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单元检测题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得分: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 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 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思辨精神的逻辑 命题。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 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 道家的艺术直觉、 佛家的宗教直觉, 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 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
2、,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 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 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 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 “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 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生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 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 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 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民族能够比较从容地 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
3、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 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 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不需 要客观实践。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 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 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 认证、监控认证,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凸显客观性
4、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出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 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 “想入非非” ,舍弃客体,无法正心 诚意。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 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须客体认证。现 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 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是远古时代, 文字初创、 人文初建的时期, 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 一并且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
5、三是元宋明清时期。远古时期,客观性认识不 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不断对域外文明进行接纳。古典时期自命无证,晚清时 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 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以及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 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 识知识的可行性,到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都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 准。 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 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 ,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 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
6、。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 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 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 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 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 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
7、的器。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 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 有忽视科技等器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于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 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 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 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 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 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快更好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
8、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 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 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 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 “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解析 A 项,“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说
9、的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 沉稳”。C 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现代性虽然看 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 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 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 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答案 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 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 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 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
10、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 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导致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 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解析 B 项,“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 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3 分)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 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 人的德性,要与
11、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 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解析 C 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 答案 C 4.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解析 材料二共三段,仔细分析每一段的内容,重点把握一些总结性的句子,然 后寻找三段之间的联系。第一段开头先点明儒家的学理错误,这种错误导致的学 风与现代性格格不入;接着便介绍现代性的特点,即凸显客观性认证。第二段从 本质
12、上分析为什么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第三段先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阶 段,得出“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的结论; 接着将现代年轻人与古人作对比,分析自命无证的错误。其实二、三两段从两个 方面论证了现代性认知的正确、合理。 答案 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 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合理。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6 分) 解析 “如何看待”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肯定,一是否定。用“工 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有其合理性,抓住了
13、传统文化的一个弱 点,但也应看到其不合理性,如此评判就会忽略传统文化的非凡概括力与卓越的 思维魅力,更会无视在实践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形成互补这一点。 答案 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 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 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 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 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 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 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14、,完成 69 题。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凭窗闲眺,想觅一个随感的题目。 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 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 二八”战争的炮火的 痕迹,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 松江的胡桃云片。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救国。但虚伪还 不如惭愧些吧。 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 茶食店, 必然停一停车, 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 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 我没有调查过。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 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箧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 买。后
15、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的车子将停下来,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 分量。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钱来等他找我。他找我的有时是两 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铜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每月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 十二分之一。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糕店呢?因为这种 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 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 “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 其白如云, 其薄如片, 名之曰云片, 真是高雅而又适当。 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 我们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 象征了些。因为糕的厚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形状上看, “云
16、”字似觉不切。 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成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 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强了。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 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 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 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 做成一段长方柱形, 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 这样一来, 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的形状。 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 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 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试切下几片糕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 的画片观赏一下。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
17、,描出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 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 倘就各个形象看: 有的像果物, 有的像人形, 有的像鸟兽。 就全体看:有时像蠹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古代的象形 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的散布着秋云的天空。古人诗云: “人似 秋云散处多。 ”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这颇像胡桃云片 上的模样。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根据我这 看法而称这种糕曰“胡桃云片” ,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 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 物似的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
18、条作一黄金律的缘, 而把胡桃的断面装点在这缘线内。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裱,或是在一幅 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意趣更加焕发了。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 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 因这缘故,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 得这种胡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 候。 读者也许要笑: “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 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 ” 不, 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 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 我想念松江胡
19、桃云片,是为了想看。至少,半是为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若要 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 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 来按星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我 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 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 不但嘴吃的东西, 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 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紧张压抑的时代环境下甜蜜地联想到胡桃 云片,体现了作者
20、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第三段通过写作者经过茶食店必买云片糕,店员与作者的默契,以及糕钱所占 每月薪水的份额等,体现了作者对云片糕的喜爱。 C.作者起初说“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 ,用来形容“白如 云” “薄如片”的糕很适合,但随后又否定了这个观点。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想象,作者设想读者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回答,点出了作 者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的原因。 解析 C 项,作者并不是否定这个观点,只是说云片糕的形状与“云”字不太切 合。 答案 C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十分简短,却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想写一篇随感,马
21、上就想 到了胡桃云片,表现了作者对胡桃云片的喜爱之情。 B.“说起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且听我说”等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 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C.文章中引用了古人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现云片之名的“高雅”,生动 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 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 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 解析 D 项,“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的生活越来 越好的愿望”错误,最后一段,第一个“我希望”的内容是“并用眼睛和嘴巴来 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 , 表现的是作者对审美的呼 唤。 答案 D 8.
