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国地理全册知识总结

    • 资源ID:161523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国地理全册知识总结

    1、 1 第一篇第一篇 总论总论 第二章第二章 自然结构自然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中国气候因素的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一)气候基本特点气候基本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强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 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类型多样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

    2、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 的气候差异。 水热同期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 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二)季风特征季风特征 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 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 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 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 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 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 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

    3、气候区。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 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 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青藏高

    4、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高原季风使我国 冬夏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地区来说,青藏高原对低空的季风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新疆、甘肃 一带夏季出现干燥炎热天气。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阻挡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扩大了冬夏季风东西向的影响范围。 (三)水热条件特点(三)水热条件特点 1、1 月 0等温线东部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东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亚热带气候北界在 秦岭淮河一线,比欧洲地中海区偏南了 10 个经度左右,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户形成季节性冻土。 2.、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

    5、温差大.,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地区。 主要是因为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团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 3、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气流,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北方的太阳高度角虽然偏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部分地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2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 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东北西南向 2、 山地降水多余平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 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 冬,

    6、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 北,春秋季节越短。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 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 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 干燥度(k) :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 4,干旱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

    7、征。 (一)寒潮 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 4 条: 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 60;北方路径,约占 19;西方路径,约占 14;东北方路径,约占 7。 (二)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 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 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 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3 (三)台风

    8、1、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 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2、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加罗林群岛还去,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 3、 台风往往可以解决南方的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 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 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 3 6004 800地区是

    9、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 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四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五五)冬季气温偏低冬季气温偏低 (六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自然综合体。社会属性指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

    10、山地多,平地少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4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 1.33108 hm2 左右。 (二)后备耕地资源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林地资源 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草地资源 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第三

    11、节第三节 水资源结构及其评价水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64,内陆流域约占 36。 中国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为 27 115108 m3,平均径流深为 284 mm。 我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 (三)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类型 1、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地区。 2、 岩溶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 基岩裂隙水 分布较广泛, 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 南方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

    12、 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 冻土孔隙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 土层分布的地区。 (六)天然水质 矿化度和总硬度是评价河流水质重要标准 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最大的是黄河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地区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 1 600 mm, 径流深大于 900 mm。 多水带:年降水量 8001 600 mm,径流深 200900 mm。 过渡带:年降水量 400800 mm, 径流深 5020

    13、0 mm。 少水带:年降水量 200400 mm, 径流深 1050 mm。 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 200 mm, 径流深不足 10 mm。 (二)径流时程分配 5 河流降水补给条件,全国河川年径流季节分配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 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 作用,河流多水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 1 个月左右。 2、 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年径流 过程呈双峰型。但春汛水量不大,多数河流占年径流量的 5左右,少数超过 10。 3、 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 天山

    14、、 阿尔泰山、 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 主要由山区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 除了北方少数由暴雨形成的季节性河流外,几乎所有河流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补给。 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一)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1、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 2、 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 我国降水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丰水年的持续出现,是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全国五个旱灾多发区:松辽平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

    15、部、云贵高原至湛江一带 (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第四节第四节 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一、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一、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是世界上罕有的矿产, (四)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折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折 (一)能源矿产 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为主。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南方除贵州

    16、外,均严重缺煤。 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歉西丰。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歉西丰。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油气: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 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 和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陕甘宁盆地已探明天然气资源 1 300108 m3,是我国目前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也是世界级大型气田。 (二)黑色金属矿产 我国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等。 (三)有色金属矿产 我国有色金

    17、属矿种齐全,钨、锡、钼、锑、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铝、铅、锌、镍资源潜力较大。有色金属 6 需求总量中,铝、铜、铅、锌占 95 (四)贵金属及稀有、稀土金属矿产 我国金、银和稀有、稀土矿产都很丰富。铂族矿产较少,主要是金川镍矿中的伴生矿。中国已探明储量的稀有 金属共 8 种,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各 10 种。这 28 种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其中稀土资源的工业储量比国外稀土总量 还多,其中 96以上集中于白云鄂博。 (五)非金属矿产 第五节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 (一)旅游(一)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

    18、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 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风景旅游资源:(二)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 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 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 种产物的总称。 (三)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特征:广泛性、整体性、可变性和地域性。广泛性、整体性、可变性和地域性。 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1)类型多,分布广 (2)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3)自然风光与人文景

