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一、判断题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对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 是新课程倡 导的教学观。 错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对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 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错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从而促进儿童
2、 的发展。错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 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相结合。 错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 展的重要手 段。 对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 容。 对 二、单项选择题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始 设置,每周 平均课时。
3、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能
4、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 “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 当地反映科学技 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 B、 C、 D、 8 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
5、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 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 1、 新课程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 倡导的主要 观点有 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6、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 对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理解正确的是( )ABD A 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 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 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 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四、简答题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 注人,这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 “关 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 求,才能更 好地促进学生的
7、发展? 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 为本,盛行 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 为本,权力至上。可见,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 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 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 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 管理机制, 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 参与学校的管 理工作, 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第三,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 业 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 动
8、的性质 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 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 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 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 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 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 标准,学生 自动“对号入座” 。如 C 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 ,符合要求 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 地说: “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 给我打了 100 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 希望的! ”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 同学继续向 B 级、A 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
9、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 什么? 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 程提出的发展 性评价的内涵。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 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 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 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 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 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 注学生的 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 评价 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五、分析说明题 1
10、、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 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 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 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 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 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 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 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 你会怎样做? 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
11、法违背了 新课程的最 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他的做法的错误 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 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 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 的教育和帮助, 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 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 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 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 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 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 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 具备全部 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作为教育工 作者必
12、须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人来对待,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关注学生道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 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 如我是张主任, 我一不会这样做, 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 他一起分析 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 会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学 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 不断帮助他, 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 AC,因为 三角形 ABC 与三角形 CDA 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 形 ABC 的面积等于 1/2 底乘高, 所以, 平行四边形 ABCD
13、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 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要求学生求出它 们的面积, 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下课前, 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 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 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 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公式。 请问: 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 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 影响? 答: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 教师把知识 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 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 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 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 思维和想象力被 扼杀, 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 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 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 上,教 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 习,这样做,学生的 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 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 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