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2 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 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 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没想到却被圈粉。读 完许久,内心是欢喜的,时不时在课堂上露一手,运用一下, 有意外的惊喜,也圈了不少学生粉:老师,您看的那本是什 么书?怎么这样厉害! 一、思推己及人 与朋友聊天,听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她说最佩服他们校 长,能把每周例会变成老师们期待的学会(学习的机会) 。 会议开始,他会把一周的工作及各部门所应配合落实作了布 置;会议的结尾一般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设 性
2、意见;而会议过程中,则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老师对话 或分享他个人的所学所思所想。每次会后,老师们均能各司 其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听完以后,窃以为, 这只是他们校长的个人魅力。 直到读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学上的系列位置效应:把最重要的 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让人 期待的原因吧。 于是,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 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 要的时间。上课的前 10 分钟一定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 能在检查作业、回顾批评中度过。课堂上,合理安排学习材 料的顺序,保证每次学习时间不会太长。久而久之
3、,课堂教 学变得有效、高效,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倍增,也能从学生嘴里听到数学学习很轻松很快乐! 二、悟反思运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 人接受任务、 信息和刺激时, 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 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 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 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那就是物极必反、 欲速则不达!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 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还是只给学生适量的作 业,以便于巩固当日所学?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也要讲究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 透风
4、。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 回想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尝试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 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而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惟其如是,才 能使成长中的学生把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 甘愿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去年,临危受命当了 一个相对调皮的班级班主任,一个月时间过去,有个孩子问 我:老师,为什么您不用生气,却可以让班级变得安静有序, 让同学们变得自觉自律?我说,因为老师读了一本书,明白 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好奇的问题,他们想知 道老师到底读了什么书。我想,这就是书籍的魅力,也是学 习的动力
5、! 三、行授人以渔 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各种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知 识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个单元的知识学习,都会在新课前拨出两分钟回顾梳理前 一节课的知识,这原本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却不知收获颇 丰!有一个跟岗的老师和我谈了她的感受:就像是铁链中的 小小的链扣,把知识串联起来,环环相扣,温故知新。小细 节,大智慧! 惊喜之余,也从书中找到存在的道理。 德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 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地复习。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
6、 且以后还要再复习,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学习 的第一天后进行每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次,下一次的 复习可以安排 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复习就是温故而知 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 掘新意。当然,复习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 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 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教师对教学做到 及时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 就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来没有一次像读这本书一样,读得很慢,很细,好像 有一种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 的那些教育教学案例,对号入座,
7、时而开心,时而激动,时 而遗憾,时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老师懂得心 理学,并且在教育教学时善于运用,将会事半功倍!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 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酝 酿。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2 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很佩服此书的作者,能把心理学规律描述得如此深入浅 出,将实验研究规律结合一个个故事与案例清晰而深刻地呈 现在读者面前,发人深省。尤其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教 育教学中所发生的事件,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不同方法所 取得的效果却是不同的,若要做到真挚感人、巧妙而耐人寻 味并非易事,但如果掌握
8、些心理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能遵 循这些科学规律,则能进行艺术化地处理。 书中所列举的 66 条效应有些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日常学 习所用,如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容量法则、遗忘曲线等 等,运用这些心理学规律,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与 工作,但更多的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 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心理学规律,使日常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普雷马克原理便是对我们家长和教师很有用的一个心 理效应。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 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我们可以先让孩 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 ,做他们喜 欢的事情。在日常和家长接触中,有很多家长曾诉苦
9、: “孩 子不听话,玩电脑、看电视时间太多! ” “做作业就像完成任 务,错误多,学习不放在心上! ” “让孩子做些事睬都不来睬 你,真是气死人了! ”当时我只是简单建议: “你也可以适当 惩罚一下孩子,比如拒绝给他喜欢的东西! ”现在看来,完 全可以运用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我会 具体建议家长向峰峰的妈妈学习,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 作一张“行为矫正表” ,让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权利之前或 同时你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否则一切免谈。假期中,我也 事先和儿子约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须做到的事情,效 果很不错。选用孩子的最爱作为奖励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为人 家长,为人老师者省去较多的烦
10、恼呢! 南风效应更让我明白,人心者莫乎情,温暖胜于严寒, 感化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陶行 知先生给犯错孩子三颗糖的故事与霍桑效应中苏霍姆林斯 基给摘花女孩玫瑰花的故事是那么耐人寻味,充满了教师深 深的爱。看,学生打人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 没有让学生写一份检查, 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 ,而是巧妙地奖励糖 果,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 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再看,面对摘花的女孩,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不容辩解地斥责小女孩,反而耐心地倾听 她的解释,还出乎意料地又摘下两朵玫瑰花,一朵奖励给她 这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给奶奶,感
11、谢她养育了好孩子!多 么令人感动的语言和举动,两位大教育家都用心呵护孩子的 童心、爱心! 学生年少无知,又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要生气、发怒,那几乎天天不会 断,但我也试着修炼自己,少发怒,少和孩子计较,努力让 孩子们自己去明辨是非。 记得去年刚接班时,为了培养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每天早上的早读由值周小干部和一日班长共同管理。他们将 早读不认真学生的名单记在黑板上,谈话课时我进行处理。 可为了维护面子,这些上“黑名单”的同学总是东找理由西 找理由,甚至还有学生说自己读得也很认真呀,所以,处理 起来不仅花时多,效果也不好。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请 值周干部
12、和一日班长将早读认真学生的名单大大地写在黑 板上,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这些早读“光荣榜”上的 同学起立,表扬他们学习认真,懂得珍惜时间,并且约定, 三次上早读“光荣榜”的同学可以奖励一张蓝星卡。学生个 个很高兴,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名单越来越多了,老远 就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并多次受到值周老师的表 扬,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愉悦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学 习和工作了!是的, “数其之过,不如奖其一长” ,面对犯错 误的孩子,教师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让他们能自发自 省、催我自新,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看罢此书,真切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谓 的成功,那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方法做对了合适 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