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懒惰哲学趣话懒惰哲学趣话 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有一个人,在下雨天搭乘公交车,车上乘客挤得像沙丁鱼群一般。在不耐烦 中,他突然觉得某个人的雨伞尖碰到了他的脚踝。他本想转头对那不知轻重的人 还以颜色,但车里实在太挤了,他根本无法转身。当车子摇晃时,那雨伞尖就刺 得更重,他心中的怒火逐渐升高,心想等一下非好好训斥对方一阵不可。 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大站,下了一些乘客,他终于有了回转余地,愤怒地以皮鞋顶 开那刺人的雨伞尖,并转身以最严厉的表情怒视那个“不长眼”的乘客。 结果他发现对方竟是一个盲人。刺到他脚踝的并非他想象的雨伞尖, 而是她 的拐杖!他心中原本难以遏抑的一股怒火突然消失无踪, 而脚
2、踝似乎也不那么疼 痛了。 为什么整个感觉会突然转变?没错,是想法变了。表面看来,这个人的愤怒 是起因于刺痛他脚踝的“那个人” ,但其实是来自“这个人真鲁莽又无礼”的想 法。 所以, 当他发现对方是个盲人时,他的“想法”变了,随之“感觉”也就转变了。 如果你被楼上的人洒了一身水,你很可能会对他大声叫喊,甚至大骂。如果天空 忽然下雨把你淋湿,即便你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也不会大发雷霆。 所以,你渐渐会懂得: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 想法与看法! 一、作者简介 亨利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39 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 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3、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 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 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 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 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主 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 1972 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 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 并有助于德国 文学的振兴。” 二、作者语录 1.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2.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
4、不见的秒针无 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 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3.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4.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 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三、写作背景 在伯尔的笔下, 渔夫和游客这场幽默风趣的对话, 浓缩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作为战败国德国废墟式的风貌以及来自德国大众的一种独特形态。 一、字音识记 1.生难字 黝 黑(yu) 尴尬 (n ) 悒 郁(y ) 寒伧 (chen) 渍 汁(z ) 熏 鱼(xn) 浮想联翩 (pin) 打盹 (dn) 困窘 (jin) 2.辨形组
5、词 惋(惋惜) 婉(婉转) 迷(迷惑) 谜(谜底) 眺(眺望) 佻(轻佻) 盹(打盹) 炖(炖菜) 叼(叼走) 叨(唠叨) 二、词语辨析 1.推托 推脱 “推托”,动词,借故拒绝。强调借助某种理由。“推脱”,动词,推卸,如“推 脱责任”。 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 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采访时, 水利局的办公室主任说自己不了解这件事的情况, 但从他推脱扯皮的 情形看,他对此事是清楚的。 2.一经 一旦 “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一旦”, 做副词时, 指不确定的时间, 表
6、示有一天。 “一旦”用于已然, 表示“忽 然有一天”;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 那些没有生命的花岗岩, 一经能工巧匠们的雕琢, 转瞬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飞 禽、走兽、花卉、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羊在圈里哺得太久了,一旦放到草原上就不知道怎样觅食、撒欢儿。 三、词语积累 1.黝黑:黑;黑暗。 2.殷勤:热情周到。 3.寒伧: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讥笑,揭人短处,使失去体面。现多写作 “寒碜”。 4.迷惑不解:分不清是非,弄不明白。 5.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6.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 7.悠然自得:形容心情舒适,神态从容自得的样子。 8.浮想联翩:形容众多的想象
7、或感想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 9.烟消云散:像烟云那样消失飘散;比喻事物、思虑、怨愤等消失干净。 一、主旨归纳 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一位游客和一位渔夫的故事。体现了渔夫“懒惰” 的哲学。 二、句段点评 1.“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 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 儿”至“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点评 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开始就出场亮相, 他们之间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旅游者身着 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来到渔夫所在的海边寻找田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 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伧的,家境显然也不
8、宽 裕。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二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 量比旅游者更高。 2.“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点评 渔夫没有直接回答, 让人尴尬, 所以“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同时也能看出被打破悠闲生活的渔夫心中的不满。 3.“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至“但是由于激动 他又语塞了”。 点评 激动的游客展示了宏伟的蓝图,似乎财富正滚滚而来。 “外国人兴奋 得又说不出话了”“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的表现,使游客的价值观表露无遗。这 和
