政 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随着社会 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制度逐渐衰落 礼乐制度(知识点补充) :礼乐制度即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通过这些行为规范 区别尊卑、亲疏、贵贱等社会范畴,界定每

    3、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周 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春秋中期之后,随着社会等 级的变动,礼乐制度逐渐瓦解。 知识延伸: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分封制下形成 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 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 经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长期存在。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抵御了外族侵扰。分封制下,受封的贵族把先进地区的文明

    4、带到封国 之中,与封国之内的其他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客观上也起到了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统治的作用。 分封制影响深远。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但后世 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汉、西晋、明朝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法(族)观念对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影响 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宗法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宗法(族)观念却长期保存下来,对后世封建 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自上而下的政治治理体系。 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王朝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 宗族成为仅次于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

    5、,并作为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b 从下往上看,秦代以来,就有“王权不下县政”的传统。封建权力网络并没有延伸到乡镇。在乡村,里社、 保甲等最多是带有准行政机构色彩,主要还是依靠宗族组织来维护基层社会的安全、 组织和协调生产、 生活。 c 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宗法观念与政治文化、伦理文化结成一个整 体。封建统治者充分利用宗法(族)观念强化伦理、政治关系,使封建伦理纲常通过宗法(族)观念传递到社会基 层,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纽带。 拓展升华: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a 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

    6、治”的统治理念等。 b 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 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c 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 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 制。 1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 2三公九卿制 官职设置: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

    7、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史大夫(副丞相,也是丞相助 手,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3郡县制 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 内容:地方上设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设郡守(行政) 、郡尉(军事) 、监御史(监察) 。 县:设县令(行政) 、县尉(军事和治安) 、县丞(司法) 。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区别: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集权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8、,君主专权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从中国古代总体情况来看,在 中央集权方面,中央的权力在逐步增大,地方的自主性在削弱;在君主专权方面,君王的权力在逐步增大, 宰相权力在缩小。从秦朝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初承秦制,有所损益。 1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汉初刘邦采取郡国并行制,即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 诸侯王于封地,企图依仗刘氏“天下一家”格局,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却造成地方尾大不掉之势。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采取推恩令剥夺了王国的实权,强化了中央权力。 2强化皇权的措施: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称为中

    9、朝,实际为决策机关;以宰相为 首的外朝属于执行机关,通过中朝的设置,相权被进一步的削弱,君权得以进一步加强。 魏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得以确立 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前二者为 决策机构,后者为执行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 部) 。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现了分权与制衡思想,也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注意: 此时相权虽大为削弱,但对皇权仍然有一定的制约。 宋朝 1强化君权的措施:设置二府与三司。中书门下为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同时设置副相参知政事以

    10、分 割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为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 ,盐铁、户部、度支三司 为财政机构(长官为计相) ,相比唐朝而言宋朝君权进一步得以强化,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剥夺地方节度使实权;收精兵;设置转运使;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设置通 判监督知州。 元朝 1行省制的设立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设置腹里为中书省管理, 设置宣政院负责佛教及藏区事务。 意义: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突出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 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11、省制的开端。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补充知识点) :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两宋) 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 2一省二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管六部;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宣政院掌管佛教以及藏区。元朝 宰相权力较大,甚至威胁到了皇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过程:1380 年太祖废丞相,行政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 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评价:内阁并非决策机构、法定机构,属于临时机构没有行政权,无法正式统帅六部,内阁首辅也不是法 定的最高

    12、行政长官,内阁权力来源于皇权,阁臣升降等由皇帝决定,因此一般不存在内阁权力失控的问题, 内阁建立实际上加强的君主专制,此时社会兴衰更多的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和目的:清雍正年间出现,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 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

    13、 绝对君主专制,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五选官制的演变五选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演变进程: 1. 世官制(夏商周)选官标准:血缘。 2. 军功授爵制(战国)选官标准:军功。 3察举制(两汉)选官标准:孝廉,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东汉后期,察举制逐渐败坏。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德、才、出身。该制度最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不久门 第家世成为了选官的主要依据,

