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语文】2020 年八上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一中语文】2020 年八上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3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学校将以 此为主题,进行歌咏山水诗文的赏读活动。 1.请用正楷抄写本次活动的主题。(3 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2.根据课文内容将诗文填写完整。(12 分) (1) 树树皆秋色,_。(王绩野望) (2) 征蓬出汉塞,_ 。(王维使至塞上) (3) _,江入大荒流。(李白_) (4) _,浅草才能没马蹄。(_钱塘湖春行) (5) 两岸连山,_。(郦道元三峡) (6) _,望峰息心;
2、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 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叠词来表现登楼所见繁盛的江上之景来反衬孤寂和思乡之情的 诗句是: _,_。 3.在寻找诗文中同学们遇到了字音字形方面的问题,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 确的一项是()(2 分) A.飞漱漱(sh)横柯与与其奇者(y)沉粼竞跃 B.属属引(sh)轩邈缥缥碧(pio )鸢飞唳天 C.藻荇荇(xng)侯骑清荣俊茂沿溯溯(sh) D.素湍湍(tun)萋萋襄襄陵(xing)夕日欲颓 4.在活动中要介绍古代诗文名家和文学常识,以下哪个选项表述不准确()(2 分)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南朝
3、时期的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B.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首句“东皋薄暮望”中,“东皋”即诗人自 己。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全诗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D.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5.通假字是古诗文中常见文言现象,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 C.蝉则千转不穷D.属国过居延 6.停顿是朗诵古诗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自非亭午/夜
4、分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为了顺利开展此次活动,组委会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7 分): (1)【思想动员】开展活动前,小丽同学很有朗诵天赋但是她认为这次活动意义不大,所 以参加的兴趣不浓,行动不积极。请你写一段话,劝说她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理由要充 分)(3 分) _ (2)【标语设计】为配合本次活动的宣传,请你设计一条标语张贴在学校宣传栏,要主题 鲜明、有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简洁。(2 分) _ (3) 【腹有诗书】在会场门口有一幅图片,要求你根据图片内容, 配上两句古诗要求不不能能使用本卷中已出现的诗句)。(2 分) _ _ 二(40
5、分) (一)有同学选择了下面两篇经典短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 8-11 题。 14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中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 深溪蓄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 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 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 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还觅薜(b)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一种
6、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后人以此 代指隐士的服饰。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声音和谐动听。办:具备。 8.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 分) (1)晓雾将歇歇()(2)未复有能与与其奇者() (3)深溪蓄蓄翠()(4)岂岂徒语哉() 9.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山川之之美,古来共谈欲界之之仙都 B.可以调素素琴既素素重幽居 C.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遂葺宇其上 D.自自康乐以来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10.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 (2)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_ 11. 说说这两篇山水小品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哪些不同之处?(4 分)
7、_ (二)小宁同学找到了一篇现代文来参加赏读,请你帮助小宁分析文章去参加赏读会,请回 答 12-15 题。(12 分) 断崖 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 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 无章的碎石, 被野花一次次覆盖, 被风霜一次次凝结。 断崖低着头, 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 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 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 年轻 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
8、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 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 上破灭, 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 沉默的断崖, 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 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 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 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 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 叶, 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 觅食的牛羊、 升起的炊烟, 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