22、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充满画面感,文章是如何体现的?(4 分) 解析 本文的画面感主要体现在对云片糕的描写上,重点梳理文章第四段到第六 段的内容,寻找具有画面感的句子,如“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 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 “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 兽” “古人诗云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等,然后结合常见的表达技巧等进 行分析。 答案 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想象胡桃云片的制作过程,让胡桃云片的形状、 纹理、线条真实可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胡桃云片上 画面的形象。引用诗句,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使胡桃云片的形象具有诗意美。 9.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
23、着一个“恬静淡泊,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 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重点理解题干中“恬静淡泊,从容雅致”这八个字,通读文 本,寻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特点或风格,可从作者的行为动机、生 活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追求、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作者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乐趣, 愿意拿出每月十二分之一的薪水买糕点, 不只是为了吃,还在于欣赏。探究云片糕取名的原因,雅致适切而有韵味,充 满情趣。从小小的糕点引发对市面上的东西要有美感的呼唤,体现了作者的精 神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24、014 题。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 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 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 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 ,各欲 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 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 夕闻君谪 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 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
25、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 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 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 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 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 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 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 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 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
26、望,今故录 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 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 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 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 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 (选自白氏长庆集 ,有删节) 【注】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 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7、)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解析 “万里”是形容“去我”的距离,“去”意思是“距离”,故二者不能断 开,排除 B、D 两项;“瞥然”意思是“忽然”,此处修饰“尘念”,即“一时 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
28、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 职。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 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解析 C 项,“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错误。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谊深厚,心志相通。而三 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 无奈。 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
29、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 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 境宜人、酒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 情怀。 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 “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B 项,“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错误,文 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这样的 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 更何况我的心呢
30、! 到现在每吟诵起来, 还悲伤不已啊”, 文中只是说白居易悲伤不已,但并没有说是因“担忧元稹病况”。 答案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 便请以代书。”(4 分)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 云。(4 分) 答案 (1)病危之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 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 适的事来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
31、后逐条写在后面吧。 14.作者在信的第三段向友人报告了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有何作用?(3 分) 答案 作者以“三泰”相告,让好友放心,表现出两人情谊深厚,也表现出作者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 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连的两颗心,分放 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 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 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
32、封短信,信上还说:病 危之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 “日 后送交白二十二郎, 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 ” 悲伤啊! 微之对待我, 怎么如此(信 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 “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 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 雨进入寒窗。 ”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 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 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 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
33、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 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 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湓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 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 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 是第二件安适的事。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 到东林寺、 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 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 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 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
34、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 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 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 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 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来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 逐条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 写这封信的夜晚, 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 随手拿笔, 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 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 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35、。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 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 “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 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 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 ”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 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5.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36、是( )(3 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 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 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 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 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解析 B 项,“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开篇反衬诗人的豪情逸 致。C 项,“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
