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4 页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经济生活 神奇的货币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考点一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纸币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纸币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和价值价值(人类劳动)。 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要比商品晚的多。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
2、3本质: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网 ZXXK 三、货币的职能三、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标价、价格。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2其他职能: (1)支付手段:买卖活动出现时间差时间差,例如:清偿或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2)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3)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流通支付。 四、纸币四、纸币 1发行: (1)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不可以任意
3、发行。 (2)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规定纸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2.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 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3.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流通次数 4、 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 。 考点二考点二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一、货币与财富一、货币与
4、财富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结算和信用工具二、结算和信用工具 1结算: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信用卡:能减少现金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不能减少货币的流通),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 安全(并非十分安全)(并非十分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三、外汇和汇率三、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1)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
5、换比率。 第 2 页 共 14 页 (2) 汇率的变动: 如果用 100 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 说明外币升值, 外币的汇率升高; 反之, 则说明外币贬值,外币的汇率跌落。 (3)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本币升值, 有利于进口, 有利于对外投资, 有利于出国旅游和消费, 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资。 第二课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多变的价格 考点一考点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一、供求影响价格 1. 当需求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商品短缺,购买者竞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
6、 高价以满足需求,出现“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现象。 2. 当需求量减少、供给增加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低价出售 以处理库存,出现“货多不值钱货多不值钱”现象。 二、价值决定价格二、价值决定价格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价值规律三、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7、交换以价值量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源商品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二考点二 价格变动对生活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影响 一、对供求关系的一般影响一、对供求关系的一般影响 1.对需求的影响: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人 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 的购买。 2.对供给的影响: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下 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 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 产者会扩
8、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二、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二、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 1. 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 品的需求量影响大(需求弹性大) 第 3 页 共 14 页 三、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影响三、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影响 1.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 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在互补商品中
9、,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 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考点三考点三 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 一、一、调节产量调节产量 二、二、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考点一 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类型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 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根本根本性的、基础基础性
10、的。 2. 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前提和基础。 (1)当前可支配收入。 (2)未来收入预期。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 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二、消费类型二、消费类型 1.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 受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租赁消费(不变更该商品的所有权,而获 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越来越常见。
11、三、恩格尔系数三、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不含投资)的比例。 考点二考点二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一、一、消费心理消费心理 1.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跟风、随大流;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看广告、娱乐、人情;不健康的消费。 4.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看价格、质量、服务、功能、操作;理智的消费。 二、消费行为二、消费行为 1. 量入为出,
12、适度消费。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滞 后消费。 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有主见、理智,避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 费的倾向。 第 4 页 共 14 页 3.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 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第四课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与经济制度 &
13、nbsp;考点一考点一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一、一、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 1.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对象。 2.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方式。 3.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质量和水平。 4.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创造动力。 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 投资、出口)投资、出口) 1. 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目的。 2. 消费所形成的
14、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社会再生产三、社会再生产 1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 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二考点二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
15、产资料所有 2. 生产资料所有制地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重要支柱。 3.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基础,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主体地位。 4公有制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 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 国有经济的地位及作用: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占支配地位,他掌握着国
16、家的经济命脉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 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6. 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 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发展和 壮大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7.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保
17、障农民财产权益, 壮大集体经济; 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 有序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8.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占优势。 第 5 页 共 14 页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 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
18、须占支配地位) 9.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及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在支撑经济增长、支撑经济增长、 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0.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 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1.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基础。 12. 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19、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 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地位不平等) 第五课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企业和劳动者 考点一考点一 公司的类型和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一、企业的组织形式一、企业的组织形式 1含义:是以营利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 要是由企业提供的。 3企业的类型(按组织形式分):个
20、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二、公司的类型和组织机构二、公司的类型和组织机构 1公司的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 组织机构: (1)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 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 (2)执行机构:董事会聘用的经理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3)监督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4)党组织 考点二考点二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的
21、经营与发展 一、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一、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 务水平、品牌效应) 3. 诚信经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5. 实施企业兼并、 强强联合和破产制度,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扩大市场占有率,
22、 提高市场竞争力。 考点三考点三 劳动者和就业劳动者和就业 一、劳动者一、劳动者 1劳动者地位和作用: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 第 6 页 共 14 页 求精的敬业风气。 2千方百计的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 (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
23、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3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1)国家(政府): 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 的体制机制弊端
24、,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2)劳动者: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择业观、 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 竞争就业观、 职业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二、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因 1.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 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 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三、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措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措施  
25、;1.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 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 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2.劳动者享受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劳动者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以法律履 行劳动义务; 3.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4.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 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投资理财的选择 考点一考点