    14、导致社会阶层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5科举制(隋至清)选官标准:学识才能。评价: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 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但该制度在明清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步僵化,实际上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是造成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原因。 知识归纳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影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影响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变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汉代之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

    15、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的影响:1个体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其特点包括:自给自足、分散性、 脆弱性和落后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传统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2井田制度的瓦解;3精耕 细作得以出现。 我国古代重要的耕作农具和灌溉工具(补充知识点) 耕作农具:耦犁(汉代出现) ,曲辕犁(唐代出现,标志着我国耕作农具的成熟)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 ,筒车(唐代) ,高转筒车(宋代) ,风力水车(明清)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土地实际上归国王所有,国王将土地分赐给臣下,受田者不能买卖土地;贵族强迫庶民和奴隶 集体耕种,并

    16、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 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由此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的变法(如商鞅变法等)最终从法 律意义上废除了井田制。 2封建土地私有制 特点: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分类:君主私有制、地主私有制、自耕农私有制。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的影响:影响税收收入;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抑制土地兼并措施与目的 (1)措施:均田制的实施(北魏至唐前期)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

    17、照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等。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但在土地私有的情况下,不 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间 南移趋势 南移原因 春秋战国 南方得到开发 南方人口得到增长, 气候日益 适宜农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 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 北人南迁, 带去了劳动力和先 进的农业技术, 南方自然地理 条件优越 隋唐时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之后)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大量北人 南迁;大运河开通 南宋时期 南移完成 北方战乱(北宋被金所灭) , 北宋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纺织 业发达,商业繁荣。 总结:南方经济重心的原因,

    18、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 水平的提高,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影响: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对外贸易超越了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人口逐步超过北方;南方文 化发展超越北方;民族融合加强;政治中心东移。 四古代手工业四古代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出现) :由政府直接经营,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投放市场,对 工匠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传,清初废除“匠籍制”。此手工业形态 代表我国古代工艺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伴随着小农经济出现而形成,以纺织为主,是农户的副

    19、业,产品 交纳赋税和供自己消费,剩余部分可以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此手工业形态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3民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产品投入市场。明朝中期之后,在纺织等 领域规模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补充知识点) 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时间与地点: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陶瓷业等部门出现。 目的: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劳动力成为了商品(机户出资、

    20、机工出力)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 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但总体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原因在于封建制 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 。 五古代商业五古代商业 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伤商品经济。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 西周时期: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但总体而言,商业发展自秦汉以来比 较艰难,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

    21、期:出现草市。 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市坊分离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在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杭州成为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泉州(福建)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马可 波罗) 。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会馆 随之出现。明中期以后,白银货币化。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政府逐 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不

    22、占主导地位。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时间: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进行抑制。 表现: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轻徭薄赋;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税等。 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明清时期,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海禁”(明)与“闭关锁国”(清)政策 原因:担心海上

    23、敌对势力威胁政权(明) 、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清)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 。 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 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归纳 3: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 引言: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容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 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

    24、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 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礼”(等级名分制度) ;主张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认为调和仁和礼的方法是中庸;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编纂五经 。在当时孔子思想未受到太多重视。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亚圣”,提出“仁政”、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性善说”;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调要

    25、努力完善个人品德;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被视为异端,其哲学思想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 ;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道家: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创始人,其哲学思想强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具有辩证法思想 (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 、“小国寡民”。 3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 ,其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 历史是发展的, 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 1000 多年中, 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

    26、家:墨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为创始人,其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具有逻辑学 思想。墨家学说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曾被广泛吸收,战 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二汉代儒学二汉代儒学 过程: 西汉董仲舒将道家、 阴阳家、 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创立了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说。董仲舒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汉武帝采纳了董 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作用: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

    27、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从汉朝起,儒学成为我国的 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三宋明理学 1内容 (1)程朱理学(程颐、程颢二兄弟为北宋人,朱熹为南宋人)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本善习远) ,故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朱熹代表作: 四书章句集注 。 (2)陆王心学(陆九渊为南宋人,王守仁为明代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明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