    19、观结合互相映衬 (4)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5)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一)自然风光资源 (二)人文风光资源 四、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四、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为 10 个大区。 中国旅游区域划分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 (二)华东山水园林区 7 (三)东北林海雪原区 (四)华中名山峡谷区 (五)华南热带景观区 (六)西北“丝路”文化区(七)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 (八)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 (九)青藏高原区 (十)港澳台区 第四章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20、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人口及其问题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 行业结构。 (二二)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 年龄金字塔年龄金字塔 增长型:增长型: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 衰退型:衰退型:幼儿和青少年比重

    21、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 稳定型:稳定型: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二、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 第 1 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 1 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 年)。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 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 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 活困难 196219

    22、73 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 12 年之久的第 2 个生育高潮。19621965 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 下降的补偿,而 19661973 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 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8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 惯性有关。 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三、中国人

    23、口的基本特点 (1)庞大的人口基数 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 (2)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3)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4)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5)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道路坚持贯彻: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的方针。大小城市机结 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6)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原因: 1、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优先照顾, 改善了物质文化水平, 提高了健康水平, 人口死亡率降低, 平均寿命提高。 2、 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 3、 许多人陆续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各民族中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

    24、成分居多。 (7)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8)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 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 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 400 mm 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90以上。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 93。旱耕地则主

    25、要分布在秦岭淮 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 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 60左右。 第三节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9 东线东线 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 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约 1 150 km。两期实施。第一期引水到黄河以南,增加改善灌溉。第二期工程引长 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 中线中线 解决海河平原、 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 先从丹江口每年引汉水 100108 m3。 设计输水总干渠长 1 241 km, 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工业

    26、城市用水。二期工程,抽引汉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 西线西线 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主要线路有 3 条: (1)从通天河引水 70108 m3,线路长度不足 100 km; (2)在青海玉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入黄河,引水渠长约 500 km; (3)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经祖厉河入 黄河,全线长约 3 000 多千米。 “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 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 四河: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河:黄河、淮河、海河、辽河 第四节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今后煤炭开发布局

    27、将呈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 3 个区带分布个区带分布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 4 个缺煤区。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 8 个省区。 第五节第五节 工业建设与布局工业建设与布局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 (一)中国工业发展特征 1、 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 年)。为解决众多地区

    28、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 济的均衡发展。到 1978 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 10 发展内地经济。 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形成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 7 大工业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 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 哈尔滨长春地区、太原包头地区、兰州地区、山东半岛、长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等 工业区也具有相当的基础。 全

    29、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长长)江、沿江、沿(黄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二、原材料工业布局 (一)冶金工业布局 冶金工业分为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1、钢铁工业布局 铁矿石资源的特点:贫矿多,富矿少。矿石成分复杂矿石遴选难度大分布较广而局部相对集中。 2、有色金属工业 在工业上除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统称有色金属。其生产分为采选。冶炼、阶段三个阶段。 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 (二)化学工业布局 钠盐储量丰富,主要有海盐、井盐、胡盐、岩盐等多种丰富的盐类资源。 长芦、辽宁、山东、江苏

    30、是这个的四大盐场。胡盐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四川自贡是世界最古老的井盐产地。岩 盐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钾盐主要分布在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 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三)建材工业布局 建材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类 三、机电工业布局三、机电工业布局 机电工业分为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1、高新技术产业其特征是全部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美国商务 部将这两个该指标达到 10%的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 (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

    31、(2)工业基础指向性。 (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 (4)集聚性。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 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 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 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 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 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

    32、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11 四、四、轻纺工业布局轻纺工业布局 制糖工业的原料分有甘蔗糖和甜菜糖。其分布完全在原料产区,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云南、广西、 广东、台湾、福建、四川、江西等地。甜菜制糖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 造纸工业分为纸浆和造纸两部分。农作物秸秆、草类等短纤维资源是纸浆的原料 第六节第六节 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6 条近东西向的交通干线条近东西向的交通干线 (1) 、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线。位于东北中北部,通过俄罗斯的铁路形成一条亚欧大陆桥,在国内沟通了松嫩 工业基地和东北的经济联系。 (2) 、兰州中卫包

    33、头大同北京秦皇岛沈阳丹东线。是联结西北、华北、东北的大干线,东端与朝鲜 的交通网相连,中部通过集二铁路线与蒙古及俄罗斯相通,沟通京津唐与辽中南两大工业基地,是晋煤外运 的重要通道。 (3) 、潼关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线。沟通着晋中南的煤、胶济沿线工业地带河山东盐场的经济联系。 (4) 、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兰州西安郑州徐州连云港线。是联结华东、华北、西北的最长的东西向大动 脉,是通向中亚、欧洲的又一条亚欧大陆桥。 (5) 、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线。沟通着我国实力最强的沪宁杭工业带和武汉工业区、成渝工业区的经济联系, 也是我国实施开放的“弓箭战略”的“箭体”所在。 (6) 、昆明贵阳怀化株洲南昌杭州上海线

