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课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语言素养专练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70 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_、受人欺凌的 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 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_的伟大成就。今 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2、往, 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 我们要坚持“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的方针, 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的开放政策,继续同世界各国人 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坚决维护国家 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穷二白 同舟共济 另眼相看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同舟共济 刮目相看 合作共赢 C一穷二白 同心同德 另眼相看 合作共赢 D积贫积弱
3、同心同德 刮目相看 互利共赢 答案 D 解析 积贫积弱:(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 农业不发达; 白, 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文中彻底改变的应是什么样的局面, 因此应用“积 贫积弱”。同心同德:思想、行动一致。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第二处 强调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 而“同舟共济”侧重于在困境中团结互助, 因此应用“同心同 德”。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 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是一种纵向的比较,“另眼相看”是一种横向的比较, 这里是说中国的发展让世界不能再拿老眼光看待,因此应用
4、“刮目相看”。互利共赢:各自 经营但又在条款和让利上互相关照,使合作双方都能得到利益。合作共赢:双方共同出资经 营而盈利。 这一处是指中国的发展奉行的战略, 强调的是每个国家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合作 盈利,而不单单是合作,因此应用“互利共赢”。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 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 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 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
5、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前进步伐 答案 D 解析 D 项这句话强调没有任何力量,而且在稳住地位基础上,继续前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
6、,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答案 C 解析 A 项和 B 项中,“推动稳定,保持发展”是错误的,属于搭配不当,应是 “保持稳定,推动发展”,故排除 A、B 两项;整句话的主语为“我们”,D 项最 后的主语为全体中华儿女,暗换了主语。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年多 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 基本 的胜利。 分析:这两个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体
7、现了用语的准确性。 B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 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的国土。 分析:通过列举具体数字,强调了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极好条件。 C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 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 有一个 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分析:运用递进关系的复句,展望我国军队建设的前景,军种逐步完善,力量不断壮大。 D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 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分析: “不可避免”强调“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必然性, 意味着我们不必花太大气 力,“文化建设的高潮”就会到来。 答案 D 解析 “不必花太大气力”错。 5
8、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请概括这三层意思,每层不超过 25 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中华民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 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 成就的重要原因, 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一条根植于中国大地、 反映中 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 特点的伟大斗争。 答:_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取得成就的原因
9、 要随时做好伟大斗争的准备 解析 首先对文段进行分层,然后分层概括。由分析可知,文段共三句话,每句话就是一个 层次,三句话分别表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未来发展 的任务。据此筛选原文信息即可。 6阅读下面的材料,仿照甲方的句式,替乙方续写一段辩论词,反驳甲方的观点。字数要 大致相当。 四月的巴黎罗浮宫内,沉睡的是蒙娜丽莎 断臂维纳斯等 40 万件艺术珍品;罗浮 宫外,一色玫红色上衣配黑色长裤,整齐的动作下,中国大妈伴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此事 经网络报道,立刻引发甲、乙双方的辩论。 甲方认为:这件事情证明了中国的进步。中国人民不仅富裕起来了,而且比起过去,她们更 乐
10、于表达自己,追求个性。中国大妈好样的! 乙方认为:_ 答案 (示例)这件事不能证明中国的进步。中国大妈不仅与富裕无关,而且也不代表全部, 她们不欣赏艺术珍品,喜欢热闹,中国大妈还需要进步。 解析 这是一个观点相左、 形式相近的仿写题。 甲方认为是“进步”, 乙方就应该认为是“不 进步”或“退步”。甲方陈述的观点,采用“不仅而且”的句式陈述理由,乙方也 要采用相同的句式。 思维素养专练思维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 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 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 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
11、于中华民 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 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 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 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 希望去大陆 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能够认
12、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 践行, 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 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 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 有利于通过构建 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
13、的族群认同,总 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 而且世界秩序要 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 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 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 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 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 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
14、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 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 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 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 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 成的分治产生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 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 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 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为
15、了国家 统一, 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 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 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 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 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 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 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 但是它们 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
16、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 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 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标识民族 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 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 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 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 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 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 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
17、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 因素之中,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 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 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
18、。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 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答案 D 解析 A 项“仁”“义”不是多元文化的内核。B 项“需保持平衡”错。C 项前一分句推理 错误。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 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 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 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
19、文化认同的基 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答案 A 解析 A 项条件关系不合逻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 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 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 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夯实认同基础, 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答案 A 解析 A 项旨在论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平衡性,材料三无此观点。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 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答:_ 答案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认同是纽带, 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 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 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