9、勃的力量。 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 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 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 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 些人若有所思。 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 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 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 长出的
10、暗黑色的苔藓。 在阳光的曝晒下, 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 最后坠落在谷底, 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 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 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 虽是绝壁, 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 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 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 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 在阳
11、光和风雨中挣扎, 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 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 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 目光越来越纯净。 12. 根据全文,请你介绍一下, “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 样的断崖。(3 分) _ 13. 第二段中划线句是小宁特别喜欢的句子, 她想把这段话放在赏读会 PPT 首页, 请你帮她 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妙处。(3 分) _ 14. 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划线句“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
12、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3 分) _ 15. 从第五、六两段看,断崖不仅仅是断崖,它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3 分) _ (三) 小一同学在 红星照耀中国 里找到了一段内容并且还有一首诗歌, 请阅读下面内容, 回答 16-20 题。(14 分) 在大渡河北,红军爬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从它的空气稀薄的山顶上,向西望 去,可看见一片带着雪的山顶即西藏。已经是六月天气了,在平地上是很热的,可是当 他们过大雪山的时候,这些服装破烂、皮肤细薄的南方人,不习惯于高空的地带,有许多竟 因受不住风霜而死亡了。更难的是攀登无人烟的炮铜岗,在这上面,他们等
13、于建筑了自己的 道路,他们斫下长的竹竿,放在弯弯曲曲的没过腰身的泥水上,铺成一条过道。毛泽东告诉 我: “在这个山峰上,有个军团的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运输牲口。好几百的战士倒下来, 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他们往上爬着。第二个是邛崃山脊,人和牲口又损失了一些。接着他们登上那可爱的 梦笔山和打鼓山,爬登这两座山红军又损失了许多的性命 在大草地中,走了十天,没有人烟。十天中几乎是不断下雨,落在这一带湿地上。只 有循着本地山里人所认识的一些纵横交叉的窄狭的足印, 才能穿过它的中部。 在这里红军又 损失了一些牲口和人。 有许多人沉没入这种湿草的沼泽里, 在他们的同志还没有来得及拯救 的时候,他们已经没
14、入水草看不见了。这里没有柴火,他们不得不吃青的麦粒和生的蔬菜。 这里甚至没有树木来藏身,而行军轻便的红军又是没有带着帐篷的。在晚上,他们大家拥挤 在一块芦苇下过夜,这简直是不能遮雨的。可是在这种艰苦锻炼中,他们也胜利地渡过了草 地至少比起那些追赶他们的白军们来我们可以这样说。 那些白军迷失了他们的路, 等到 摸索回去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没有受损失。 出了草地红军就到达了甘肃边界。 前面又遇着好几次的作战。 这些作战中任何一次的 失败,都会使红军遭受灭顶之灾。更多的南京军队、东北军队和回民军队,已经调到了甘肃 南部,来阻拦他们的前进,可是他们终于冲破了这些障碍,而且在战争的进行中,他们从回 族的
15、骑兵队那里夺取了好几百匹马。 这些回族的军队, 人们一向预料他们会把红军一举消灭 的。脚走痛了,人疲倦了,一切达到了人类所能忍受的最低的限度,红军最后走入陕西的北 部,而直达长城之下。 关于长征的一种统计的摘要述说,是非常动人的。它揭示出来,在沿路上,平均几乎 每天有一次小的战斗,有十五个整天用在重大的决战。在路上的三百六十八日,有二百三十 五日,花费在白日行军中,有十八日,花费在夜间行军中。在停留的一百日(有许多是用在 作战上的)之中,有五十六日是在四川西北部度过的,其余的四十四日,走了五千里路。平 均所走的里数, 每隔一百十四英里停歇一下即二十四英里。 如此大军以此平均速度走平均每 天走七
16、十一华里过许多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这真是一种惊人的行走。 关于这种惊人的征战,将来有一日会有人写成全部的叙事诗的。这种征战,即使把政 治和战事除掉,也是近代历史中,青年们的一种动人的成就。可是我暂时必须要继续我的故 事, 因为我们已经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 现在我把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诗, 拿来当做结束, 这位叛逆者既能领导远征,同时又写得一手好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悬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注】在 1957 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式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颈