    34、。沿线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磷灰石等资源,是华东通往 中南和西南的重要通路。 7 条近南北向的交通干线条近南北向的交通干线 (1) 、哈尔滨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线。它既是我国北煤南运、北油南运的通道,也是关内外及南北沿海各地 区联系的主要通道。 (2、 )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线。 它沟通着京津唐、沪宁杭两大工业带,也是北煤、北油(胜利油田)南运的重要通道。 (3) 、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线。是北煤南运的通道,沟通着华北、华中和华南。 (4) 、北京九江南昌赣州深圳九龙线。 (5) 、大同太原焦作枝城柳州湛江线。是晋、陕、豫煤炭 南运通道。 (6) 、 包头潼关西安安康重庆贵阳柳州防城友谊

    35、关线。 沟通着华北西北部、 西北东部和华南西部, 向南成为中越两国间的陆上通道。 (7) 、中卫宝鸡成都昆明河口线。联系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的大通道。 按照国道的地理走向,分为首都放射线、南北纵线、东西横线三种类型,并按顺序编号。 首都放射线由“1”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 101 国道即北京承德沈阳线),按顺时针方向编号。 南北纵线由“2”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 201 国道即鹤岗牡丹江大连线),由东向西排列。 东西横线由“3”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 301 国道即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线),自北向南排列。 第七节第七节 旅游业旅游业 一、旅游业特征一、旅游业特征 (1)地域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36、人文因素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和利用有着显著的地域性。 (2)季节性。由于旅游点所处地理纬度和地形垂直高度的不同,热量的变异和气候的影响,使旅游点的风景发生 明显的变化,其利用价值也就不同。 (3)综合性。它的发展与交通、城建、宾馆、园林、博物、农业、轻工业、商业、医疗卫生、环保、服务业等密 12 切协作,互相配合。 (4)经济性。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部门。 (5)国际性。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资源方面 1、对全国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深刻评价。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规模,总体上对满足旅游供给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实际之间还很不适应

    37、。 3、资源开发建设的总体层次和质量水平仍比较低。 4、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投入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对旅游业的支持还受到许多限制。 2、由于投入不足,形不成国家主导型的发展局面。 (三)管理与协调方面 管理体制较混乱,旅游业的管理还有待加强;要注意旅游业发展与工农业、其他产业的协调,特别是与交通业 之间的协调。 三、对策与发展三、对策与发展 (一)深化对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认识,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三)树立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开发新旅游点和旅游产品,形成新的吸引力 第八节第八节 城乡建设城乡建设 一、城乡划分及市、镇设置标准一、城乡划分

    38、及市、镇设置标准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 发文单位: 国务院 文号: 84国发 165 号 颁布日期: 1984 年 11 月 22 日 分类: 国务院相关文件.国务院及部门规定 房产税.相关法规规定 关于设镇的规定作如下规定 (一)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二) 、总人口在 20000 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000 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 20000 以上的乡,乡 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三)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 口虽不

    39、足 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四) 、凡具备建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 配备专人加以管理。 二、城市发展二、城市发展 我国的四个城市群: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我国的四个城市群: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13 (一)城市发展特点 1.、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 2.、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3.、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 4.、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 1、税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之一。 2、

    40、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收社会资金。 4、市政公用企业重组改制,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5、运用 BOT(建设运营转让)方式进行融资。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政府在城市资金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将市政公用 设施的开发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投资方, 由投资方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 到期后由政府全盘收回的一种资金 筹措或项目建设方式。 第五章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的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

    41、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一、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 (一)人口因子 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 262 人。 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 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二)经济因子 就 2 000 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 3 个主要类型。 第二节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宗教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 (一)中国民族分布 中国现有 56

    42、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 91.6%,其余 55 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 8.4%,习惯上称之为 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的宗教三、中国的宗教 中国东半部大体可以视为无宗教文化区或世俗文化区。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文化区域文化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第四节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 14 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中

    43、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1、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 2、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二)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1、“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 2、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 3、“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第六章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 家之一。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44、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灾情严重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 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二、中国减灾建设二、中国减灾建设 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 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减灾工程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

    45、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 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15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 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 二、中

    46、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

    47、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三)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 (四)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六)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七)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 多种多样活有机体, 包括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 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水平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 和。物种多样性是用一定时空和范围物种数量和分布频率来衡量的。生态多样性与生境的变化有关,也与物种的多 样性有关。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 (二)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 (三)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国地理全册知识总结)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