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和背诵

    • 资源ID:169319       资源大小:2.61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和背诵

    1、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和背诵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和背诵 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 1.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内环境主要组成成分及与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模型) 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判断 细胞名称 直接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液、血浆 2 2. .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 要点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细胞内及细胞膜上的成分(不分泌出细胞),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呼吸酶、 H2O2 酶及与 DNA

    2、 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细胞外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有孔道内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尿液、 消化液、汗液等)。 3.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影响因素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b.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要点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减少 肾小球肾小球肾炎 局部代谢活动增强增强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通透性增大,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堵塞

    3、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很多缓冲对如 HCO3HCO3 - -、 、 H2CO3H2CO3。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4 4.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如图所示,与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外物质交换最为密切相关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 系统、泌尿系统系统、泌尿系统。 (2)内环境功能: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4、交换 的媒介的媒介。 名师指导: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2)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受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变化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实质: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相对稳定。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a、调节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b、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

    5、稳态的主 要调节机制。 C、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 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血浆 pH 维持稳态的机制 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 1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脑 功能 大脑 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 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通路

    6、,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 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 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2.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1)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脑神经和脊神经 a.脑神经:与脑相连,人的脑神经共 12 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b.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 31 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c.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7、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人体兴奋时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副交感神经:人体安静时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 a.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是一类传出神经,并非一根传出神经。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2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元神经元 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轴突: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神经胶质细胞:(1)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

    8、1050 倍。 (2)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3)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 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反射弧的组成与功能 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

    9、 经的兴奋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温馨提示 (1)判断某种神经活动是否是反射活动要看两个要素:要有适宜的刺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活动一般要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3)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要点 反射弧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2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种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概念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 生活过程中“学习”

    10、来的,后天性的反射 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 射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 强化适应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是一种 低级的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意义 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多变的环境 举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名师指导 (1) 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维持下去, 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2)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

    11、制性 效应的信号。 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 传导特点:可以双向传导双向传导,即图中 abc。 要点:兴奋的传导方向 (1)在神经纤维上(离体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 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 (2)正常反射活动中:只能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是单向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相同。

    12、 要点 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 要点神经纤维膜外离子浓度对膜电位的影响 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的正常分布如图: (1)若膜外的 Na 浓度升高, 则膜内外 Na浓度差会增大, 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升高(曲线中 C 点上移); 反之, 会下降(曲线中 C 点下移)。 (2)若膜外的 K 浓度降低,则膜内外 K浓度差会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增大(曲线中 A 点下移);反之, 会减小(曲线中 A 点上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 常见类型 其他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传递过程图解传递过程图解 传递形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

    13、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传递特点: a.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 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b.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 短。 教材拓展教材拓展 (1)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胞吐,利用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2)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或被前膜回收。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若突触后膜上

    14、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 信息传导被阻断。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 对 Cl 的通透性,Cl进细胞,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要点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 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 的外侧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 a 点,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

    15、c 点(bccd),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的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 b 点(abbd),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 c 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1)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左右交叉、前后倒置)。 (2)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精细正比) 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脊髓、脑干等的共同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到脑 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图所示)。 2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

    16、节: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 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 (1)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2)大脑皮层通过脊髓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从而控制排尿。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 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 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1 1 语言功能语言功能 2 2 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 概念: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实质:动物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 (1)学

    17、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3)要想长久地记住信息,可以反复重复,并将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整合。 3 3 情绪: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情绪: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教材拓展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是脑中重要的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上述神经递质分泌量减少。抗抑 郁症药物主要是神经递质的回收阻断剂,即阻断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以增加其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 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 第三章

    18、第三章 第一节激素和内第一节激素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系统 1 1 激素的发现激素的发现 (1)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结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一种化学物质。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2 2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 (1)内分泌腺:无导管,其分泌物(统称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器官 或靶细胞发挥作用。 (2)外分泌腺:有导管,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去(消化道、体外)。常见的有各种消化腺、