    28、要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张知行合一。 2作用: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另一方面又注 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南宋之后理学成为正 统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补充知识点) 1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其分歧只是理学 范围内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张方面有一致性。其区别之处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别是格物致知(外 在手段)和发明本心(内在手段)

    29、。 2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体验“天理”的存在, 最终贯通明“理”,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 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四明清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四明清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1明朝后期李贽的思想 哲学上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政治上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认为吃饭穿衣都是伦 理,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30、主张男女平等。 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 ,王夫之具有唯物论思想。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 。 注: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归纳 4: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 一科技成就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唐朝传入阿拉伯,南宋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元朝经波斯传入欧洲,印刷术提高了印刷 效率,加速了文明进程,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

    31、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火药:最晚于唐出现,唐末用于军事,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元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加速西方封建 骑士阶层的衰落。 指南针:战国出现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元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 用。 2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朝;唐代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中国古 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宣扬帝王“应天承运”,宣示政权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3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制计数法。南朝祖冲之将圆周 率精确到 31415926-31415927 之间。 4医学: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医学的

    32、经典) ;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 (药物 学著作) 。 5农书: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所著,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的农书) ; 农书 (元朝王祯所著) ; 农 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所著,介绍了西方的农学思想,最早记载了甘薯传入我国的史实) 。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近代科学体系未能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对中国而言: (1) 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 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

    33、2)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 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4)中国传统思想中缺少逻辑学思想,使得中国科技重经验总结、强调实用,忽视了对理论的研究。 对西方而言: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 得到迅速发展。 (2)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 展提供了政治

    34、保障。 8历史启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清科技滞后 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 二书法、绘画、戏曲二书法、绘画、戏曲 书法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 简) ,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甲骨文出现于商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识读的文字。 2小篆创始于秦代,由国家强力推行使用,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成就最高的是李斯。 3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体结构平衡对称

    35、,整齐且略微扁平。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 史上的里程碑,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楷书形成于汉末,唐朝盛行,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书法家有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5行书盛行于晋代,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以行书名世, 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6草书笔画简约,将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具有审美价值,唐朝张旭、怀素和尚为草书行家。 例 1: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例 2: 小篆 楷书 隶书 草书 绘画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画料;艺术风格上,可以分为工笔 重彩画和水墨谈彩画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北

    36、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主要艺术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 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3著名画家:顾恺之(东晋,代表作女史箴图 ) ;吴道子(唐朝,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 ;张择端 (北宋,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 。 中国画特点:情景合一(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 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 戏曲: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 的艺人,称为优伶。唐代产生了“参军戏”。自宋代起,杂剧和南戏脱颖而出,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

    37、出完整 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此时也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元代 进入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优 点和特长演变而成的,其正式形成大约是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 年)以后。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 成熟。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三古典文学三古典文学 (一)(一)诗经诗经 1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奠定

    38、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诗经的句式多为四言。 2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雅是 周王朝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大雅 、 小雅两部分,主要反映 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 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 、 鲁颂 、 商颂 、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 当权者的歌颂。 (二)(二)楚辞楚辞 楚辞是公元前 4 世纪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浪漫主义的 风格,人们又称楚辞体为“骚体”。楚辞句式较为灵活。屈原是楚辞大家,代表作是离骚 。 汉赋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 吊屈原赋等。 2汉武帝时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39、和上林赋是汉赋中的精品。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4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句式半诗半文。 (三)(三)唐诗唐诗 1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701-762 年) ,有“诗仙”的美誉,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712-770 年)则有“诗圣” 的美誉,是现实主义诗人。唐诗句式多五言和七言。 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曲子词”。 2在宋朝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辛弃疾(豪放派) 、李清照(婉约派)等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剧曲) 。元杂剧作家众多,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 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 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明清小说 繁荣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黑暗等。 四大名著: 西游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总体而言是越来越通俗,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古代史)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