17、联中的原出句“金沙浪拍悬岩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 16. 请你帮小一概括一下在本段文字中红军遭遇了哪些困难?(3 分) _ 17. 请说说第五段划线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3 分) _ 18. 在作者的眼中毛泽东既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又是一个“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请 结合全书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评价他“令人感兴趣而复杂”。(4 分) _ 19. 斯诺称毛泽东主席“写得一手好诗”,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 桥横铁索寒”这一句好在何处。(2 分) _ 20. 对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诗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给全
18、诗定下了雄浑悲伤的基调。 B.颔联概写红军翻山越岭,“逶迤”形容绵延不断,“腾”字写出奔腾之势。 C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开篇定基调,结尾显出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D.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 三(30 分) 21. 你留意过窗外吗?那里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 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 或许是小伙伴 们玩耍的场地也有不同的人,发生着不一样的事,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不少于 500 字。 【一一中中语语文文】2 20 02 20 0 年年八八上上第第一一次次月月考考答答案案 1.【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解析】 本题
19、考查学生对汉字书写规范的掌握, 注意书写正确、 规范与工整, 字形居中, 有起行顿收的笔锋,正楷字不要连笔,尽可能美观。 2.【答案】(1)山山唯落晖(2)归雁入胡天 (3)山随平野尽;渡荆门送别 (4)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 (5)略无阙处(6)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课内要求必背古诗文的背诵熟练程度及对古诗文的理解程 度。需要注意的是达到背诵熟练的同时也要着重记忆一些易写错的字,如“唯、晖、阙、 鸢、戾、萋”等。平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古文的背诵、理解与积累,也要注意对诗歌大意 和情感的掌握,如第(8)题从情
20、感角度考查理解性默写。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在学而思秋季课程大多以课前检测的形式出现过。 A 选项“与”读“y”,“粼”应改为“鳞”。B 选项“属”读“zh”、“唳”应改为 “戾”。C 选项“侯”应改为“候”,“俊”应改为“峻”,“溯”读“s”。故此题 选择 D。 针对这类必考题型, 除了课上练习, 学生平时要进行分类积累和复习。 遵循 “记 少不记多”“记特殊不记普通”的原则来高效记忆。 4.【答案】B 【解析】本题诗歌理解。B 选项“东皋薄暮望”中的“东皋”是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为作者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5.【答案】D 【解析】A.“阙”通“缺”;B.“反”通“返”
21、;C.“转”通“啭”;D 无通假字。故 此题选 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需要根据句意来断句。该句句意:如果不是正午 或半夜。“自非”的意思是“如果不是”,“亭午夜分”是时间状语,故断句正确的是 自非/亭午夜分,选择 B 选项。 7.【答案】(1)示例:小丽,朗诵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文章,培养语感,对于写 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你很有朗诵天赋,我相信你只要尝试过朗读,就一定会喜欢上它! 这次活动就是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 (2)示例:歌咏山水,陶冶情操。(对偶) (3)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
22、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 出对象是谁、表达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主题,语意要合理连续,不 能有语病。此题为劝说类题目,需在信息中表现朗读的好处(劝说的理由)劝说, 语气要委婉有礼,便于他人接受。 (2) 此题要求为此次活动写宣传标语。 此类题型标语要符合题干要求: 切合主题 主题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 根据图片内容(有山,有瀑布等),联想所学古诗即可,注意不能使用试卷 中出现的诗句。 8.【答案】(1)消散;(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 积聚;(4)副词,表示反问,可以译为“难道,怎么”。 【解析】 本题考查课内课外文言词义。(1)(2)出自课内
23、文章,(3)可借由组词法 或根据语境得出意思,(4)为七下课文孙权劝学的课外迁移。 9.【答案】B 【解析】A“之”均为助词,“的”的意思。B“素琴”指不加装饰的琴,“素”为“朴 素,质朴”;“既素重幽居”的“素”意为“素来,向来”。C“遂”均是“于是,就” 的意思。D“自”均是“从”的意思。故此题选 B。 10. 【答案】(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 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不 要写错别字。翻译
24、时需要注意“颓”“竞”“森”“限”等字词的翻译。 11. 【答案】甲文借由写给朋友的书信,通过写景及赞美前人说明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乙文采用先叙事再写景的形式, 通过书写隐 居后寻觅住所的过程,表达自己归隐后的悠闲自适。 【解析】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主旨情感。答谢中中书在暑期第一节课详细讲解过, 此篇文章情感多样,需确实记忆。与顾章书重在说明隐居的生活,情感相对单一, 把握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可推断作者情感。 12. 【答案】 断崖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存在的断崖。 断崖 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
