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第二节 生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 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 环境与发展要求, 以及 综合治理措施。 1.知道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大致分布。(区域认知) 2.结合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现状, 分析土地退 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典型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产生 的原因,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 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含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
2、等过 渡地区。 3.土地退化 (1)含义: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 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区域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 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微思考 针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 可以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采取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控 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思考。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也
3、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 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一)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 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 300400 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 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2.多大风 本带多大风, 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本带春季气温回升, 地表解冻, 但是降水稀少, 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
4、遭受大风侵蚀。 (二)人为原因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 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1.过度开垦 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良好,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较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2.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 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3.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微思考 为何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 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 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
5、牧已成必然。同时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过度 开垦极易加重荒漠化。 三、北方农牧交替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 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2.构筑防护体系 (1)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2)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 决牲畜食草问题。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
6、畜数量控制在草场 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 牛等比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微思考 针对我国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象,能否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提示 不能。我国农牧交错带降水相对较少,树木成活率低,同时树木对水的需 求量大,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应结合当地实际,合理植树种草。 判一判 1.生态脆弱区由于抗干扰能力弱,生态稳定性相对较好。() 2.我国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3.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降水增多,导致牧进农退的现象。() 4.自然原因是我国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基础原因。() 5.人口增加是西北
7、地区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6.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只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 探究点一 北方农牧交替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情景探究 情景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中国历史上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 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陇西地区、 银川和河套平原全部置于秦的版图之内,设置郡县,鼓励屯垦,以戍边屯垦和移 民富边的形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垦种植业活动,农牧界线向西北方向大大推 进明代为设防固守边疆,组织军士和平民屯田,进行大规模屯垦;清代人口 剧增,迫于人口压力,允许人民到内蒙地区自由垦殖,农田又发展到阴山以北。 探究 (1)说明我国北方农牧
8、交错带分布的特点。 (2)试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自然原因。 提示 (1)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我国 400 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地处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 (2)地处内陆地带(距海远),降水少且降水变率大,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素养凝练 1.生态脆弱区 (1)成因: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 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 造成生态系 统的破坏。 (2)分布: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 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9、 (1)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2)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多大风 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 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 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 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 区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 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特别提示】 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及防治 (1)形成: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
10、后,地下水易沿土壤 从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 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防治措施: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行秸秆覆盖;挖排水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培育耐盐作物等。 素养应用 1.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2)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D.热带与亚热带的
11、过渡地带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 地带,降水少,故主要制约因素为降水。第(2)题,图中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青 藏高原东缘,即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1)A (2)B 探究点二 北方农牧交替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情景探究 情景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 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 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 年,塞罕坝林场从 1 000 km 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
12、苗,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 探究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提示 (1)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苗木易失水受损导致质量下降;难以适应 当地环境。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素养凝练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牧草,减轻草场压力。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控制牲畜数量 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严重破 坏草场的畜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素养应用 2.下图是我国农牧过渡带分布
13、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2)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淮地区的洪涝 (3)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增大牧场中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解析 第(1)题,依据
14、我国耕地、草地分布分析可知,原为草原的可能变动带向 农业用地转变。第(2)题,黄淮地区的洪涝与当地气候、地形及河流状况有关。 第(3)题,增大牧场牲畜数量在短期内能够增加牧民收入,但超载放牧最终会使 草场退化,引起土地荒漠化加剧。 答案 (1)C (2)D (3)B 知识微网 核心要点 1.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 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大,类型多,分 布广。 3.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 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 过渡地带。 4.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 蚀和沙化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 根本自然原因。 5.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
15、理的开发和利 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图中 A、C、D、E 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 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 B. C. D. 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 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 B。第 2 题, B 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
16、流多为内流河,故选 D。 答案 1.B 2.D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 97%。目前, 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 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 沙化土地治理。据此完成 35 题。 3.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 B.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旺盛是该区气候总特点 C.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D.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变为以放牧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 4.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
17、压覆盖,面积变小 B.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 C.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D.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 5.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采用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治理措施,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经济效益差,但生态效益好 B.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C.是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唯一出路 D.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效益好 解析 第 3 题,宁夏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稀少,大量风 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的物质基础, 不是决定因素, 排除 A; 夏季多暴雨, 冬春季节多大风,排除 B;不合理的农耕和放牧都会加剧土地沙化,排除 D;人 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
18、尖锐,会加剧土地沙化的程度,故选 C。第 4 题,宁夏的 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图中的河流沿岸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水汽含 量大,所以风沙干旱区对灌溉农业区的影响较小,A 错误;荒漠草原的载畜能力 会减弱,B 错误;黄河以西区域土地的沙化不是受风沙干旱区的影响,C 错误; 风沙干旱区的河流较少,故流进黄河的泥沙也较少,D 正确。第 5 题,中草药种 植与产业化经营既能够对土地沙化进行治理,产生生态效益,又能够获取经济收 入,产生经济效益,A 错误,B 正确;中草药种植和产业化经营不是取得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唯一出路,C 错误;中草药种植属于第一产业,D 错误。 答案 3.C 4.D
19、 5.B 6.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荒漠化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 西部的 18 个省区市,有 4 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 沙尘暴频发,给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1)上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 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请说明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3)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为防治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我国正 在 这 些 荒 漠 化 严 重 的 地 区 进 行 的 大 规 模 生 态 工 程 是
20、 _。 解析 第(1)题, 阅读因果关系框图可知,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粗放经营、 不因地制宜和不因时制宜。过度放牧属于粗放经营,陡坡开垦属于不因地制宜, 大风季节开垦属于不因时制宜,这些都会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使生态 环境更加脆弱。第(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的自然特征和气 候异常两个方面。第(3)题,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过度开垦、不合理引水灌 溉、过度放牧现象严重。 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 c b a d (2)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 中在冬春季节;气候异常。 (3)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三北”防护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