26、一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一、储蓄存款储蓄存款 1机构: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此外还有信用合作社等; 2分类: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3. 计算公式: (1)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注意时间的统一) (2)利息率:利息/本金 4. 储蓄存款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二、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
27、金融机构。 2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业务: 第 7 页 共 14 页 (1)存款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基础业务。 (2)贷款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利润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 考点二考点二 投资与融资投资与融资 一、股票一、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性质: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 司的重大决
28、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权利。 3收益与风险: (1)股息或红利收入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它来源于企业 利润。公司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是购买股 票的一种风险。 (2)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 系、银行利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股票投资者有可能遭受损失。 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
29、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高风险高收益) 特别提示:低风险高收益几乎都为诈骗,理性理财。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票面面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存款利息率 4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 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债券二、债券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 到期偿还本金; 2类型: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0、 三、商业保险三、商业保险 1分类: (1)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 (2)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2作用: (1)保障功能保障功能。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2)互助功能互助功能。通过投保,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体现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特征,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第七课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个人收
31、入的分配 考点一考点一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工资、奖金、津贴工资、奖金、津贴)。 3. 原因: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前提;社会主义 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
32、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二、多种方式并存二、多种方式并存 第 8 页 共 14 页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由市场评价 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
33、收入。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 地、收藏品等)等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工资。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性支付和家庭间的转移性支付。包括 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 金等;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经营性收入,又叫商业买卖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包括企业在 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产生的收入
34、;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收 入和货币收入。 考点二考点二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1)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总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 定物质基础;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 序的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 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
35、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4)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人,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2)矛盾性:二者概念不同,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和财
36、政支出)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支出)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 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第八课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财政与税收 考点一考点一 国家财政国家财政 一、财政作用:一、财政作用: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 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 &nb
37、sp;二、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 背景 财政政策 措施 经济增长滞缓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经济建设指出、减少税收 经济过热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第 9 页 共 14 页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节税收、经济建设指出、国债规模。 2. 货币政策: 主要包括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政策, 如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信贷量贷量等。 四、财政收入: 1. 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和分
38、配政策。 2. 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 形式,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五、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债务支出。 六、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平衡、盈余(收入大于支出)、赤字(收入小于支出)。 考点二考点二 征税和纳税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一、税收及其种类 1.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 税收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3
39、. 增值税: (1)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的偷漏税行为;有利 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 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 纳税人: 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 从我国
40、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 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 违反税法的行为 (1)偷税,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2)欠税,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如虚列出口货物数量及虚报出口货物的价 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41、;伪造高新技术产业认证材料骗取国家高新 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等。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第九课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考点一 市场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一、市场调节 1. 市场调节的基本手段:计划(看得见的手)计划(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得手)市场(看不见得手)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
42、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第 10 页 共 14 页 4. 市场调节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 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 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5. 市场调节局限性: 不能调:国防、治安、消防等 不让调:枪支、弹药、爆炸物等 调不好:自发性自发性(损人利己)、盲目性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滞后性滞
43、后性(事后调节). 二、市场秩序二、市场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 作出具体的规定。 主要内容: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治本之策。 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
44、序混乱、坑蒙拐 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措施: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 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考点二考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基本标志。 2.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
45、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 3.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内在要求。 二、科学的宏观调控二、科学的宏观调控 1.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 策)。 3.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 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46、的经济建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考点一考点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变革一、历史性变革 1.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端正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 第 11 页 共 14 页 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
47、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 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 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 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48、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 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 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两个阶段安排四、两个阶段安排 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1)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网 Z&X&X&K (2)第二个
49、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考点二考点二 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1. 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 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生态环境保护依 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2. 五大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 解决问
50、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 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
51、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 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 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 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4)开放发展。 第 12 页
52、共 14 页 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共享发展。 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 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 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二二.
5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1.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 (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 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nbs
54、p;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 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原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n
55、bsp;措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 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 工作重中之重。 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 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56、nbsp;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 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端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 都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 13 页 共 14 页 第十一课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考点一点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 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