25、命的断崖。断崖是沉着、从容、朴实而 又坚韧的断崖。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结合全文,找出断崖每段的特点再进行概 括即可,尽可能引用原文作答。 13. 【答案】这段文字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断崖人格化,增强语言的气势;断 崖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它却从来没有移动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断崖的沉默、坚强和不 屈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断崖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赏析题。按照“点析评”的思路回答。首先点出句子使用的手 法并解释,第二步使用效果词分析对象的特点、人物的心理等,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来 评述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品质,文章的道理。 14. 【答案】通过断崖过去的繁华与
26、现在的残存作比较(对比衬托)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 不屈的形象;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者答“引发出人们对生命的感 悟”)。 【解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断崖的今昔对比,表现对 象的特点。结构部分,此句在文中属于中间部分,由此推断结构上的作用。 15. 【答案】面对不幸要从容坚强,要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逆境可以铸炼常人难以具备 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格;坚韧的人在经历了磨砺之后,总会找到新的生活道路;人 在困境中要继续保持造就的热情与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与感悟。根据文章主题“断崖”所表现的特点加以分析,说 明体会到的道理。 16. 【答案】红军
27、爬雪山。他们遭遇了高地稀薄的空气与严酷的风霜,部分地方还需自己 建筑道路。 红军过大草地。 湿地上不断下雨且无处躲雨, 不时还有沼泽吞没人和牲口。 红军遭遇敌军追击。在甘肃边界与回民军队、南京军队、东北军队有过好几次作战。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根据分值得知总共三个困难,回到原文定位文段。分 别概括一、三、四段即可得到答案。 17. 【答案】运用列举一连串数字的方法,展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展示了中国 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具体性与真实 性。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赏析及纪实文学的特点。本题依照题干是一道句段作用题,但在 小说或这类长篇
28、纪实文学的片段,结构作用较少体现,可视为赏析题,结合纪实文学的 特点答题。文章中通过列举一系列数字来说明表现长征的路途之艰,困难之多,在路上 的 368 天中有 235 天白天行军,18 天夜间行军、平均每走 114 英里才能休息一次等叙 述的描写对象都是红军, 展现出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困苦, 借由表现诸多困难体现出红 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多个准确数字能体现出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8. 【答案】毛泽东是一个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同时也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喜欢 憨笑,但心中却有坚定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既有天真质朴的品质,又有锐 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这些矛盾的特点在毛泽东身上
29、有所体现,因此斯诺评价他“令 人感兴趣而复杂”。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 的第一节可以文中找到相关叙述,对其特征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19. 【答案】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歌化用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长征事件,表现红军 度过无数困难艰险,表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毅。从情感的角度,词句中“暖” 的意思是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的意思是冷峻严酷,表现红军作 战的艰险,两个形容词表现出红军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心态。 【解析】 这是一道诗歌赏析题。 题目诗句为叙事句, 针对内容、 表现情感进行赏析即可。 18. 【答案】A 【解析】本题
30、考查学生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A 选项“红军不怕远征难”奠定全诗情感 基调。表现出雄浑激昂的情感,而不是悲伤的情感。 19.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记叙文。题目为“窗外”,同学首先可以从“窗内”发想, “我” 何时会有机会看向窗外?比如家里的书房、 学校的教室、 移动的交通工具上等都是生活 中常接触的可以看向窗外的地方。 进一步回想, 在这些地方往窗外望去, 有哪些令 “我” 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此时的“我”又有什么想法?这些事情可以是一件反复发生的事 情,可以是偶然遇见的事情,也可以是日常例行的事情里有了变化。主角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小生物;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你熟悉的亲友、同学。
31、 本题写作题材凭靠同学的生活经历及日常观察,除了写“看到的事物”外,同学还 需要将这件事情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我在看到这件事情之前心情、 生活经历是什么情况, 看见这件事情发生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我”是否有所收获。 例如:坐上地铁前“我”没写作业、态度不端正,被老师严厉批评了一顿。 (“我” 看到事情前的情况,文章引入)坐上地铁后我站在窗前往外看,看见了尽责的地铁人员 在地铁开动后严肃地向地铁行了一个礼(事情开头),下一站依旧在飞速行驶的列车上 看到窗外的人员做了相同的事情,下一站、再下一站.(事情经过)直到下车“我” 的心情已经好转。(事情结果)“我”明白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地铁工作人员 的责任是确保乘客上下车的安全,而“我”作为学生,现阶段就应该认真学习,在未来 身份转换后,才有能力去完成其他的工作。(“我”领悟的道理,文章结尾) 注意文章详略,文章引入切勿过长,重点描写事情经过涉及的人物,使用描写手法 突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