37、项,“以正侧面相结 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为正面描写。 答案 A 16.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乐观、旷达。诗歌三、四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 种富有特征的事物、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 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 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 愁绪。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 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38、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 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_, _” 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 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惠子是一个老实人,
39、他很实 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惠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 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这么大一棵树,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乌有之乡、荒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茫之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 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 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 空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自暴自弃,也往往 暴殄天物,荼毒生灵。 庄子不仅懂得“有”之用,还能懂得“
40、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 , 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 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 )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 ,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 。只知实用,不知虚用, 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大言无用的结论。 B.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C.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D.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句
41、式杂糅,“以为”和“把作 为”杂糅,可保留其一;二是“得出”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得出庄子 的大言无用”改为“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或“得出庄子大言无用的结论”。综 合分析,D 项修改最恰当。 答案 D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中“实用”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一下就令人想起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云是天上的“招牌”,人们通过云的形状和变化可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 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景色雄奇壮 美。 D.有些人只顾自己,该做的不做,该管的不管,如此作为,也算“无
42、为而治”了。 解析 引号的常见作用: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如否定 和讽刺等)。表示突出强调。题干中“实用”的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A 项,引 号表示引用。B 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C 项,引号表 示特定称谓。D 项,与题干句子中的引号都表示否定和讽刺。由此可知,应选 D 项。 答案 D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因而,倘若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B.然而,即使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
43、款款而行吗? C.而且,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 D.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 你还能款款而行、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解析 联系上文“天地广大那一小块罢了” 与下文 “脚踩着的地方为 虚 用 ” ,可知括号里讲的是与“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相关的内容,而根据“只 知实用,不知虚用莫过于此” ,可知不能只留下“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 , 故括号里的内容应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根据下文“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 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 ,先说“你”再说“大地”与下文衔接更紧密。据
44、此分 析,D 项补写最恰当,故选 D 项。 答案 D 21.下面的语段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 线上写出必要的句子,使两段话连贯起来。(6 分)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的数量浩如烟海。在唐代,古体诗大 放异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 平确乎达到了后难为继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_。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 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 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双峰并峙,将
45、中国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来看,横线上的内容处于语段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由语段内容可知,上文讲的是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后文却讲盛唐 的诗歌的艺术成就。据此可以选择一个转折句或其他句子进行自然过渡即可。注 意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盛唐诗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22.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5 分) 1 月 30 日, 为妥善解决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医护及 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问题,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省 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通知要求,开辟工伤认定绿色通道,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
46、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和在防控疫情过 程中遭受事故伤害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要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简化程序。 事实清楚的,要快速认定,立办立结。 解析 材料共有两句话,主要信息在第 1 句。新闻事件是什么?就是对于在工作 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伤认定的河南的一个举措。我们最后得出的一句话 新闻,应该能让读者明确了解这个事件以及事件的结果。 答案 河南要求因履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及时认定为工伤。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书法、印章、京剧、武术
47、、茶 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服饰文化、 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 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材料作文。从材料来看,关键词是中 国传统文化,话题是怎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 扬。那么,作文立意就应该尊重材料的指向和意图。 【参考立意】 审视题目,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文章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 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
48、化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 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挖掘或展开。由此,我们可从 如下角度立意:传统文化魅力无穷;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抢救传统 艺术势在必行;传承和发扬不是复古;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自信和自立之本; 传承是必须的,发扬更重要。 【佳作赏读】 传中华文化,承传统血脉 中国,这个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国,正一步步苏醒。在物质战车碾压一 切的今天, 文化软实力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真正让文化原野郁郁葱葱, 让传统河流碧波荡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当下的年轻人面对传统文化,颇有些“雾里看花”之感。一方面,在全球化 浪潮以及多元化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之下,有一些人对经典艺术、民间曲艺心存疑 虑。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一些优秀文化形式正在不断流失。面对 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传统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 有地方特色的,越是能代表中国的。当下,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人们自然会开始寻求精神的富足,而优秀传统文 化的丰厚典藏为我们心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牧场。书法、印章、京剧、武术、 诗词歌赋、文牍书信十几亿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追求、文化传承,两会代 表委员热议文化中国,不正体现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