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汉书 艺文志说到某学派:“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 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专任刑法”体现法家法治思想,故选 D 项;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排除 A 项;儒家倡 导教化,排除 B 项;墨家倡导兼爱非攻,排除 C 项。 答案 D 2.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 政权。这说明孟子( ) 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 C.推崇德治主张 D.倡导人性本善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孔子
2、主张以民为本,材料内容符合孔子的思想,故 A 项错误;B 项表 述与题目中“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相符,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强调的 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未牵涉德治,故 C 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君主和人民的关系,并未牵 涉人性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战国后期, 荀子访问秦国归来, 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 可谓“古 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 ,可谓“古之士大 夫也” 。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
3、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 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 C 项;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排除 A 项;商鞅变法主张法治,不主张 德治,排除 B 项;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多大关系,排除 D 项。 答案 C 4.朱熹作朱子家礼 ,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 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 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解析 根据材料“尽量以
4、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礼仪的大众化、 世 俗化,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使之更加简化易行” ,更加体现了礼仪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等 级尊卑,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体现的是对 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 C 项错误;“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与材料“更加简化易行” 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5.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 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 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5、 D.抬高皇帝权威 解析 根据明朝律法中如若判定为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若宰执大臣知情,与 同罪”可知是以防止吏治腐败为出发点, 符合题意的是 A 项; 题干中没有涉及宰相权力削弱, 排除 B 项;C 项中“完善”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6.“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以下文献在确定近代社 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如财产法、继承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法国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解析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是关于政治权力的规范,故 A 项错误; 社
6、会契约论是卢梭的学术思想而非法律,故 B 项错误; 法国民法典是关于处理民间经济纠 纷的法典,故 C 项正确;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学术思想而非法律,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1804 年 法国民法典 诞生, 法国人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 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法国“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主要是因为( ) A.罗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重要来源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世界影响的理解。根据“法国民法典立法完善性
7、在很大程 度上要感谢罗马人”反映的是罗马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先声。 答案 D 8.美国 1883 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 取; 定期考核, 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 文官常任, 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这些改革( ) A.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化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解析 由材料“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 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看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故 A 正确。 材料未体现执政党的领导能力,B 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
8、过考试选用文官,不是民主自由选 举,故 C 错误。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不是为中国 科举制提供借鉴,D 项错误。 答案 A 9.有文章认为, 美国 1787 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 事情麻烦点, 办事效率低一点, 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 。这反映美国 1787 年宪法( )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787 年宪法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故 A 项错误;美国 1787 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故完善民主制度错误,故 B 项错误;根据 题意,美国
9、 1787 年宪法做到了“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并非仅仅停留 在反对集权的角度,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 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 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解析 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10、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说法正确,故选 B 项;1954 年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 A 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 90 年代确立的,排除 C 项;2010 年,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 D 项。 答案 B 11.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 “所谓法律理念主义, 就是把法律从工具、 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 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被该学者视为“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是( ) A.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99 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1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解析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没有切实实行,与材料“所谓法律理念主义, 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不符,故 A 项错误; 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 的作用,但没有体现“所谓法律理念主义”,故 B 项错误;1954 年宪法的颁布,法律仍 然是工具、是制度,与材料“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不符,故 C 项错误;1999 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社会的新时期, 是“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建设,弘扬生态 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 念的是( ) 天人合一 与民休息 兼爱尚贤 道法自然 A. B. C. D. 解析 习近平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 故正确;与民休息主张轻徭薄赋,不乱用民力,而材料强调保护生态文明,故错误;兼爱 尚贤是战国时期墨家观点,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和选人用人问题,故错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 自然的和谐,与习近平的讲话有相似之处,故正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
13、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 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 ,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 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 ,一部礼经。 礼法立教, 出礼入刑。 人知守礼, 自不非为。 非为不作, 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 大明律 ,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 ,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 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
14、上制定了本国 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 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 法国民法 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 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 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 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法
15、律体系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 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结合所学得出起源较早、源远流长;据材料一“明朝以唐律为 蓝本制定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 典沿袭大明律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结合所学得出重视“例”的作用; 据材料一“ 大明律例 ,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 刑法何拘”结合所学得出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经济、国际影响 三个角度入手;据材料一“ 大明律例 ,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
16、非 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可知政治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 秩序;结合所学得出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国 际意义。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 ,确立了法律至上 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 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 使行政权, 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 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 形成了大陆法系 ” “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并结合所学得出欧洲法律体系特 别强
17、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据材料一 “ 大明律例 ,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第二 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对比;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 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 化。第(3)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法律体系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 影响;法律体系又反过来影响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 答案 (1)特点:起源较早、源远
18、流长;重视“例”的作用;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当时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 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 坚持程序公正等;中国古代法律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 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一定时期的法律体系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法律体系又反过来影响该时期的政 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19、 材料一 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 ;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 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 彭明论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 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五
2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 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 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国 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宪法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21、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 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1999 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 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 1954 年宪法的历史背景。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 1954 年宪 法的进步性。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点。材料三的修改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发展变化,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 第(1)问要求概括临时约法的特征,并分析意义。特征应从阶级性和时代精神上去 归纳。主要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22、精神。意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求回答的有 两点,一是背景,二是进步性。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背景包括政权巩固、经济 恢复、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进行等内容。进步性应从材料二的规定中分析,如国家性质、 民族平等原则、所有制形式等。第(3)问应注意分析比较材料,找出相同点。其意义应从 1999 年改革开放的时代节点上去思考。第(4)问主要应从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民主政治的进步等角度 去思考。 答案 (1)特征:把“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加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精神。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约法以国家 根本法的形式,宣告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对促进人民觉醒、打破等级 特权制度,有重要意义。 (2)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 进步性:规定新中国的性质;规定了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方法;规定了国家经济的构成和发 展方向。 (3)相同点: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意义: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宪法保障。 (4)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或修改宪法内容;民主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工作 重心;经济发展方针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在 20 世纪经历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