9、渔夫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二者的差别。 三、重点突破 1.作者是站在渔夫一方,还是站在旅游者一方? 提示 一种不露声色的戏谑,使我们无法窥探作者的明确倾向,这就要求我 们延伸思维的触角,见仁见智。旅游者的哲学认为人生就是创造,就是拼搏,只 有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价值的载体即价值 的物化形态。人类精神王国的最终实现,应当有物质作为基础。 渔夫的人生哲学认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何必 让人生那么劳苦, 失去优哉游哉的自由?挣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以追求物质为人 生的旅游者, 到头来还不是茫茫然吗?物质追求是无穷无尽的, 而无穷无尽只能 在
10、精神世界里实现。乐天安命,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2.“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 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 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 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 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 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 四、写作特色 在叙事中体现出作者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内涵的丰富启迪, 去满足读者多元 的艺术需求,是这篇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 懒惰哲
11、学趣话中,作者选取了一 个司空见惯的场景,顺理成章地让一位旅游者与一位渔夫在这里相遇对话。对话 的内容既符合两个人的身份,又是顺手拈来,十分自然。旅游者话锋锐利,句句 推进,激动于自己的理想设计描绘上。而渔夫完全是一副懒洋洋的颟顸状态,或 点头,或摇头,无奈时才做三言两语的回答。这样闲谈下去,扯到什么地方为止 呢?如何收住呢?读者无法预料,只是感到这两人的对话颇有趣,倒要看看结局 如何,谁赢谁输。笔锋一转,大起大落,顿生跌宕。振振有词者,理屈词穷,突 然卡壳;无知的懒惰者,并未出手,只是被动招架,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文章 的结构发展,曲折多姿;两个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而有趣。 本文中最重要的手
12、法是庄谐互现。从看似平淡的对话中, 读者可以品味到作 家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的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式的。旅行 者和渔夫的对比是强烈的, 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两者的语言:旅游者是急切 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两者 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性又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 卖笑的人 德海因里希 伯尔 每当人们问起我的职业, 我总感到尴尬:我这个平素以自信著称的人会变得 脸红,言语支吾。我羡慕那些能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泥瓦匠”的人们,我也羡慕 理发师、会计和作家,因为他们可以简单明了地说出自己职业的名称而无需冗长 的解释。我,是一
13、个卖笑的人。这一介绍必须附有说明,因为接踵而来的问题就 是“您以此为生吗?”对这一问题我也必须按照实际情况给予肯定的回答。我确 实是以我的笑来谋生的。 我生活得并不坏, 用商业用语说, 因为我的笑销路很好。 我是一个经过训练的很不错的卖笑者。我笑起来和谁都不一样,谁也不具备我这 样的艺术色彩。为了避开令人烦恼的解释,长期以来我一直自称为演员。然而怎 奈我的表演和语言天才欠缺,使我感到这样称呼自己不符合真实情况。我主张实 事求是,而事实却是,我是一个卖笑的人。我既不是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员,我 并不使人们活跃,而是通过我的笑声使场面活跃:我像一位古罗马的将军一样地 笑着,或者,像一位多愁善感的高中
14、毕业生一样地笑着。无论是十七世纪的笑还 是十九世纪的笑,我都熟练自如。如果需要,我能把各个世纪的笑,一切社会阶 层的笑, 各种不同年龄的笑统统表演出来。 要问我怎么学的笑, 其实这十分简单, 就像学习修鞋一样的简单。美洲人的笑蕴藏在我胸中,还有非洲人的笑,白种人 的笑,红种人的笑,黄种人的笑我都会。我按照导演的规定,发出报酬各不相同 的笑声。 我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我的笑灌入了唱片,录了音,而且广播剧的导 演们对我百般照顾。我心情沉重地、适度地,歇斯底里地笑着我像一名电车 售票员或者一位食品部的学徒工一样地笑着,我表演早晨的笑,晚间的笑,夜里 的笑,以及黄昏时分的笑,一句话,不管什么地方,
15、以什么方式,只要该笑了, 我都能笑。 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是相当吃力的, 特别是因为我精通这种感染力强的笑的艺 术这是我的特长,但愿人们会相信我的话。就这样,对于三等、四等的滑稽 演员来说,我也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演 出的滑稽效果。我几乎每天晚上以一个敏感的喝彩者的身份坐在剧场, 以便在节 目效果差的时刻发出笑声去感染观众。这种笑要有分寸:我所发出的由衷的狂笑 既不可太早, 又不可太晚, 必须恰到火候到时候我按节目的要求爆发出笑声, 全体观众就跟我一起狂叫,就这样,挽救了节目的滑稽效果。 而我呢?演出结束之后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回到衣帽间,披上大衣, 庆幸我 终于下
16、了班。而在家里,经常放着拍给我的电报,诸如“急需您的笑,星期二录 音”。于是,在几小时之后,我乘上一辆供暖过分的直达快车,坐在车上抱怨着 我的命运。 人人都会理解,为什么我在下班之后或休假期间很少有兴趣一笑:挤奶员, 当他可以忘记奶牛时,泥瓦匠,当他可以忘记泥浆时,该是何等轻松呀。木匠家 里的门常常开关不灵, 或者抽屉得费牛劲才打得开。 烤甜点心的工人爱吃酸黄瓜, 卖肉的人喜欢吃杏仁糖,面包师不爱吃面包而爱吃香肠,斗牛者喜爱拨弄葡萄, 击拳者看见自己的孩子流鼻血就会吓得脸色苍白:这一切的一切我完全理解,因 为我下班以后从来不笑。我严肃得要命,有人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也许是有 道理的。 我以麻木不仁的表情度过着我自己的一生。 我只允许自己偶尔轻轻地微笑一 下,而且,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我究竟是否真的笑过。我认为我从来没有 真的笑过。我的兄弟姐妹们说得好:我向来是一个严肃的小伙子。就这样,我以 多种不同的方式笑着,却不了解我自己的笑。 品读: 一个以“卖笑”为职业的人, 竟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发自内心的笑声。 这看似荒诞矛盾不合逻辑, 实则写出了“卖笑者”对自己“卖笑生涯”的厌倦及他 的辛酸,讽刺意味浓,思想极为深刻。同时也告诫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只为了谋生 而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