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章末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资源ID:159614       资源大小:1.85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章末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第五章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 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分别为( ) A.为温带草原,为温带荒漠 B.为温带荒漠,为温带草原 C.为亚寒带针叶林,为温带荒漠 D.为温带草原,为亚寒带针叶林 2.图中为(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区域距海近,为落叶阔叶林。沿的方向变化,降水逐渐减 少,故为温带草原,为温带荒漠。第 2 题,读图可知,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

    2、林。 答案 1.B 2.D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 。读图回答 34 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解析 第 3 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根系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 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 4 题,随着全球变暖, 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取足

    3、够的水分。 答案 3.A 4.C 每到冬季,北方的很多行道树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 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 一般涂刷至距地面 11.3 米的高度。 据此完成 5 6 题。 5.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止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6.树木涂白后( ) 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 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 解析 第 5 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A

    4、 错误;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C 错误;城 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D 错误;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 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杀虫和防冻害,故 B 正 确。第 6 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A、 B 排除;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D 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 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 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 减少树皮开裂, 起到保护树木的作用, C 正确。 答案 5.B 6.C 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 401

    5、20 米的 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 “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 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78 题。 7.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 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B.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D.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8.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的旅游时间在( ) A.122 月 B.35 月 C.68 月 D.911 月 解析 第 7 题,菲律宾中部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保和岛高度在 40 120 米的石灰岩小山遭到强烈侵蚀,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较少

    6、,树木难以生长,只能长草, 因此 C 正确。第 8 题,由于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旱雨两季。在 35 月,气温升得很 高,降水稀少,为干季,小山上“草堆”干枯,转为褐色“巧克力”。因此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7.C 8.B 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回答 910 题。 9.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10.“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海陆分布 解析 第 9 题,根据第(

    7、1)幅模式图中暖湿气候的分布位置,对应第(2)幅模式图可知,该地带 的植被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 10 题,由第(3)幅模式图可知,“砖红 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 9.A 10.B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 1113 题。 1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2.陡峭

    8、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1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解析 第 11 题,黑土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大,而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不能说寒冷气 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少,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多;气候还可以 间接影响到土壤,气候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对土壤也会产生影响。第 12 题,陡峭的山坡,地 表疏松物质不易保存住,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 13 题,气候湿

    9、热,降水多,植物生长旺 盛,有机质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反而少了,降水多,也容易造成土壤 有机质的淋失,而森林地区,植物体内有机质积累多,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气候相对 寒冷的草原地区。 答案 11.B 12.A 13.C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 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多少。读图回答 1415 题。 1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15.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

    10、序是( ) A. B. C. D. 解析 第 14 题,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因此也影响生物的生长速 度、微生物分解速度,从而是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比重大小的 最主要因素,故 A 对。第 15 题,高纬度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植物生长较慢,所以生物量较 少;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所以枯枝落叶较多;土壤冻结时间长,所以土壤中储存的养分 较少,物质养分的流动也较少。 答案 14.A 15.D 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1617 题。 16.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加速岩石的风化 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 C.

    11、分解有机质 D.富集养分元素 17.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 B. C. D. 解析 植物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元素。 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中, 纬度越低, 温度越高, 分解越快,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越多。 答案 16.D 17.D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 红、 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读图完成 1820 题。 18.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 )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 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

    12、 19.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 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 20.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横断山区的高山草甸 B.南岭山区的阔叶林带 C.云贵地区的喀斯特盆地 D.闽江流域的河漫滩平原 解析 第 18 题,在我国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土壤一般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 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及 漠土。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A 错;土壤之间有 过渡地带,边界不确定,B 错;区域内部有自己的

    13、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C 对;区域内 部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D 错。第 19 题,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 少, 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导致植被的差异, 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B 对; 热量条件变化、 地势高低差异和农业类型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C、D 错。第 20 题,黑土一般是因为区域热 量条件差,有机质不易分解而在土壤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南方地区有黑土分布,应考虑海拔较 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故选 A。 答案 18.C 19.B 20.A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a、

    14、b、c 三条曲线,_曲线表示蒸发量。(1 分) (2)A、D、E、G 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 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2 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腐殖质层、_、淀积层、母质层和母 岩层。(2 分) (4)B 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植被是_。(3 分) (5)D 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C、D 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 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 _ _。(2 分) 解析 第(1)题,如果只从图中的曲线和纵坐标所表示的数据来看,是很难将三条曲线迅速区 别开的。解答此题的切入点在图例中,

    15、根据图例所反映的风化情况,调动有关气候、植物与土 壤方面的知识,将砖红壤风化壳定位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再根据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特 点来判断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三条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 c 数值最大,对应的应是降 水量,b 对应的是气温,a 所对应的是蒸发量。第(2)题,A 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 为干旱 的荒漠环境,只有 E、G 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厚,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 土壤剖面; A 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发育 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第(4)题, 由图中 B 地气温

    16、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 林。第(5)题,据 D 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 漠,由图可知,C、D 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森林植被,而 F 处 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 (1)a (2)E、G A (3)有机层 淋溶层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5)温 带荒漠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被茂盛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

    17、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 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 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 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左图为烧荒景观图,右图为阿苏草原 位置示意图。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对应的植被类型。(1 分)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3 分)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4 分)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2 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阿苏草原位于日本南部,结合气候界线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

    18、绿阔叶林。第(2)题,由材料信息“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 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观”可知,烧荒时间 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 嫩草的生长。第(3)题,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可以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害虫病菌 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烧荒前需要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 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 识的宣传教育等。 答案 (1)常绿阔叶林。 (2)冬末春初(3 月)。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

    19、早春,草还未发芽,烧 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烧荒 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 烧荒还可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时注意风 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8 分) 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 a),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 25 个最具生态价 值的地方之一。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近 3 000 种

    20、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其 中有 1 000 多种多肉植物(图 b),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 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 量引进。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4 分) (2)说明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4 分) 解析 第(1)题,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结合多肉植 物的生长习性及纳马夸兰南部地区具体分析。读图 a 可知,图中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流经, 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沿岸地区降水少,旱季

    21、较长,抑制其他物 种的生长。从自身条件看,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有短暂雨 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 长。第(2)题,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从对原产地及我国的 影响分别分析。 答案 (1)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旱季较长,抑制其他物种的生 长;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多肉植物的耐旱习性适应当地旱 季较长的环境);有短暂雨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 大, 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或: 生长环境多样性/ 或:

    22、 水热条件多样); 该区域跨纬度较大, 范围较广,物种丰富。 (2)可能加剧多肉植物原产地的荒漠化;原产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由于国内广泛种植, 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现象,破坏原生态环境;进口过程中可能造成病虫害在我国的传播。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 体的合称, 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 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材料

    23、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 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 土壤有机碳含量为 2.2829.55 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 (96184 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材料三 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下表为黑河中游湿地植被类 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表。 土层深度/厘米 土壤有机碳含量/(克 千克 1)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120 11.93 8.23 2140 8.25 6.44

    24、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4 分) (2)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 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4 分) (3)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4 分) 答案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 增加而递减。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 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 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 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 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大量积累有积碳。 (3)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含量。 趋势: 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从而使气候变暖。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章末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