    19、汗腺、皮脂 腺、乳腺。 激素的种类激素的种类 (1)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激素调节的过程 1 1 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平衡 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 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1)血糖平衡既受激素调节,也受神经调节,但激素调节起主导作用。(2)胰岛素是目前所知唯一能降 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并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 激素等。 糖尿病(1)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

    20、食;体重减少) (2)发病机理: 1 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 型糖尿病:可能是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乏或异常,胰岛素并不缺乏 温馨提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机理 2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分级调节过程 (1)三级腺体:a.下丘脑下丘脑、b.垂体垂体、c.甲状腺甲状腺。 (2)三种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3)两种效果:“”“”分别表示促进促进、抑制抑制。 2.调节机制 (1)分级调节:下丘脑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应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系统 也称为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体轴,靶

    21、腺体还有肾上腺皮质、性腺。 (2)负反馈调节: (3)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3 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4)微量和高效: 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1)激素并不提供能量,也不组成细胞结构、不起催化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只是作为调 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2)激素发挥作用后,迅速转移或被酶灭活。 项目 激素 酶 神经递质 化学 本质 蛋白质、多肽、固醇、氨基 酸衍生物等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 RNA 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 酸、NO 等 产生 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 活细胞 神经细胞 作用部

    22、位 靶细胞或靶器官 细胞内外 突触后膜 作用后 被灭活 不发生改变 被降解或移走 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 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短暂 比较长 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二者联系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提示: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形式,但体液调节不等于激素调节。 2 2 体温调节体温调节 原理: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

    23、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体温调节的模型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相关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有关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 (4) 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安静时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脑, 运动时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5)皮肤散热(辐射、传导及蒸发)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方式。 3 3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相关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有关激素: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

    24、位是垂体 后叶)。另外,当大量丢失水分使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 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扁桃体、淋巴结、脾:内含多种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各种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 子。 教材拓展 (1)抗原:病原体进

    25、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发 特定的免疫反应,这类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是进入生物体的大分子异物,多数是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对应一种抗原。 (2)抗原呈递细胞: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 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能随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到全身各处。 (4)细胞因子:主要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

    26、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1 1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系 统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2 2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 得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范围广 有特异性;作用强,范围 窄 包括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组成第 二道防线:

    27、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 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异性免 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二 者共同承担机体的防御功能 (1)B 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 B 细胞的分裂、分 化过程。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就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浆细胞只来自 B 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浆细胞除来自 B 细胞的分化之外,记忆细胞也能更快地增 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

    28、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后形成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 要点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如图所示。 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1)通常一个 B 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2)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特异性。 (3)再次免疫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 产生大量抗体。 (4)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 细胞免疫:当某些病原体(如病毒、胞内寄生菌等)进入细胞内部后,就需要细胞免疫发

    29、挥作用。 提醒提醒 多次注射相同疫苗多次注射相同疫苗 可以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可以增加记忆细胞的数量, 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结果:活化后的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暴露出病原体,继而被抗体结合或 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5.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 (一般是蛋白质)特异性结合。 要点 据材料信息判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若材料中出现细胞毒性 T 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

    30、 枝杆菌)等表示细胞免疫。 若材料中出现浆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表示体液免疫。 若材料中出现吞噬细胞和 T 细胞,则无法界定。 第三节第三节 免疫失调免疫失调 1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 机理 (1)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 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2 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加以排斥或致其损 伤引起的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

    31、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机理(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 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损伤。 3 免疫缺陷病: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先天性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AIDS)的流行与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 是一种 RNA 病毒。 (2)致病机理: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 T 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

    32、全部丧失。 (3)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H3.HI IV V 的感染的感染 第四节第四节 免疫调节的应用免疫调节的应用 1 1 疫苗:是指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是指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常用的有卡介苗、牛痘疫苗等。接种 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 (2)灭活疫苗:强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常用的有伤寒疫苗、狂犬疫苗等。制备简 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 2 2 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免疫排斥

    33、、供体器官短缺等。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等。 (1) 组织相容性抗原:每个人的细胞表面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 简称 HLA。 (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HLA 是否一致或相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 官移植的成活率。 名师指导 (1)免疫学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 时间 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 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 注射 疫苗(经处理的抗原) 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 目的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 应,产生抗体和记忆 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增强人体抵御病细胞原体的能力

    34、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植物生长素 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科学家 实验 实验结论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 响”,从而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脂片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 均匀造成的 温特 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名为生长素 要点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照,即有光、无光均可产生。 要点 各种处理方式对生长素运输与分布的影响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 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称为植物

    35、激素。 2 2 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合成:主要合成部位: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合成过程: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运输:(1)纵向运输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 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 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的主要因素:单侧光、重力等单向刺激。 运输部位:尖端(如胚芽鞘尖端、根尖、茎尖等)。 运输方向:向光侧背光侧;背

    36、地侧向地侧。 3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作用: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则影响器官的生长、 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作用方式:与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即具有两重性。 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浓度:一般情况下,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 (2)器官种类: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植物种类: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适

    37、当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来杀死单子叶庄稼 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4)细胞成熟程度:幼嫩细胞比老细胞敏感。 抑制生长不生长(只是生长慢于对照组) 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的生长索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 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注意: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高; 根也有顶端优势现象,主根优先生长,侧根生长受到抑制。 解除方法:去掉顶芽。应用:棉花的打顶、果树整枝、盆景修剪等。 第二节第二节 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 知识点知识点 1 1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赤霉素: 合成:主要

    38、是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幼根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 生理功能:a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b 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c 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合成:主要是根尖 分布: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生理功能: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延缓叶片的衰老 脱落酸 合成: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 生理功能:a 抑制细胞的分裂;b 促进气孔关闭; c 维持种子休眠;d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合成:植物体各个部位 分布: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 生理功能:a 促进果实成

    39、熟;b 促进开花;c 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1)油菜素内酯已被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 长、种子萌发等。 (2)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 等方式实现的。 2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 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控制。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协 同作用。 在调控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

    40、,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会反过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2)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是激素的相对含量: 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相对含量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根、芽分化的影响: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有利于根的分化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利于芽的分化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要点 几种植物激素作用辨析 (1)在生长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于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分裂素

    41、则是通过促进细胞 分裂,增加细胞数量来促进生长。 (2)在果实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第第 3 节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 含义: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特点: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 种类(1)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如吲哚丁酸。 (2)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如 a-萘乙酸(NAA)、矮 壮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教材拓展教材拓展 (1)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

    42、节剂的区别:植物激素只能在植物体内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 学物质。 (2)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作用时间长,且效果更稳定,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 长素类调节剂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2 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 (1)在生产上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需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调节剂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3)对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说,施用浓度、时间、部位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条件等,都会 影响施用效果,施用不当甚至会影响生产。 3 3 探索生

    43、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生长素类调节剂)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生长素类调节剂) 溶液中,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不同。 (2)实验过程 注意 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预实验确定 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为确定最适浓度打下基础。预实验时,设置对照组,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1)插条的选择: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的小灌木(如月季、腊梅等)的枝条,其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 发育快、易成活。每组不能少于 3 个枝条。 (2) 扦插枝条的处理: 枝条的形态学

    44、上端为平面, 下端要削成斜面, 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促进成活。 每一枝条留 34 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3)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 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 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这种处理方法要求的溶液 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s),深约 1.5cm 即可.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 1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1)光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教材拓展 有

    45、些植物(如烟草和莴苣)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有些植物(如洋葱、番茄)的种子萌发, 则受光的抑制:很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即光照时间)有关。 没有光就没有器官的分化和形态的发生, 如黄化现象(幼苗在黑喑条件下表现出茎细长、 顶端成钩状弯曲、 叶片小而呈黄白色的现象)。 (2)光敏色素:植物具有的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 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 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还有感受蓝光的受体。 (3)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 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

    46、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 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 2 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 . 温度 (1)春化作用: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 花的作用。 (2)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 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3)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 重力 (1)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 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

    47、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2)“淀粉一平衡石假说”: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 实现的。 3 3 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 (2)植物细胞里储存着全套基因,但是某个细胞的基因如何表达则会根据需要作调整。 (3)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 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4)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 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和背诵)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